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怕藩王搞事,明朝王爷不准进京,清朝王爷不准出京,哪个做法更好呢?

羊城历史君


明朝与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对于宗室藩王的约束办法也是完全不同。

明朝将宗室分封到全国各地作为诸侯王,却不允许诸侯随便离开封地;而清朝将宗室全部留在了京城,没有允许觉不允许离开京城

澹奕个人认为,清朝的做法更加有效,而历史事实也证明了明朝对于宗室的做法实在是意义不大


西汉有“七国之乱”,晋朝有“八王之乱”,同室操戈血淋淋的教训并没有让明太祖朱元璋看清分封制的巨大弊端,仍旧一意孤行恢复了分封制度,将自己众多子孙分封到了帝国各地

当然,一场“靖难之变”估计让朱元璋的棺材板压不住了。

成祖之后,大规模削弱诸侯宗族的权利,将宗族诸王约束在自己的封邑之内,没有诏谕不得踏出封地,更加不得进入京城,也不得从前士农工商等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这种作茧自缚的规矩,使得明朝宗室大规模膨胀(没事做只能生孩子了)明朝末期,庞大的宗室无法支援中央的同时。崇祯帝殉国之后,纷繁复杂的宗室陷入权力争斗——实力强大的南明硬生生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清朝继承了明朝很多的传统制度,然而并没有将明朝的分封制度延续下来。爱新觉罗氏家族,将庞大的宗族全部约束在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没有诏谕不得随便离开京城

除此之外,清朝施行“降等承爵”制度,除了少数铁帽子王能够世袭罔替之外,大部分的清朝王爵过一代就会降低爵位,最终成为闲散宗室

一个不让藩王入京,一个不让藩王出京,但最后的实际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明朝不让藩王入京,可毕竟“天高皇帝远”,如果藩王真那么听话,朱允炆就不会那么着急去削藩,最终还丢了皇位。

皇城毕竟是皇帝自己的地盘,再怎么着藩王也很难在京城跟皇帝叫板,更何况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盯着,也不敢有什么越距行为。就如同当年明成祖夺位之后,还是感觉南京始终不是自己的地方,迁都自己的老巢北平巩固势力。


澹奕


不准进京,不准出京,都是表,好不好要放在整体的宗藩政策里看。

历朝历代看下来,清朝的宗藩政策是最科学的。

历朝历代对如何对待王爷,很头疼,给点权力,就要造反,如汉晋;不给权力,就当猪养,到了危难之时指望不上,比如宋明。

清朝鉴历代得失,推出了独具创意的制度。只给俸禄庄田,不给封地,王爷们无法储养实力;世袭降等,抑制有爵宗室无限制地增长,减轻财政负担;考封制度,如果真是白痴,该你的爵位你也捞不上。

三管其下,于是在清朝王爷们没有封地没有属吏更没有有规模武装力量,对皇权的危害可以忽略,而另一方面,朝廷也能给王爷们机会做实事,不会不让出头,不至于混吃等死。宗室子弟上马管军入朝理政,很多还是关键岗位,而且稍具才干就会被重用,300年下来,名王倍出,如怡王允祥、恭王奕䜣等,而宗室中就更多了。比如曾国藩早期的靠山肃顺。

可以这么说,清朝的满人特权制度是失败的,养出了一大堆寄生虫,但宗藩政策比历代都科学,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西坡李氏


历史已经证明,清朝的做法好使,但问题关键不在于进京还是出京,而在于权力。

先看明朝对付藩王的办法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了江山永固,真是操碎了心,他既汲取了西汉、西晋同姓王尾大不掉,导致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以及唐朝玄武门之变、藩镇割据的教训,又汲取了宋朝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的经验,制定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藩王制度。

朱元璋首大封诸子为藩王。他认为作为自己的子孙,朱家自己人总比那些异姓王或开国工程值得信任,所以没有必要像宋朝那样把皇室子孙全都关在京城,让他们无所事事,醉生梦死,不如让他们在地方带带兵,培养一下军事能力,关键时刻还能帮皇帝一把。

