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電子工業發展歷史回顧(2)

1992 年 12 月,由深圳康諾外部設備有限公司投資 800 萬美元,引進年產 200 萬臺的硬盤驅動器生產線。 1993 年,由廣東南和聯合企業公司率先從美國引進生產移動電話手機的生產設備,並完成我國首部樣機的試製,後因國內市場尚未起動和無法與國外品牌競爭,被迫終止試產,其中包括小型計算機的研製開發命運也是如此。

1993 年 5 月,年產 430 萬套 19″ 、 2

1992 年 12 月,由深圳康諾外部設備有限公司投資 800 萬美元,引進年產 200 萬臺的硬盤驅動器生產線。 1993 年,由廣東南和聯合企業公司率先從美國引進生產移動電話手機的生產設備,並完成我國首部樣機的試製,後因國內市場尚未起動和無法與國外品牌競爭,被迫終止試產,其中包括小型計算機的研製開發命運也是如此。

1993 年 5 月,年產 430 萬套 19″ 、 21″ 彩色顯像管玻殼的深圳中康玻璃有限公司完成驗收及開始批量生產,中康的投產,對於加強深圳電子基礎元器件產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但這時深圳的電子工業仍以生產消費類電子產品為主,消費類產品產值比例仍佔 59% ,從出口量佔全國省市首位的 11 種產品 ( 即彩電、收錄音機、汽車收放機、組合音響、錄音機機芯、電話機、計算器、軟磁盤、計算機磁頭、液晶顯示器等 ) 看,同樣可見此時仍以生產消費類電子產品為主。這種行業格局顯然是既與未來的國際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又與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發展方向不相適應。因此使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深圳電子工業,只能選擇以產品升級換代和產品、產業結構調整去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與及時跟上世界的發展潮流。

1994 年,為迅速扭轉以生產消費類電子產品為主的產業格局,市政府及時提出了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的產業政策與實施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的舉措,並且確定把發展的重點逐步轉向微型計算機及軟件、通信、微電子及基礎元器件、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 5 個產業群的建設,同時把微型計算機、軟件、程控交換機、光纖光纜產品、磁頭、軟磁盤、液晶顯示器、彩色電視機和組合音響作為拳頭產品予以重點發展。其一是通過支持企業在資本市場發行股票並上市方式籌集發展資金。據統計從 1992.3.27 康佳電子 ( 集團 ) 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13887 萬公眾 A 股,到 1996.12.26 深圳賽格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30960 萬公眾 A 股,共有 9 家企業上市發行 A 、 B 股股票,其中 A 股初次發行總額為 105717 萬股。其二是通過類似賽格集團的 “ 抓大放小 ” 方式改組,或像康佳集團的資產重組方式,或以中興通訊的模式改變經營方式,去尋求發展規模經濟的新路。對將生產基地遷出特區和把經營留在特區的 “ 前店後廠 ” 經營方式給予有力的各種扶植。深圳康佳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1993 年將彩電的生產基地遷到東莞,併成立東莞康佳電子有限公司後,再以佔控股權 60% 的兼併重組注資方式,成功將牡丹江電視機廠和陝西如意電視機廠分別重組為 “ 牡康 ” 、 “ 陝康 ” 兩個基地,以少量投資實現康佳牌彩電的年產能力迅速擴張,市政府對此表示充分的肯定。對研製生產通信設備的深圳中興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探索 “ 以國有控股,授權民營經營,使國有資產獲得大幅度增殖的新模式 ” ,也同樣給予充分的讚許。其三是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民營科技企業和中小企業給予全方位的支持,先後出臺多項支持民營科技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政策,以使其中的部分企業能逐步發展成為行業中的骨幹。

與此同時,為了加快與國外大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合作,又提出了在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的同時,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變築巢引鳳為引鳳築巢”,使高新技術園區、福田保稅區、沙頭角保稅區、龍崗區的坂田工業區和寶安區的石巖鎮等地,成為吸引外商投資的熱點。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 IBM 、希捷、康柏、康諾、偉創力、惠普、施樂、大眾、斯比泰、鴻城、理光、皇冠、可比雅、三星、菲利浦、西門子以及唯冠、才眾、南太、富士康等世界知名的廠商和港澳臺知名廠商,紛紛來深投資或追加新的投資項目,例如日本的 SANYO 公司追加投資與華強集團合資興建我國第一條激光拾音頭和 CD 唱機的生產線,日本的 EPSON 公司和美國的施樂公司通過擴大投資分別在南山工業區和坂田工業區投資興建彩色打印機和激光打印機的生產線等,因此又在高新技術產業獲得迅速發展的同時,為解決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配套,又成功組建起一條由近 1000 家企業組成的、為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配套產業鏈。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也因此從 1992 年的 38.9 億元 ( 現行價,下同 ) 迅速提高到 1995 年的 210.9 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這個顯著變化無疑已標誌深圳電子工業開始從生產消費類電子產品為主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向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過渡。

