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成癮」深度報告,我們究竟為什麼對食物成癮?

食物成癮 第36期


本期,寫一篇關於【食物成癮】的深度報告。

首先,先認知一下【行為成癮】的概念和發展歷程,也為了解【食物成癮】作一個鋪墊。

之後再深入瞭解【食物成癮】的概念,關於它的成因會做非常詳細的解釋。

篇幅會有點長,文字會有點多。希望大家可以耐心閱讀。

「食物成癮」深度報告,我們究竟為什麼對食物成癮?


一、行為成癮

1.定義

是一種額外的超乎尋常的嗜好和習慣性。通過與某些行為或者物質造成的一種興奮和愉悅精神狀態。比如酒精成癮、毒品成癮、食物成癮、性成癮,購物成癮、網癮等等。

2.發展

(1)20世紀30年代

成癮問題被認為是【性格問題】,甚至是【不可治癒的性格問題】。研究人員和患者都認為這不是病,這一切是因為意志力不夠,沒有毅力。

(2)上世紀70-80年代

人們把它當做一種與控制力、強迫性和衝動性相關的、行為上的問題。並且一直在探索【成癮】本質是【精神依賴】還是【身體依賴】。

當時的治療手段是,成立自助小組。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分享感受、情緒、觀點、經歷、措施,以幫助大家解決問題。

(3)現代

人們把成癮當做是大腦獎勵系統的問題。某樣東西刺激神經中樞的獎勵機制,產生很多多巴胺,於是人就感到很興奮。大腦神經適應之後,就想重複這種興奮的狀態,就會形成渴求。人就會重複這些成癮行為,不斷刺激這個獎勵系統。

現代的治療手段把它歸結到精神依賴,即控制力喪失上,目前也依舊在探索治療方法。


二、食物成癮

1.定義

對於食物,尤其是高脂肪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極度迷戀和貪食,不吃東西就會難受和焦躁,甚至出現一些病態的表現。

物質成癮障礙的診斷標準包括已經產生耐受、戒斷、渴求、依賴等行為特徵。最新版本的補充是:一種想要使用物質的強烈慾望、衝動或渴求。

「食物成癮」深度報告,我們究竟為什麼對食物成癮?

2.成因

(1)遺傳基因

每個人大腦的前額葉是差不多水平的,但是遺傳基因也會突變。比如,如果我父親的腦前額葉的衝動控制區域有缺陷,那麼他的後代——也就是我就成為了【成癮易感人群】。

解釋下前額葉——額葉是大腦發育中最高級的部分,前額葉是精神思維活動的最主要場所,包括記憶、判斷、分析、思考和操作。

大腦前額葉損傷的主要症狀是:不能集中注意力進行觀察和思考問題,更不能進行周密的邏輯推理,對突發事件束手無策,對事物總是健忘,行為反應遲緩,性格偏執、孤僻、情緒波動、喜怒無常。

所以前額葉受損的人更有可能患上食物成癮,食物成癮也會導致以上症狀。

「食物成癮」深度報告,我們究竟為什麼對食物成癮?

(2)環境原因

如果家中有成員有成癮行為,那家裡其他成員會模仿和嘗試他的行為。或者是身邊的朋友有成癮行為,也可能會影響到你。這就是一種所謂的社會同伴群體壓力。

簡單說,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食物的致癮成分

食物中常見的致癮成分有鹽、糖、脂肪、咖啡因等物質。因此人們會對薯片、可樂、巧克力、蛋糕、臘肉等欲罷不能。

而在致癮成分中,人的肥胖、暴食症等問題可歸咎於糖類成分的致癮性。人在渴望食物與飢餓等的衝動信號下更容易偏好含鹽食物。而食物中的脂肪成分,更令人期待想去品嚐。至於咖啡因成癮,能夠提高快感、提振精神和增強記憶力的精神活性物質,會增加人們對食物的以來和喜愛。

「食物成癮」深度報告,我們究竟為什麼對食物成癮?