朱元璋限制权力提防藩王。老朱又害怕藩王实力太强,会像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一样起来造反,给后世子孙留下隐患,所以他严格限制藩王的权力,允许他们拥有一定兵力,但仅限于自卫,一般不超过3000人,承担边防任务的兵力可以多些,但也不能超过1.9万人。

朱元璋不允许藩王留京城。老朱担心有实力的藩王会像李世民一样,借助在京城的便利突然发动兵变夺位篡权,所以把藩王全部打发出京城,以免他们觊觎皇位。即便他们起兵造反,但想要打进京城也很不容易,皇帝可以从容调兵应对。

朱元璋不允许藩王随意进京。老朱规定,除非有圣旨进京勤王,藩王一概不得擅自进京,确有需要必须向上请旨,被批准后才能进京,一旦有所异动,皇帝便可大棒伺候,发兵攻打。

朱元璋不允许藩王结交群臣。老朱规定,藩王只能在地方老老实实呆着,不能和朝中高官大臣勾勾搭搭搞暧昧,不然就是意图不轨,皇帝随时可以下旨查办。

老朱这一套方案几乎是完美的,但也给藩王留下了很多自由空间,比如朱棣就可以利用防御蒙古的机会,招兵买马,壮大实力,朱允炆上台后听从老师的建议着手削藩,并非瞎胡闹。

只是朱允炆自己在对付燕王朱棣的事情上经常脑袋抽风,屡出昏招,否则他本有机会接近完全成功,朱棣靖难成功后果断废除藩王的各项权力,彻底化解了藩王的威胁。

接下来看清朝对付藩王的办法

清朝有一个独特优势——可以借鉴前朝对付宗室亲王所有的经验教训。

清朝在未入关和统一全国之前,宗室亲王的势力很大,满清八旗基本上都由可汗(皇帝)的亲兄弟们分别控制,这是因为他们需要借助兄弟的力量,把整个部落整合起来。

但这也导致可汗(皇帝)缺乏绝对权威,无法像汉族政权一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清朝前期的皇位更迭,每次都充满兄弟、叔侄之间的斗争。

一旦清军入关并统一全国后,就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皇帝决不允许强大藩王的存在。

清朝对付皇室宗亲的办法跟明朝恰恰相反——不允许亲王出京,这套方法跟宋朝相近。

顺治和康熙时期,明朝降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均被封为藩王,这是清廷为了拉拢人心的选择,绝不会让其长期存在,因此康熙很快下令撤藩,导致“三藩之乱”,但康熙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平乱后,拥有属地的藩王就不存在了。

至于亲王、铁帽子王,都是封给忠诚于皇帝的旗主,而且只是空头爵位,尽管地位尊崇,但没有封地,也没有财权、兵权和民事权,只能老老实实在京城呆着,根本成不了气候。

到了清朝中后期,对王爷防范更加严密,满清皇帝宁可重用汉人,也不允许王爷把持大权,惟一具有相当才能的恭亲王奕訢始终处在慈禧严密监控之下,最后仍被慈禧罢黜。

由此可见,清朝对王爷的控制比明朝更加有效,因为清朝完全不允许藩王存在,对宗室管理之规范与严格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朝代,这也使得清朝宗室无从谋反。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成五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
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
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
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
第五个问题,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亲王制度有什么优缺点?

先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

一是皇帝和藩王的待遇差别太大。皇帝权力无边,福利无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都是同一个爹生的(妈也许不同),为什么兄弟之间的差别会那么大呢?可以说,藩王们虽然贵为王爷,其幸福指数可能是最低的。


二是藩王们缺乏人生目标,不能有人生理想。建功立业,在来到世上短短的几十年里,搞出一些声响来,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藩王却不能建功立业,不能搞事。藩王完全没有成长空间,只能当一个富家翁,当一个闲王,这日子过着有什么意思呢?

