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統萬城!

尋找統萬城!

一千多年了,就這樣,你沉寂在茫茫大漠中;一千多年了,就這樣,你挺著石頭一樣堅硬的身軀飽經風雨的侵蝕;一千多年了,就這樣,你懷揣著一個民族最後的秘密,沉默地存在著,等待著人們探尋的目光,等待著一代又一代的探險者將這個秘密打開。

統萬城,就這樣承載著一個已經消逝了的民族的歷史,蒼白著容顏在荒漠中站了一千多年。

(一)

從烏審旗的納林河鄉出發,沿無定河而上,在陝西省與內蒙古的交界處,一座白色的城池躍入眼簾,那便是歷經1600多年曆史的統萬城了,當地人稱之為“白城子”。

公元五世紀初,雄心勃勃的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北遊契吳”,途經這裡,“美哉斯阜,臨光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見若斯之美。”西邊是遼闊的大草原,南邊環繞著清澈的朔方水,背靠著足以遮擋風沙的契吳山,赫連腳下的這片土地,令他讚歎不已。讚歎之後又是深思。想著匈奴作為一個驍勇善射的遊牧民族,自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5世紀就一直馳騁在從東北至西北的遼闊北方,與漢民族或爭戰或和親,日益壯大,也在與漢民族的不斷融合中逐漸演變並強大,卻一直漂移不定,沒有一個據點使自己得以立足。如果能在這樣一片“美哉斯阜”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都城,君臨天下,傲視中原,那是怎樣的一種壯美啊。於是赫連決定在這裡修建都城,“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統萬城即由此定名。同年命叱幹阿利調秦嶺以北10萬人築都城。

叱幹阿利算得上史上最殘酷督工。統萬城的城牆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類似現在的澆注法,城牆高而寬厚,西城牆厚達16-30米。這種“蒸土築牆”的方法,在其後的一千多年來也堪稱奇蹟,所以統萬城雖為土城,但卻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即便如此,叱幹阿利在築城時,仍然不時令工匠以鐵錐效檢,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其殺死,把屍體填於牆內。

統萬城修建歷時6年,於公元413年建成,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夏國都。據史料記載,統萬城城垣有四門,東門招魏,南門朝宋,西門服涼,北門平朔。僅這四門名稱,足見當年赫連勃勃雄霸天下的大志。《晉書·統萬城銘》有這樣一段描述:“崇臺霄峙,秀闕雲亭,千榭連隅,萬閣接屏……溫室嵯峨,層城參差,楹凋雕獸,節鏤龍螭。瑩以寶璞,飾以珍奇……”《北史》上記載雲:“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城五仞,其堅可以礪刀斧。臺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鏤圖畫,被以綺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足見當年統萬城亭臺樓閣、飛簷畫棟,壯觀無比。

統萬城的城牆四隅皆設有角樓,角樓又皆高於城垣,西南隅角樓更高達31.62米。這在中外築城史上都非常罕見。如今統萬城保存最完好也最壯觀的一段正是西南隅的這個角樓。角樓形如桂林象鼻山,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讓牆面坑坑窪窪,如一個飽經歲月滄桑的老人,面孔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沿著高及城牆的積沙一步步而上,展現在眼前的就是一段段蒼白的殘垣與斷壁。城牆腳下,多數的地方已經為積沙掩埋,裸露在外的牆體上有幾座依牆穿鑿而成的窯洞,據介紹,有一些是當年築城時所設儲存糧秣、武器的庫房,還有一些則是後人穿鑿而成的簡便居所。

踏著西城牆一直往北。站在西北隅的角樓上眺望整個古城,可觀全貌。古城依地勢而築,西北高東南低,東西長於南北,城南隱約可見護城河。這樣的城池結構,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也可謂構思精巧,西北高可擋冬天凜冽的寒風,東南低則可順勢將城北的河水引入城中。

據考證,古城由宮城、內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組成,宮城裡面還有一座赫連勃勃居住的皇城,內城則是各級官署王侯貴族所居之地,外廓城是一般的居民區。統萬城雖為匈奴帝國的都城,其構思之精巧、構造之皇權化卻秉承了漢民族的建築風格。城內挖掘出的瓷器、瓦罐等生活用品也多為漢族人所使日常用具,如此可見當年匈奴族人受漢族人生活影響之深。作為遊牧民族,開始建築城市,這也應該是匈奴人在與漢族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慢慢學會的。

(二)