(4)心理層面——重點

成癮問題和個人的性格相關性很大,而一個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和幼年時期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

幼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父母教育會對一個孩子的心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我們分析一下幼年時期的依戀類型和親密關係。

依戀類型,該實驗是由艾斯沃斯設計的,他們首先安排母嬰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讓嬰兒經歷母親離開、陌生人進入等情境。觀察嬰兒的表現,從而對嬰兒的依戀類型進行判斷。具體如下:

{覺得這段枯燥可以跳過,直接看藍色字體部分}

但是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沉下心閱讀一番,

只有瞭解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食物成癮」深度報告,我們究竟為什麼對食物成癮?

①【安全型依戀】

當母親離開時候孩子,孩子表現煩躁,當母親回來時安撫孩子,孩子迴歸平靜。孩子情緒容易被安撫。

安全型孩子母親對孩子的信號及情緒表達很敏感,能及時瞭解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而且喜歡和孩子有親密接觸。

②【焦慮迴避型依戀】

當母親離開時並不難過,獨自在陌生環境中會感到焦慮。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的環境,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安慰。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為“無依戀嬰兒”。

迴避型孩子的母親,有的對孩子缺乏耐心,當孩子干擾自己時會生氣;對孩子的信號反應遲鈍;對孩子經常表現出消極情感;即使對孩子表達積極情感,程度也很微弱……因此兩者之間並沒有形成特別密切的感情聯結。

③【焦慮-矛盾型依戀】

當母親離開前就很警惕,當母親離開時非常苦惱、極度反抗,甚至大喊大叫。當母親回來時,其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與母親接觸,又反抗與母親接觸。當母親親近他時,生氣地拒絕、推開,但是又希望母親關注他。

抗拒型孩子的母親常誤解孩子的信號,她的照顧行為是不一致的,對孩子的反應更多地依賴於自己當時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為。因此,在孩子的信號和母親的情緒表達間常表現出不一致。

之後研究人員又將研究從兒童過渡到成人,在成人依戀領域,分為四種依戀類型,如下:

「食物成癮」深度報告,我們究竟為什麼對食物成癮?

①【安全型】

認為自己是值得愛的,他人也是值得愛和信任的。安全型依戀是一種穩定和積極的情緒聯繫,以愛情關係中的關懷、親密感、支持和理解為標誌。

②【痴迷型】

依賴於他人的讚許來獲得內心安適,過度尋求認同,認為自己是不值得愛的和沒有價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總是努力贏得他人的接納。

對人際關係懷著混合的情感,處於愛、恨、懷疑、拿不起、放不下的衝突之中,心理狀態極不穩定和矛盾。總覺得自己被誤解和不受賞識,認為自己的情人和朋友都不可靠,不會和自己建立持久的關係。

後面兩種依戀都是迴避型依戀。

常表現出懼怕親密關係和拒絕信賴別人,在關係未能向好的方向轉變前就開始退縮,對愛情多疑冷淡,認為別人不可靠。覺得難以完全相信和依賴別人,只要有人試圖在感情上親近他們,他們就開始緊張。根本上講,他們在迴避親密的關係。

③【恐懼型】

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都是消極的,可能出於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雖然他們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更擔心自己因此離不開別人,整天提心吊膽。有時想到與伴侶親密相處時他們就會感到恐懼。

④【疏離型】

對個人的看法相對積極(自己是有價值的),但是認為他人會拒絕自己,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得不償失。所以避免與他人發生聯繫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他們拒絕和他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他們會更關注替代選擇,會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愛情選擇,更容易被新結識的人所吸引。同時,他們往往希望將來的伴侶不給他們提供幫助,因為他們不打算反過來做任何報答。

總之, 不健康的依戀類型可以被概括為迴避親密和憂慮被棄兩個維度。迴避親密,影響彼此之間的相互依賴、信任和親密關係。憂慮被棄,害怕他人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而遠離自己。

那大家會問了,

依戀類型和成癮有什麼關係???