再讲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

秦朝的藩王制度还没建立起来。秦始皇的儿子们还在京城里,而且都没有人封王,秦始皇采用高压政策,谁也不敢翻浪子。

(刘邦剧照)

藩王问题从汉朝开始出现,刘邦剿灭异姓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分封藩国,但立刻出现严重问题,以至于在汉景帝的时候就爆发“七国之乱”,因此后世不断削藩,到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才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效果。

晋朝建立后,晋武帝为了抑制朝中权贵,打击豪强势力,又开始大肆分封藩王,结果又造成“八王之乱”,直接把西晋给乱亡。

唐宋两朝的藩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封王不封土,并把王与公侯伯子男并列,作为人生的一种荣誉。而且王还同时担任地方官。不过也不敢让他们实际去做事,大都只是挂一个名。主要还是怕他们搞事。而且唐朝藩王被诛杀的情况太多了。宋朝大约是子嗣不蕃,因此藩王大都还能善终。

再讲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由于出生草莽,非常忌惮功臣,怕他们造反。因此他采用了刘邦的方式,大肆屠杀功臣,同时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不过,他也吸取了刘邦封藩的一些教训,对藩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一是不许藩王随意留在京城,避免他们交通大臣。

二是不许几个藩王同时到京城,避免他们联合造反。

三是不准藩王互相来往,必然他们互通信息,交换造反心得,商量造反事宜。

四是对藩王封藩不封土,避免他们做大。

五是藩王无权任命官员,官员都是中央任命,并且藩王有错,藩地的官员要受到同样的处罚,这样就把藩王和部下隔离开来。

再讲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

清朝的藩王,和明朝截然不同,有哪些不同呢?

一是准确地说,清朝没有藩王,只有亲王和郡王。因为王爷们没有藩地,不到地方上就藩,全部挤在京城里。

二是亲王们只有在皇帝派遣下,或者跟随皇帝,才到地方上去,平常不准随意到地方上走动。

三是亲王们要参与政事的,这是从清朝在关外就传进来的规矩,叫做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后来从康熙开始,这种制度有所削弱,但亲王们依然是一股不小的政治力量。

最后一个问题: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亲王制度有什么优缺点?

明朝的藩王制度,因为藩王们有军权,又在地方上,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造反。整个明朝期间,藩王造反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是,由于防范得法,没有一次是掀起了大浪的。

有人说,朱棣不是就掀起了大浪吗?朱棣是一个特殊现象,是明朝的藩王制度还没有成熟的时候的事情。后来朱棣上台后,对藩王制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此就再也没有掀起过浪子了。

(康熙剧照)

清朝的亲王制度有好处,亲王们都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皇帝对他们的情况了若指掌。同时亲王不带兵,造反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因为亲王们都集中在一块儿,因此很容易搞事。康熙年间惨烈的“九子夺嫡”现象,就是这样搞出来的。若亲王们都在藩地,断不会有这样的现象。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同样是为了害怕藩王威胁皇权,明朝和清朝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做法。事实证明,清朝不允许王爷出金的做法更有道理。

明朝依周礼,分封藩王,以达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目的,但事实上,明朝中前期先后发生了三次藩王叛乱。第一次就是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第二次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煦,学老爹造自己的侄子宣宗朱瞻基的反结果被杀。第三次发生在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年间,燕王朱棣与宁王相约造反成功后平分天下,结果朱棣造反成功后,闭口不提平分天下的事儿,反而压制宁王。正德年间,宁王的后代

朱宸濠借口武宗荒淫无道,在江西造反。然而举清一代没有哪个亲王能够发动武装反叛。


出现这种情况,与明朝将藩王分封四方有很大关系。虽然明律对藩王就藩时的官员、卫队的配置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地方毕竟与京城不同,缺乏监管。有野心的藩王,只要瞒过几个监视他的官员,就可以私自扩大武装,从而集聚造反的能力。