統萬城從始建的那一刻起,就在戰爭的硝煙、風沙的侵襲之中沉浮。

大夏建都統萬城於公元五世紀,而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407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夏王朝,413年大夏國都統萬城建成。

從夏國疆域圖可以看出,夏國東與北魏相鄰,北與柔然接壤,西與西秦、北涼相接,南與後秦為界。赫連勃勃之所以建都統萬城,一則是因為這裡地處黃河“幾”字彎的南端,壯闊的黃河是大夏國的天然屏障,在這裡既可控制黃河以東北魏拓跋氏集團向西發展,又可以遏制西域的發展。二則當年整個鄂爾多斯及河套地區,幅員遼闊,水草豐盛,湖泊眾多,正是馬背民族最好的休養生息之地。如此構局,統萬城作為軍事重地的優勢凸顯,也註定了它從建成伊始就成了各國爭相攻掠的目標。

公元416年,赫連勃勃以統萬城為據點,揮師南下,一舉拿下了長安。418年,在長安稱帝。但長安留不住他,他只留太子鎮守西安,自己回到了統萬城鎮守。425年,赫連勃勃病逝,在他鎮守統萬城的期間,他的仇敵北魏雖覬覦統萬城已久,卻始終沒有攻進城來。公元427年,由於大夏國新一代君主赫連昌的戰略決策失誤,輕易出城迎敵,以及夏國統治者的殘忍刻薄、不恤民力,都城內部混亂,統萬城被北魏軍隊攻破,洗劫一空。據史料記載,北魏攻佔了統萬城以後,從城中獲得的馬匹達30萬之多,可見當年統萬城及周圍一代草原的富庶與實力。

從公元413年到427年,十五年的時間,統萬城就由繁盛走向衰落;赫連勃勃創立的大夏帝國,從公元407年至431年,也僅維持了25年的時間,便灰飛煙滅。

大夏國覆滅之後,統萬城作為北方軍事重鎮的歷史卻長達600多年。北魏、西魏、東魏都曾在這裡設置鎮、州、郡。自太和至唐,曾為夏州治所;唐末又為定難軍節度使治所。北宋初為党項人李繼遷佔據稱西夏。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西夏軍隊常以此城為依託侵擾北宋,宋太宗下令毀掉統萬城,並將城內居民遷走,統萬城自此荒廢。

統萬城在公元五世紀初修築之時,“臨光澤而帶清流”,水草豐美,生機勃勃,不失為一處優良牧場。然而經過連年的征戰與劫掠,還有建城時過度的砍伐及其後數百年軍隊與人口的聚集,周圍草原遭到嚴重破壞,再加南邊毛烏素沙漠的風沙侵襲,逐漸為沙漠所包圍。8世紀“大風積沙”、9世紀“堆沙高及城堞”、10世紀已是“深在沙漠之中”,為沙漠所湮沒,徹底地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直到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5年,才被人發現,並證明此城便是當年‘顯赫一時的赫連勃勃大夏國之都城——統萬城。

故國關山無限路,風沙滿眼堪斷魂。”赫連勃勃眼中“美哉斯阜”的草原都城,至唐代,在邊塞詩人李益的眼中,卻已是另一番荒涼、悽清的景象。

(三)

從古城北城牆返回南城門時,我們是穿越“內城”而歸的。其實此時的“城內”,已不復當年的樓臺亭閣,只是滿眼的黃沙,以及黃沙之上頑強生長的簇簇沙柳和叢叢青草,令人難以想見當年的金碧輝煌與宏偉壯觀。惟有殘存的幾處高出地面幾米的宮殿基址,能顯現出幾分城池的形態來。偶爾也能從黃沙之中刨出一些磚塊瓦當來,也是蒼白的,是古城的基色。

“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臺”。歷史的車輪總是最無情的,不僅當初赫連勃勃“統一天下,居臨萬郡”的設想在連年的爭戰中化為泡影,就連堅固的統萬城也漸漸被無情的流沙和歷史湮沒了。然而統萬城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設得最完整、最雄偉、最堅固的都城,匈奴民族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城牆輪廓、眾多建築保存完好的都城,它所承載和記錄的不僅是匈奴民族建城前一千多年的歷史,還有其後一千六百年從繁榮到廢棄的時代變遷;它也不僅僅是一個消逝了的民族遺留給歷史的特殊見證,更是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滲透、匯聚的鮮明例證。

來自:央視體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