到 1996 年底,全市已擁有各類電子企業 2300 多家,其中獨立核算企業 380 多家,並以電子工業產值 547.1 億元率先成為全市第一個工業產值超 500 億元的行業,比 1990 年增長 6.6 倍。以佔全市工業產值 51.2% 的 547.1 億元計算,投資類電子產品的產值比例也已提高到 41% ,比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產值比例高出 2 個百分點。出口產值 340 億元,比 1990 年增長近 6 倍。出口量大的產品主要有計算機主板、顯示器、硬盤驅器、計算機磁頭、 CD - ROM 光驅、軟磁盤、打印機、視聽產品、電話機、激光拾音頭、液晶顯示器等,出口產品主要銷往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 60 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的產品,如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計算機磁頭產量居世界第三位,佔國際市場的 8% ;華強集團公司的激光拾音頭產量佔國際市場的 20% ,超薄型 CD ROM 的產量佔國際市場的 80% 。深圳成了全球最大的一個電腦卡板生產出口基地和顯示器、計算機磁頭和激光拾音頭等的主要生產出口基地。所有這一切,充分證明深圳的電子工業經過幾年的調整之後,已經取得顯著的效果。

^^ 四、從 1997 年起進入提高階段

1997 年,桑達電子總公司與荷蘭菲利浦公司在科技工業園成立菲利浦桑達消費通信 ( 深圳 ) 有限公司,引進年產 100 萬部的 GSM 移動電話手機生產線。深圳國威電子有限公司引進法國 WAVECOM 公司的手機生產技術。年產 3.18 億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深圳賽意法微電子有限公司開始批量試產 TO 220 等四種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並獲 ISO9002 、 ISO14000 、 EMAS 國際認證。同年 8 月,被三星電管 ( 香港 ) 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共同收購的 MAC 公司,經重組成三星電管公司 ( 後更名為深圳三星視界有限公司 ) 完成技術改造後,開始生產 20″ 、 21″ 的彩色顯像管;生產光纖光纜的深圳光通發展公司和星索光纜通訊工業公司進行資產重組後,遷入南山第五工業區特發光纖城和龍華特發科技工業園區,年產能力也增加到 30 萬芯公里。與此同時,還有臺灣獨資的富士康和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分別在龍崗區的龍華鎮和寶安區的石巖鎮建起可裝配微機和生產微機配套件的生產基地。作為民營企業佼佼者的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開始以年產程控交換機 436 萬線的水平,在國內同行中嶄露頭角。先科集團公司也已開發出我國第一代激光數字光盤和 DVD 放送機。全市 13 家生產 DVD 的年產能力 150 萬臺。

到 1998 年,臺商宏基電腦公司在福田保稅區投資建年產值 10 億美元的桌上電腦和和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基地。深圳創格科技有限公司在沙頭角建成生產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基地等。成立於 1992 年的深圳金蝶軟件科技有限公司也以自行開發的財務軟件年產值達 2 億元,一躍成為全國聞名遐爾的軟件明星企業。與此同時,康佳集團以營業收入 105.1 億元成為全市第一個營業收入超一百億元的企業,名列 1999 年全國電子百強企業的第 2 位,並於同年底利用設在美國的研發機構自行開發出我國第一臺美國製式的高清晰度數字彩色電視機樣機。另外,還有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以 85.1 億元、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 71.8 億元、深圳華強集團以 51 億元、賽格集團公司以 48.7 億元,名列 1999 年全國電子百強企業的第 4 、 6 、 10 、 14 和 15 位,以及營業收入超過 5 億元的創維、開發科技、桑達、先科、蘭光、泰豐、京華分別名列第 20 、 25 、 33 、 38 、 65 、 69 和 80 位。以上 12 家電子百強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為 475.6 億元,佔應屆全國電子百強企業營業入總額的 20% ,和佔全市電子工業總產值 966.8 億元的 49.2% 。如果再加上 7 家進入元器件全國電子百強企業的營業收入,兩類百強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毫無疑問已超過全市電子工業總值的一半。因此也就說明此時的深圳電子工業體系已發展到以大中型企業為骨幹,和已初步形成以投資類電子產品占主導地位的格局。例如以產值比例計算當年三大類電子產品的產值比例已呈投資類產品佔 53.3% 、消費類佔 28% 、元器件類佔 18.7% 。如以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計算,也已從 1992 年的 38.9 億元提高到 1998 年的 602.1 億元,約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 35.4% 。到 1999 年,又以電子工業產值 1277.2 億元,成為全市第一個工業產值超千億元的行業。截止 2000 年底,全市共有 14 家企業上市發行公眾 A 股和 B 股,初次發行 A 股的總股額為 234650 萬股。