而清朝不允许亲王出京,这就断绝了亲王拥有私人武装的可能性,同时在京城有文武百官无数双眼睛盯着这些亲王,莫说造反,就是隐私也很难保住。



当然清朝不允许亲王出京断绝了武装反叛的危险,但也增大了政变夺权的风险。比如在康熙晚年,康熙皇帝安排诸皇子分别管理朝廷六部,几个皇子利用这一机会,大肆培植个人势力,形成九龙夺嫡的局面。雍正皇帝究竟是康熙指定继位的,还是通过政变夺权的,历史已经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从雍正以后,吸取了康熙皇帝的教训,采取秘密建储的方式,很少再安排多个皇子同时参与政务,基本上断绝了政变夺权的可能。因此可以说,还是清朝不允许亲王出京,集中管理的方式更加科学。


冲击时评


这个咋说吧,中国封建时代实际上是有三种分封,今天我就大致讲一下这三种分封诸王。


明代王府

第一种就像明朝分封诸王一样,这叫实封。这种方法将王族分封于各地,这些王室们有地盘,有军队,可以在自己的地盘里收纳贡赋,有的时候还会兼有管理的职能,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享有较大的特权。使用这种方法的有汉朝初期,西晋,明中前期等几朝,这样做的优势很明显,形成了强大的王族势力,就好比天下都是我们家人管着了,一旦有人反叛,其它各地的兄弟姐妹们就可以起兵勤王,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家的皇室地位。强大的王室势力就可以保证王朝不被夺权,这几朝的开国皇帝之所以要分封诸王就是怕有朝一日其它人反叛没了照应,就像曹魏政权,司马氏控制朝政反叛,曹氏宗族却无可奈何,各个地方强大的藩王可以保证国家在一姓的手中,就算有权臣当道,地方诸侯也可以保证王位不失。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旦王族有难,鸡蛋不放在一个笼子里,总有人可以跑掉,就像南明政权和东晋政权,都是地方的藩王跑了,为王族留下火种。

当然这样做也是有问题,强大的地方是可以威胁中央,而这种血脉的联系随着时间的变化,皇族之间也逐渐疏离,亲戚认不认就不好说了。再有一点就是,在权力面前亲情都是假的,皇帝能坐的皇位,其他的王族比任何人都渴望,他们才是最希望篡位的人,所以这些手握重兵的亲王们,往往都成为皇位的危胁,七王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地方各王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反叛中央比比皆是,所

以分封诸王很容易成为中央的威胁。然后还有一点,各王在地方,凭借其皇族身份,经常会做一些不法之事,但地方法司往往不敢管,特别是面对一些有实力的亲王,这些亲王往往成为了为恶一方的恶霸,欺凌百姓,欺压官员,像明朝诸王大多侵占他人田产,鱼肉人民,百姓恨不得生食其肉,所以明末农民起义时期落到农民军手中的王室,几乎下场都很惨,作恶太多,终究下场不好。所以这些分封到各地的诸王,很容易成为地方的问题。


汉代分封


第二种叫虚封,就是分封诸王,但各王不得拥有兵权,不能管理地方,只享有封地赋税。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唐宋等朝,虚封的好处就是解决了实封带来的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但问题也很明显,为了弥补虚风的权力过小,往往中央会对王室赋税补贴,不给权多给钱,这种问题也很明显,这会加剧中央的财政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明朝末期和汉朝末期,皇族对财政的压力太大了,毕竟分封之后国家所收的赋税就少了,比较严重的汉朝时期,一度是全国一半的赋税是交给各王的,不交给皇帝的。养无用之人,害国家之财。(每回一提到明朝藩王用度大,就有明粉讲八旗,八旗是王族吗?这是军制好吗?两个都不是一个东西!!)


礼亲王代善

第三种是清朝的分封制度,一般我们也将它作为虚封,但这种虚封不一样,这种分封连封地都没有。像以前的封王,封你为秦王就说明秦地这一块都是你的了。但清朝都是什么礼亲王,肃亲王,根本就没封地,也就没什么赋税,直接发工资,就相当于以前你是自取现在给你发,这区别可就大了,极大减轻了赋税压力。另外由于清代诸王被集中于京师,这样就便于中央监视诸王,防止各王反叛,加强中央集权,有清一代,并没有出现过王室反叛的情况。另外由于是天子脚下,加强了对王族管理,王族犯法减少。(再大大不过皇帝),最极端的时候像雍正时期,各王怕被牵连,被雍正惩罚,曾经有过王室子弟被长辈要求留于家中不得出门的事。

