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區塊鏈,認知區塊鏈——通證、公鏈

前兩年有個提法叫ABC,翻譯下就是AI,BigData,Cloud。短短一年提法升級為ABCD,意為AI,Block Chain,Cloud,Data。區塊鏈,如火如荼。ABC提升的我們生產力的問題,而D則傾向於改變生產關係。

目前困擾公鏈發展的兩個問題比較突出,一是吞吐率問題,交易效率比較低,不能處理大規模的商業應用。另一個就是區塊鏈的數據存儲問題,作為分佈式交易賬本,是一個只增不減不改的過程,數據量必然是一個膨脹的過程。如果你現在去down一個bitcoin或者eth的全節點錢包,就會有深刻體會。這也是很多公鏈在研發上需要攻堅的難點。

大家普遍關心區塊鏈的落地應用,現在炒的火熱是代幣,缺少的是一款除了幣之外的實際在生活中應用的區塊鏈產品。聯盟鏈由於其技術門檻較低以及政府的接受度尚可,已經在某些政府部門應用中落地,這是一個好的趨勢。同時,在一些大企業間,聯盟鏈也較容易達成共識,由於節點少,所以確認交易效率還是很高的。

哪些行業更容易應用區塊鏈技術?分享嘉賓提出了一個觀點,一個就是全數字資產,更容易上鍊。第二個,參與人數眾多更容易落地,也就是社區生態,另一個就是這個領域內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更容易採用區塊鏈技術來打破這種不平衡。綜合來看,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該比較深入,畢竟一開始其天然的攜帶金融屬性。

實物資產上鍊,涉及到一個確權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高價值的資產一般都有產權歸屬證明,比如房產證,機動車登記證等等,一旦上鍊,近而流通,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交易達成後相關部門的認可問題,雖然有雙方達成共識,但終究要許可的合法的操作範圍內,如何使相關部門認可,如何與相關部門的系統對接,都是資產上鍊、資產流通要考慮的政策問題,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

“Token”的漢化過程也是一波三折,究竟該如何定位,也是擺在從業者面前的難度,目前通行的叫法為通證,一個權益憑證,由此而引發的經濟問題稱為通證經濟。token在鏈上實際流通,併產生實際的社會效應,才會釋放出本有的能量。如果僅僅是幣屬性,必然不會長久。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一條公鏈,不同領域也有可能不只一條公鏈存在。側鏈技術(sidechain)的存在,為公鏈間數據的傳遞提供的可能,當然也伴隨著風險的產生。通證同樣可以在多條公鏈中兌換,其兌換比率則交由市場化的交易所來完成。

認識區塊鏈,認知區塊鏈——通證、公鏈

分享中提到給實物溯源的問題,我們在第一期的討論會上都提出過這個問題。當時就是忽略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基於成熟的物聯網應用,才可以將我們的數據不遺漏的、不錯誤的,傳輸到數據鏈上,並進行傳播。特別是對於工業品溯源更容易操作,其製造過程、流通過程更容易規範化。相較而言果蔬生鮮並不那麼容易,相信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這不是一個難題,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另一個不明確的但至關重要的點:政策引導問題。央行在加緊發行數字貨幣,某種意義上說是鼓勵區塊鏈,技術本身沒有問題,但用區塊鏈技術去ICO是非法的,或者說進行一些變相的傳銷,這就是被打擊的對象。監管問題一直存在,面對新生事物,學習、包容、引導是必要的,風險與機遇並存。

與之對應的,構築應用的人才奇缺,這是新興技術面臨的大難題,擺在企業面前,擺在個人面前。這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而是行業的問題,隨著時間推移,成功實踐多了,更多的人看的懂了,方向看的清晰了,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人進入。行業引導、學校培養、社會培訓、企業內訓、個人自學等等,浪潮面前,我們能做的,就是站在衝浪板上,順勢而為。

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可能是個技術問題,可能是個經濟學問題,還有可能是個哲學問題。它是跨學科綜合性的融合,很難將其定位於具體領域。就像一雙筷子,你可以說它是涉及環保,我也可以說涉及民生。

有個終級問題:區塊鏈到底要不要發token?目前尚無定論,只能待實際的應用落地才能見分曉。

擴展閱讀:

  • 學習新技術時你應當掌握的『最少必要知識』
  • 你是『眼高手低』的程序員嗎
  • 怎麼定位自己在團隊裡的角色
  • 你的經歷不一定都能變成經驗
  • 那些會阻礙程序員成長的細節[7]
  • 做了七年軟件開發後反而更迷茫
  • 認識區塊鏈,認知區塊鏈
  • 認識區塊鏈,認知區塊鏈— —數據上鍊
  • 基於SpringCloud的Microservices架構實戰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