2000 年因東南亞出現金融風波,雖使向東南亞出口的某些產品受到影響,但對深圳電子工業在 2000 年繼續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的勢頭沒有多大影響。如從事手機生產和開發的企業仍呈有增無減之勢,即除已有菲利浦桑達通信 ( 深圳 ) 有限公司和國威電子有限公司生產手機外,又增加了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健股份有限公司、康佳集團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天時達集團移動通信工業發展有限公司等進行手機的研製和生產。彩色電視機生產產量最大的企業有康佳、創維- RGB 、華強三洋和 TCL 王牌 ( 深圳 ) 有限公司等。以佔全市工業總產值 62.4% 的電子工業產值 1615 億元計算,投資類的產值的比例已提高到 69.8% ,消費類的產值比例已連續下降到 16.7% 。其中高新技產品的產值達 953.1 億元,約佔全市電子工業產值的 59% ,產品品種也已增加到六類逾千種,其中: (1) 計算機類,包括 PC 機 ( 微型電腦 ) 、筆記本電腦、計算器及裝配微機用的各種配套件; (2) 軟件類,包括應用軟件和系統集成軟件等; (3) 通訊類,包括程控交換機、電話單機、集團電話總機、光纖通訊設備和移動通訊設備等; (4) 視聽類,包括彩色電視機、高清晰度數字彩色電視機、機頂盒、收音機、收錄音機、復讀機、組合音響、影碟機等; (5) 元器件與基礎類,包括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阻容件、電聲器件、晶液顯示器、玻殼、顯像管、注塑件、印刷電路板等; (6) 其他電子產品包括電子鐘、電子琴等。此外還有包括彩色電視機、微型計算機、顯示器、硬盤驅動器、光盤驅動器、激光拾音頭、硬盤磁頭、計算機主板、軟磁盤、數字程控交換機、高檔無繩電話機、液晶顯示器等 10 多種拳頭產品和知名品牌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同居國內領先地位。這些產品除以產品出口外,同時還有部分產品以外包形式、帶料加工形式和在國外 ( 如俄羅斯、印度、墨西哥等國 ) 建立合資合作企業的形式出口生產技術,產品包括軟件產品外包、通訊網絡產品、彩色電視機和電話機等多種產品的生產技術。

2001 年,受全球 IT 產業生產收縮的影響,部分電子信息類產品的產量出現下降或增速明顯減慢,但因已先後建成的一批重點項目投產,如引進新的手機生產線,富士康和長城公司已分別在石巖鎮建成生產電腦的基地等,使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仍然高達 1188.87 億元,其中計算機和軟件產品產值 590.74 億元,通訊產品產值 445.82 億元。與此同時,康佳集團公司因受國內彩電市場供求格局變化的影響,而使公司的業績下滑和因此退出全國電子百強的行列。是年,全市電子工業的產值僅達 1800 億元,約佔全市工業產值的 50.9% 。另有創維 —RGB 公司以 419.22 萬臺的銷量名列全國彩電業的第二位和以 845 萬臺的影碟機產量名列全國同業的第三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程控交換機的銷量為 1659 萬線名列全國同業的第二位。此外有中國長城計算機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的微型計算機、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 KONKA 牌彩色電視機、深圳創維- RGB 電子有限公司的 SKYWORTH 牌彩色電視機獲 2001 年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2002 年,世界經濟初步回升,給外向程度較高的深圳電子工業帶來了全面增長的良好機遇,不少外商又把訂單轉到深圳生產,使全市電子工業的產值因此突破 2000 億元大關,並達 2187.74 億元 ( 現行價,下同 ) ,約佔全市工業產值的 56.3% ,出口產值 1334.52 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 61%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 1709.92 億元,其中軟件產值 220 億元,約佔電子工業產值的 10% 。同時有中國長城計算機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的服務器、深圳市泰豐通訊電子有限公司的 888 泰豐牌電話機獲 2002 年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深圳市三諾電子有限公司的揚聲器系統獲 2002 年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還有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資 4 億元在坪山大工業區興建 STN LCD 液晶顯示器生產基地。

