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祖父因科舉舞弊入獄,長大後去日本留學棄醫從文成爲一代文豪

對於魯迅,我想每個人對於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文學巨匠,文豪。我們都知道,魯迅是一個十分愛國的人。開始時,他的願望是實業救國,於是,他選擇了從醫,他想通過醫生這一職業救助更多中國人民。可是後來他發現,中國人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解救,醫生只能解決人們肉體上的苦痛,不能讓人們得到真正精神上的解放。於是,他改變了自己的志向,他選擇通過文學創作解放人們的精神。魯迅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這也給了他很多創作題材,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反映人們真實的生存環境以及他自身的真實經歷。

他祖父因科舉舞弊入獄,長大後去日本留學棄醫從文成為一代文豪

魯迅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家庭。1918年5月,他首次用魯迅這一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這篇白話小說,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可想而知,這篇小說犀利的抨擊了社會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發表在1918年5月《新青年》雜誌上。這篇文章也被收錄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當中。當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是社會各種矛盾更加複雜尖銳。魯迅以他敏銳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現了徹底的反抗。《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他祖父因科舉舞弊入獄,長大後去日本留學棄醫從文成為一代文豪

魯迅出生的年月,正處於清朝統治即將瓦解的時期,保守落後的中國,被外國列強侵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主宰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就要走到盡頭,在中國大地上正在醞釀著新舊時代的大交替。魯迅從小就喜歡讀書,他的家裡也收藏著許多書,從《十三經注疏》和《四史》,到《王陽明全集》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甚至還有《三國演義》那樣的小說,都堆在其中。其中,《山海經》是魯迅最初得到的最心愛的書之一。《山海經》是魯迅渴慕已久,心心念唸的。《山海經》之於魯迅不是獵奇,不只是知識,而是促其精神成長的“寶書”。《山海經》中的各種英雄神話,反映了古代英雄們與自然,社會的強大力量抗爭的故事。這些故事所體現出的自強不息的大無畏精神,是我們全民族的精神財富。魯迅從這部書中汲取養分,為他愛國的精神以及他的作品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祖父因科舉舞弊入獄,長大後去日本留學棄醫從文成為一代文豪

從1918年到1926年間,他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篇》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他祖父因科舉舞弊入獄,長大後去日本留學棄醫從文成為一代文豪

這篇小說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魯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為目的,遵循現實主義原則,深刻地指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啟發農民覺悟,是極其重要的問題。同時,小說深刻的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有利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和不徹底性,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他祖父因科舉舞弊入獄,長大後去日本留學棄醫從文成為一代文豪

毛澤東說過“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文化戰線上的民主英雄。”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十分欣賞魯迅。郭沫若年輕時評價:“他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資本主義對於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餘孽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魯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巨匠對於這些負面的評價的態度,或許可以用他書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在他的《可惡罪》中他寫道:“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鎗 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罪。”

魯迅小時,因祖父科舉舞弊入獄,家庭敗落。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家窮下來之後,周圍人的態度就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這段話,也被收錄在《吶喊》的自序中。

他祖父因科舉舞弊入獄,長大後去日本留學棄醫從文成為一代文豪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生活,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源自於他對人,對生活的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毛澤東選集》裡說到: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他祖父因科舉舞弊入獄,長大後去日本留學棄醫從文成為一代文豪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去世,這對於中國文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對於他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是永遠值得中國人學習的,愛國,大無畏。他的逝世,全中國都為之悲痛。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我想,這或許是對魯迅一生偉大奉獻的最好詮釋。

如果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您關注譚論古今,會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