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需要心理諮詢師?誰需要接受心理干預?心理諮詢師=神棍?

志林老師總會聽到身邊的朋友問志林老師:“你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其實,很多人對心理諮詢存在一些認知誤區:

1、心理諮詢就是和你聊聊天嗎?

“什麼心理諮詢啊,不就是兩個人坐在那裡聊聊天嗎?”朋友湯明時不時就這樣調侃志林老師。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志林老師就搖搖頭,戲謔道:“什麼時候,我也跟你聊聊,保證把你這“無知”的毛病給聊好了!”

當然啦!玩笑歸玩笑,咱回到正題吧!其實,“心理諮詢就是和你聊聊天”,這句話不全對,但也不全錯。

談話是心理諮詢的主要形式,但心理諮詢師會運用心理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採取嚴格的理論體系和操作規程,讓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危機,促進他們的人格發展。

除了談話,心理諮詢還會利用行為訓練、心理分析、放鬆訓練等其他的諮詢方式喲!這和我們生活中朋友之間的聊天、親戚之間的勸慰以及老師的教育和上級的思想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哦!

2、精神病患者才去做心理諮詢?

“你有神經病吧,去看心理醫生啊!”

志林老師想問大家一下,是不是隻有精神病患者才去做心理諮詢呢?很多人可能認為,只有“治精神病”的,或者已經到了精神病的程度才來看心理醫生。

其實,心理諮詢最一般、最主要的對象,是健康人群和有心理問題的亞健康人群。而那些人們常誤會的“病態人群”,例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等患者是精神科醫生的工作對象。

3、心理諮詢師能知道你在想什麼?

“哇!聽說你是做心理諮詢的,那你猜猜我現在在想什麼?”

在志林老師沒有學習心理學之前,有一段時間也這樣想過呢。那個時候,志林老師也是把心理學神化了。認為心理諮詢師就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我的心理問題。

實際上,心理諮詢師也是人,他們利用心理學的原理,結合來訪者的言行和表現,綜合起來再找出解決其心理問題的方案,從而幫助來訪者。

這就像,有人感冒了,醫生也是需要先用體溫表測出其體溫後再製定治療方案一樣。

4、心理諮詢一次就能解決問題?

“你們那邊能不能一次就把孩子治好啊?”電話中,那位母親焦急地問。

心理諮詢不是感冒了吃感冒藥,一下子就能把心理問題解決的,更何況吃感冒藥也還要根據病情,可能一週好,也可能兩週,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好呢!

除非是非常簡單的心理問題,可以一次心理諮詢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許多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也有現實原因,而且還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心理諮詢需要一個瞭解的過程,一個討論、分析、操作、反饋、修正、再實踐的過程,一般不能一次解決問題。

5、接受心理諮詢很丟臉?

志林老師先跟大家分享一則故事:一對西方男女青年約會,男方遲到了,當問及原因,說是去看心理醫生耽擱了時間,女方不但不責怪,反而更欣賞他。因為一來表明他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二來他有向上的精神,有改變生命質量的強烈願望,不願混混沌沌虛度一生。

在我國,同樣的情形,女方則可能猜想“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會不會遺傳”,“我還跟他談下去嗎”等問題。

其實,就好像身體不適,我們要休息、鍛鍊和保健,心理不適也同樣要休息、鍛鍊和保健。

尋求心理諮詢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相反,卻表明了你具有較高的自我認知和生活目標,希望通過心理諮詢更好地自我完善,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迴避和否認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