關 聯

如果孩童時代沒有形成健康的依戀形式,那麼長大後就容易成為成癮者。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會需要食物、玩具、玩耍來滿足自己,這樣才能成長,才能開心。當我們大了,我們不僅要的是玩具,還有情感和情緒需求。

當我們的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會和其他人建立信任的關係,會對世界產生信任感,以此反覆,如果我們的需求70%的情況下都被滿足了的話,那樣依戀就可以形成。

當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 我們會出現兩種反應,第一,我們會暴怒,很憤怒。 第二,我們會抽離開,躲進自己的殼裡,與外界隔絕,不再信任世界和他人。

那麼成癮的形成是,當我們的依戀對象出現,與我們建立關係時,我們的很多需求,比如哭鬧、撒嬌等是通過物品或物質(玩具、食物)來滿足的,我們會記住物質帶給我們的感受——舒適。

當依戀對象並不出現時,或者我們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我們只好通過物品或物質來滿足。如果依戀對象長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那麼我們會反覆通過物品或物質來滿足自己。循環往復,更加沉迷。

簡單說,其實就是因為成癮患者和人無法建立親密關係,建立連接,無法感知情感上的親密。所以會沉溺於物品或物質上,在酒精、菸草、食物、性、網絡上得到心理滿足。

成癮就這樣形成了。對於普通人來說,比起毒品、藥品、性、酒精,食物是最容易最方便的途徑去滿足自己。


總 結

所以說,食物成癮是一種心理層面的疾病。

如果在幼年沒有發展好依戀形式,成年後很可能產生一種心理防禦的逃避機制,利用食物獲得短暫的快感,以逃避生活困境。

食物成癮只是心理核心衝突的一個表現症狀。核心的關鍵問題是小時候母嬰之間互動依戀模式形成的心理抗壓能力。除了幼年的不安全依戀關係外,還有在日後的成長環境中遇到的各種衝突和心理上的衝擊,會加重食物成癮。

從小帶著的低自尊的信念系統,例如“我不值得擁有”、“我是失敗的”、“我不配或者”等等,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又會負循環地產生比較差的抗壓能力與放鬆方法,就步入了死衚衕。

其實成癮很多時候是一個家庭疾病,

而非個人疾病,

正是這個家庭關係出現了傾斜和偏態,

父母之間的矛盾,父母對孩子的漠視,

才會導致孩子在日後成為成癮患者。

而原生態家庭的問題,

其實是我們很難去改變卻又要一生面對的問題。

(5)減肥

盲目節食減肥,會導致暴食症和神經性食慾亢進症,造成食物成癮。

人的身體內有一個對抗壓力的指標叫做皮質醇,如果沒有皮質醇,身體就無法對抗壓力。但是如果皮質醇分泌多了,人就會長胖。

節食會導致飢餓,引起皮質醇升高,分泌變多,隨之血糖上升,食慾增加,更想吃高脂的食物,從而肥胖。

而長期節食,皮質醇一直過度分泌,人也始終非常想吃高脂食物,從而更主動去暴食。

最糟糕的是,長期節食會使基因表達發生變化。即使不節食了,也會一直想吃高熱量食物,想通過暴食滿足自己。

以上是理論性的知識,常識上來說,節食、斷食都是戒斷,戒斷會產生不良的戒斷反應。

比如,長期喝咖啡的人,今天沒攝入一定量的咖啡因,會頭疼、無法集中注意力。

一天沒吃飯,會特別餓,想吃飯。而長期戒斷,拼命剋制自己不吃,壓抑自己、只吃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久而久之我們對食物的渴求會在某一瞬間爆發。接下來暴飲暴食變不可避免了。日積月累,食物成癮便漸漸形成且鞏固。

「食物成癮」深度報告,我們究竟為什麼對食物成癮?

這是食物成癮的幾種主要成因,除此之外,情感、工作、人際交往的壓力也會造成食物成癮,由於個體化差異太大,在此不多做分析了。

先天的遺傳基因我們無能為力...

後天的環境——大多數家庭的父母應該沒有大面積的成癮行為;

食物中的致癮成分,我們無法避免,但是可以去選擇健康食物;

而心理因素,僅僅停留在閱讀層面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去思考,去反省,自己究竟是何種依戀模式,這就需要去翻起幼年的回憶,有時候回憶過去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至於錯誤的減肥方式,這是我們目前可以在短時間內去調整和改變的。但切記急功近利,想要一朝變好。日積月累的壞習慣,只有通過日積月累的改變才能去解決它,這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這一期主要是溯洄從之

追尋【食物成癮】的起因

只有理解它,才能克服它

一期

將繼續介紹【食物成癮】

會引用一些最新的科學研究報導

分析如何找尋到它的成因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