大明最後的"忠臣":李氏朝鮮為何在明朝滅亡後還穿著明朝"戲服"?

世界歷史上,沒有其他的地區民族有如中國一般擁有了那麼多朝代,也自然沒有如我們這般經歷過那麼多的亡國。在浩如煙海的史書,那些亡國君臣不過就是紙上的數點墨痕,但其中諸多的悲歡離合及忠臣烈子,卻是再多的書頁都裝載不下。

大明最後的

在中國諸多朝代的覆滅中,晚明的殘局無疑是最扣人心絃的。不論是崇禎帝的煤山自縊,永曆帝脖子上的一柄弓弦,滿門投水投火的諸多南明士大夫。

或是曾經的流寇們為大明力守西南江山,這些個場景在各個朝代的最後一刻之中,絕對是最為壯烈也最為戲劇化的,大概只有南宋投海的二十萬軍民能夠與之同哀,但從劇情的曲折上來看,還是不如晚明。

而今天我們來看的,卻不是在我們中原大地上為明朝守節的忠臣烈士和抗清遺老們的故事,而是將視線放到大明的屬國,當時統治著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

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朝鮮半島與我們中華民族看似關聯甚少,但是若把目光放回到四百年前的晚明時期,朝鮮是可謂是世界上最忠貞的明粉,沒有之一(雖然不是時間最長,卻是最感人的)。

大明最後的

朝鮮地處中國東北,自春秋戰國時期,朝鮮的歷史與中原王朝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朝鮮上的統治政權曾數次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如隋唐朝時期的高句麗,但自明朝之後,便成為中國最忠誠的小老弟,甚至連當年的朝鮮國名都是親自到南京由朱元璋選定。

而且社會上層的統治士大夫一直都以漢字和漢文化為主,直到近代甲午戰爭之後,才被日本所據,然後與中國漸漸分道揚鑣,成為當今局面。

直到今日,朝鮮半島上仍然可以看到許多與明朝接觸的痕跡,或者漢文化的痕跡,例如在各地就有很多碑文紀念當年的明朝兵援朝鮮對抗豐臣秀吉,即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

大明最後的

即便如今的朝鮮出於各種民族自尊心與政治因素,已經鮮少提及這段五百多年前的歷史往事,但當時的李朝君臣百姓們,可是把明朝當做再生父母,認為明朝再造了朝鮮,並心甘情願當了中國的屬國數百年。

雖然在歷史的時間軸上,李氏朝鮮其實比明朝"滅亡"還更早幾年,但這邊的滅亡不是指江山易主,而是指被滿清打服了,成了滿清的屬國。

前些年的有一部韓國電影,"南漢山城"。便是翻拍自這段歷史。電影中把朝鮮君臣面對的處境跟掙扎真實地表現出來,即便被滿清軍隊追擊到一座小小的南漢山城,在新年之際,朝鮮君臣們仍然在砲火之中嚮明朝皇帝所在北京方向行禮跪拜,但在電影的結局,朝鮮國王最後仍屈辱地屈服於滿清。

這部電影也被認為是韓國曆史題材電影中,鮮少有過多藝術處理的作品,相當真實地展現當時狼狽的處境,及朝堂上主和主戰派大臣的劇烈爭執。

然而,被滿清以武力強勢征服的朝鮮,其實在心理上並未真心地臣服於滿清。在當時的朝鮮內部,仍然遙奉明朝崇禎年號為正朔,也極盡全力在各種形式上保有其漢文化的特徵。

大明最後的

除非是在對滿清的來往政治文書上,改奉滿清皇帝的年號外,在朝鮮內部的文書,與各類禮儀祭祀上仍寫以崇禎年號,而且這一書寫習慣,則一路寫到了崇禎一百多年。

除了文字書寫上的堅持,朝鮮君臣也暗暗積攢地軍事力量,暗地裡徵稅訓練軍隊,在最盛時人數達數萬人,就等大明王師北上,便出兵接應,可惜大明王師一路從山東退到淮河,再退到兩廣福建,最後在雲南邊境與永曆帝一起消亡,朝鮮的軍隊再也沒有機會與他們的大明王師會合。

雖然任何實質上復興明朝的措施最終都胎死腹中,但朝鮮君臣卻在服飾上保留大明衣冠達數十年。眾所皆知地,滿清朝廷入關後,大易中原衣冠,以鞏固統治基礎,嚴厲地採取了著名ˇ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政策。

那些歸順的漢人老百姓與降清的舊明文武百官們,早已紛紛改成滿清的裝扮,但是朝鮮君臣卻仍著大明衣冠。在朝鮮的史書(即李朝實錄)上就曾記載道,在滿清入主北京後不久,朝鮮曾經派遣使團來北京朝見進貢。

在身著明朝服飾的朝鮮使臣入京覲見的路上,沿途的老百姓與朝堂上的漢人官員們,見到朝鮮使臣,無不對著故國衣冠,暗自垂淚。這是曾經大明衣冠,而如今的自己只能以異族的服飾相對。

大明最後的

諷刺的是,時過境遷,僅僅十幾年之後,朝鮮再度派遣使臣入京朝拜,但當依舊身著明服的朝鮮使臣再度現身京城時,這次迎接使臣的不再是大明故民的眼淚,反而是各種打趣地嘲笑,京城的老百姓紛紛說道,怎麼會有人穿著舞臺上戲服在大街上招搖過市?

這裡牽涉到一個傳統戲曲上的小常識,在今天的京戲舞臺上,不論是哪個朝代背景的故事,演員的服裝都是明朝服飾,不論是唱著空城計的諸葛孔明,或者是白臉曹操,都是身著明朝服飾亮相登臺。

這也是為何,當時北京城裡的老百姓會對著昔日的故國衣冠出現這種奇妙反應,都以為這些"奇裝異服"的朝鮮使臣是舞臺上的戲子,而彼時的故國衣冠不過是戲服罷了。

當代的我們,早已對忠君這類的思想相當陌生,承平時代的我們也很難體會先民面對江山易主的悲痛情緒。但是細細看待這些史料,卻又不得不感嘆當時人們的家國情懷。

大明最後的

即便是一個弱小屬國,仍然在歷史的洪流中,以自己的方式,微弱但堅韌地逆流而上。人們或許都喜歡壯烈的忠臣烈子,都傳頌那些偉大的民族英雄,但有時,草根般地屹立不搖或許也值得後來的我們銘記。

參考文獻

《李朝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