不过,这样做问题很明显,形成不了强大的王族势力,很容易被别人一锅端了,或者被外戚权臣控制。所以慈禧时期之所以能够控制朝政,就是因为各个王族根本就无兵与她对抗。

综合来看我个人认为清代处理王室长期来看是最好,现行也是如此。


李子木沆


有利有弊,清朝做法是后期需要王爷顶事的顶不住,袁世凯把最后一位摄政王玩弄在股中,明朝后期还有几个王爷割据南方和满清有来有回斗了几十年。



我不是达人我不会武功


我认为清朝的做法好使,进京不进京咱先不说,但是做法都来自皇帝的权力。

一、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口气将自己的20多个子侄分封到各地为藩王,“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这是一件多少有些“逆时代潮流”意味的事情。

因为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郡县制、削弱分封制。少数被分封的潘王,不再拥有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变成了只食俸禄的富家翁。而朱元璋分封的藩王,享有高度军事自主权,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手下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受朝廷节制。藩王拥有监视地方臣民的权力。

朱元璋之所以要分封藩王,主要有两点考虑。

1、外御蒙古。

当时虽然元朝已被推翻,但蒙古人在河西、漠北一带还拥有较大势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同时,国内仍然存在陈友谅、张士诚的参与势力。一旦国内有变,两股势力里应外合,将动摇大明王朝的统治根本。朱元璋本着“皇子守国门”的策略,让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带领军队驻守边疆,成为朝廷的可靠屏障。

2、内稳朝政。

朱元璋子嗣众多,他们大多数都经历过战火的磨炼,具有一定的实力,手下也各有一班人马。如果要将他们全部留在京城,一山不容二虎,难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人伦悲剧。朱元璋在世之日,或者还能压制诸子。当他撒手人寰后呢?与其让诸子留在京城,形成一颗颗不定时炸弹,不如将他们分封外地,远离政治中心。

当然,朱元璋也深知藩王权力过大的隐患,作出规定,禁止藩王随意进入京城,规定3年才能进京一次,以免与朝廷大臣发生勾结。也不准藩王之间互相联系,特意错开他们的进京时间。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不准王爷进京”。

1398年,朱元璋病逝之前,颁发遗诏,下令“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不准藩王进京吊丧。从遗诏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深深地担忧皇太孙建文帝无法服众,生恐藩王进京捣乱,因此特意叮嘱一番。

二、

1644年,清军挥师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清朝在许多制度构架上,沿袭了明朝的旧规。但在如何处理皇子的问题上,清朝采取了与明朝完全不同的做法。清朝只是在初期册封过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少数藩王,不过这属于历史造就的特例,他们也和爱新觉罗一族没有血缘关系,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皇室藩王。在平定三藩后,从康熙帝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再也没有册封过一名藩王。

不仅如此,爱新觉罗一族的皇子们,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都不能随意离开京城。除非是为皇帝出差办事,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离开北京。否则都只能在京城老老实实地呆着。至于到外地去当潘王?门儿都没有,想都别想。

举一个例子,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仓惶逃亡热河。由于惊吓过度,第二年,在签订了《北京条约》后,咸丰帝就病死了。按照遗诏,权力落到了八大顾命大臣手中。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有意夺取大权,便紧急将咸丰的亲弟弟、恭亲王奕䜣招到热河,秘密商议大事。按照清朝皇室祖制,奕䜣是绝对不能擅自离开京城的。怎么办呢?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所记载,奕䜣是化妆成“萨满”才得以离开京城,悄悄地去热河见了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一面。

三、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这两种做法谁更好?