到 2003 ,全市有 6000 多家電子企業 ( 其中從事來料加工的企業有 1000 多家 ) ,主要分佈在高新技術園區、科技工業園區、福田保稅區、沙頭角保稅區、蛇口、南山、南油、沙河、車公廟、沙嘴、梅林、水貝和蓮塘工業區,以及特區外寶安區的石巖鎮、西鄉、沙井、龍華、平湖、觀瀾、福永、松崗,龍崗區的布吉、坂田、沙灣、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外商投資仍然呈現繼續增長之勢,其中對 IT 產業的投資最顯著,例如長城國際信息產品 ( 深圳 ) 有限公司經過多年投資,現已建成 3 個生產基地,日產筆記本電腦達 2.5 萬臺;韓國三星公司也在加大投資力度,對玻殼的生產技術進行改造和將賽格三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廠址從梅林遷到龍崗的坪山大工業區。軟件產業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發展異常迅速,軟件產業的年產值已增加到 291 億元,約佔全國軟件產值的 18% 。在產品開發方面,企業已以多種渠道和方式開發,除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外,有到美國成立研發基地的,有到內地的科研機構進行聯合開發的,有與大專院校進行聯合開發等,因此就可確保深圳的高新技術產品生產技術始終保持國內的領先地位,比如平板電視技術和數字電視技術的推廣應用及通信產品的開發等,都仍具有一定的優勢。

據統計, 2003 年全市國有工業企業及年銷售收入 500 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總計完成電子工業產值 2953.46 億元,約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 58.2% ,佔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的 14.3% ,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 2208.9 億元。出口產值 1860.7 億元,佔電子工業產值的 63% 。主要產品的產量分別為:微機 486.67 萬部,彩色電視機 1820.33 萬部,程控交換機 2919.57 萬線,激光軟盤機 1145.29 萬部,硬盤機 766.60 萬部,磁頭 1.93 億隻,軟磁盤 2.49 億片,顯示器 567.18 萬部,電話單機 4947.64 萬部,移動電話機 1823.18 萬部,計算器 423.85 萬臺,通訊電纜 11.51 萬公里,玻殼 1081.85 萬隻,彩色顯像管 986.13 萬隻,半導體集成電路 18.23 億塊,半導體分離器件 12.1 億隻。

同時有深圳先科企業集團的先科 SAST 牌激光視盤機和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的 ZTE 牌 (CDMA 手機 ) 獲 2003 年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有深圳粵寶電子工業總公司的音頻磁頭和深圳市明華澳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 IC 卡獲 2003 年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與此同時,還有華為、中興通訊、康佳、長城計算機、創維- RGB 、華強 6 家名列全國電子百強的 16 強,即以上 6 家分別以營業收入 216.69 、 174.46 、 128.08 、 117.21 、 102.85 和 102.48 億元,名列 2004 年 ( 第 18 屆 ) 全國電子百強企業的第 7 、 10 、 13 、 14 、 15 、 16 位,另外還有賽格、比亞迪、桑達、科健、新天下、蘭光分別以營業收入 58.27 、 50.31 、 45.47 、 30.00 、 17.60 億元和 11.26 億元名列全國電子百強企業的第 34 、 36 、 37 、 46 、 72 和第 95 位。按營業收入計算進入全國電子百強 12 家的營業收入總額為 1054.7 億元,約佔全國電子百強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 15.9% 。按利潤排列是生產程控交換機、通信傳輸設備的華為以 38 億元名列全國電子百強的榜首,生產程控交換機、手機、小靈通的中興通訊和生產鎳鎘電池、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汽車、液晶顯示屏的比亞迪以 12.00 和 9.8 億元名列全國電子百強的第 6 位和第 7 位。

綜上所述,自改革開放以來,深圳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深圳工業支柱,一直位居深圳工業的龍頭地位,尤其是最近幾年的產值更突出,這種長足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每年的產值增幅較大,和每年都維持有 12 家企業進入全國電子百強行列,而且各企業的綜合實力也在逐年提升,以及每年都有產品獲得中國知名品牌的稱號,但以上的這些成績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一是其規模仍然無法與跨國公司匹敵;二是開發經費不足,核心技術仍然缺乏;三是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仍待迅速提高;四是市場開拓的國際化程度,仍然力度不足。任重道遠,為了不辜負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在創新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使深圳的電子工業早日成為不斷湧現中國電子知名品牌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