其实,这两种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难分高低,没有优劣。毕竟,这两种做法都是通过限制王爷的权力、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出发点都没有问题。

具体而言,这两种做法都有明显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弊端。

先看明朝不准王爷进京。

明朝将藩王分封在各地,隔断藩王与朝廷大臣的联系,禁止藩王之间的联系,苦心造诣地维护皇室正统的统治,效果是很明显的。有明一代,都没有出现“玄武门之变”那样的内乱和骨肉相残事件。至于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实在是因为建文帝操之过急,破坏了皇权与藩王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致。

同时,藩王在各地发展,犹如蒲公英一样,成为皇权的重要分支。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后,正是各地藩王,如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宁靖王朱术桂等人延绵明朝国祚,长达40年之久。

如果明朝所有王爷都留在京城,怕是会被李自成和清朝一网打尽吧?

当然,这样做也有明显的弊端: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大,破坏中央集权。朱棣也注意到这一弊端,进一步采取办法削弱藩王权力,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剥夺他们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藩王们这次消停下来,高高兴兴地过他们的安乐日子。

再看清朝不准王爷出京。

在清朝,王爷们的日子比明朝“苦”得多。他们不单是被严格限制在京城,其爵位都是一代降一等,如果后世子孙没有为朝廷立功劳,最终会被降为平民。只有12个铁帽子王不受限制,世袭罔替。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用担心王爷在外地兴风作浪,也不必为了养着王爷而耗费巨大。

因此,总体来说,清朝王爷没有明朝王爷那么跋扈嚣张,动不动就操刀子打进京城。

但清朝不准王爷出京,一样也有弊端。王爷扎堆留在京城,容易与大臣们勾结在一起,干涉朝政。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咸丰时期的“辛酉政变”,都有王爷积极参与的身影。

(参考资料:《明实录》、《明史》、《清史稿》)





天下历史风云


制度性的东西都是一步一步完善的,而且在实际的实施中也会显现出各自的优劣,而且有时候在一段时间内是有利于安定的制度,在某个特定时间,由成为了致命的弱点。

明朝王爷不准进京,并非朱元璋的初衷,他本想让皇子带兵守边,但不成想,他刚晏驾不几年,四皇子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造成国家的动乱。朱棣上位以后,为了防止这种覆辙的重蹈,再度修改制度,逐渐削除地方藩王的兵权和势力。但在明末甲申之变时,天下大乱,在各地的藩王,又能成为复兴大明的旗帜,很多明朝的散兵都有追随的皇室,郑成功便以鲁王为号召,对清廷进行了数十年的斗争。虽复辟未成,但散在各地的藩王,曾使明朝没有那么容易被彻底覆灭。

清朝入关后,接受了明朝靖难之役的教训,而且他们本身又有着皇子不分封土地而分封八旗人口的习惯,所以清朝的王爷不奉旨是不许出京的。但不出京,在京中又有分封的人口,也造成过不小的内乱。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其实就是因为皇子不出京,而又有比较强大的力量而造成的。雍正登基后,开始对皇子在八旗内的分封制度进行改革,渐渐厘清了王爷与分封人口之间的直属关系,又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才使得藩王的内乱没有再次发生。但到了清末,革命军起,地方上缺乏爱新觉罗的力量,各省都相对比较顺利的纷纷宣告独立,即便是困在京中想有所作为的王爷,也没有能力再重整大清了,这一点又不如明末了。

所以说,历史上的制度,往往都是一种悖论,在不同时代环境下,有着不同的作用,所谓好与坏,也在不同的背景下此消彼长。从大历史的视野来看,藩王在封建社会永远是个大问题。


红小豆馆主


这个没什么好不好的,任何一项制度在设立之初都是先进的,主要是看能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从王爷们的结局来看,无疑清朝的王爷们的下场比明朝的王爷们要好,朱元璋在为自己的子孙考虑时候,没有料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会生出那么多后代出来,于是给整个王朝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间接拖垮了明朝。

清朝对于王爷们的处理,比明朝显然是考虑得更为深远一点,一方面王爷在京城,那都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一举一动都好掌握;二来在京城为官,那也隔绝了和地方上的杂七杂八的关系,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割据势力;三是清朝的王爷一般都有些差使,人一忙起来就不会想东想西了,不像明朝那样王爷们天天游手好闲。

但是清朝王爷们虽然没有废,可是八旗子弟却是废了,这也是没有吸收明朝的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