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銀河系正以一小時幾百萬公里的速度與仙女星系迎頭相撞,人類能保全自己嗎?


雖然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以每小時幾百萬公里的速度靠近,但是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距離是254萬光年,按照現在每小時幾百萬公里的速度,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相撞還需要30到40億年


人類文明只有幾千年的歷史,現在的科學和科技水平完全是近200年發展起來的,科技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快了,回憶一下100年前的生活再想象一下100年後的生活,你會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信心。

人類作為一種智慧文明,憑藉著日益增長的科學水平就可以提升自己在宇宙中的安全性,隨著科學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人類總有一天會離開地球離開太陽系,甚至是研發出曲率驅動飛船離開銀河系。

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在相撞之後會因為引力的作用重新合併成一個更大的星系


不過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相撞的過程中不太可能發生恆星和恆星或者行星和行星之間的碰撞,因為兩個星系的恆星分佈都十分彌散,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也在4.22光年外,如果把太陽想象成硬幣,那麼最近的硬幣距離太陽都有700公里!

如果說幾十億年後人類還被困在銀河系甚至太陽系,只能說人類的科學發展速度太慢了,人類作為智慧生命是一定要走出去的,不能一輩子窩在地球上。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施鬱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大概40億年後,銀河系與仙女星系發生碰撞。仙女星系逼近我們的速度是每秒鐘11萬公里,所以是大約每小時4億公里,比題目中的快得多。而且這個碰撞是肯定要發生的。 星系之間的碰撞是很平常的。仙女星系已經至少與一個其他星系碰撞個。

但是這是星系之間的碰撞,而恆星之間的距離是足夠遠的。仙女星系有1萬億顆恆星,銀河系有3千億顆恆星。比如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是4.2光年(40萬億公里)外的比鄰星。如果將太陽比作一個乒乓球,比鄰星相當於1100公里外的豌豆,而銀河系峴港與3千萬公里寬。平均來說,恆星之間的距離是1600億公里,相當於每3.2公里才有一個乒乓球。所以星系碰撞時,一般恆星之間並沒有碰撞。所以星系碰撞這件事對人類沒有直接影響。

不過到那個時候,太陽的光度將增加一半,到時候地球的溫度太高了,動物將不能生存,甚至表面水都沒了。人類大概已經離開地球了。


物理文化與施鬱世界線


瀉藥。首先咱給你一個數據。\n\n咱們銀河系和仙女星系的距離是220萬光年。\n\n這個距離是什麼概念呢?很簡單,倘若用你所說的幾百萬公里一小時的速度來相比的話,這個速度足夠我們走個三十億年!\n\n你沒聽錯,就是三十億年!到那時候,估計人類社會要麼是早就滅絕好幾輪了(不排除史前人類的可能性),要麼就是已經發展到神級別的文明(例如三體當中的神級文明或者《紅巨》當中的超高等文明),依照那樣的文明水平,我們人類足夠走出個銀河系了。\n\n三十億年後的世界我們不方便討論,畢竟那已經牽扯到了科幻的世界,而並非現有科學能夠解答的。但是我們還要考慮到一個事情,那就是,光咱們自己本身的銀河系,就有長達10萬光年的跨度。\n\n而所謂要與我們相撞的仙女星系,也有長達16萬光年的本身跨度。就算現在兩個星系相撞,所發生的時間和影響,倘若從銀河系的一端傳來,也需要最少十萬年的時間,才能傳過來!而且傳輸過來最開始的,還最多隻是一個圖像而已!\n\n十萬年時間也足夠我們進化出一個龐大的科技文明瞭。\n\n所以這一切,最多也就是在科幻小說裡體現體現罷了…\n\n再說一個事,截止到2013年,科學家其實並沒有完全確認,這一相撞的事件一定會發生。畢竟我們要知道,宇宙的本質,實際上是混沌的。也就是說,可能一個微小的干擾因素,都會造成最終結果的不確定甚至不發生!\n\n這樣看來,在宇宙銀河系和仙女星系這樣大尺度的物理空間上,混沌效應會存在的非常明顯,也許過個多少年時間,大量積累的不確定性因素,終究導致了兩個星系的原本碰撞,變得不再發生了…\n\n因而,對於這樣的事件,其實到目前為止,只存在科學上的研究意義,而並非有實際意義。否則,聯合國就會開始對這些事情進行強制性的干擾了………\n\n順面說一下,關於現在科幻圈裡對於星際逃亡的幾個理論:\n\n一、光速曲率飛船。\n\n二、蟲洞。\n\n三、瞬間傳輸(通常跟量子有關)\n\n四、反物質能量生成。\n\n五、空間轉移器。\n\n最後,希望能夠幫到你。


賴仲達


幾十億年後,銀河系將會和仙女座星系發生大碰撞,這不是科幻或者玄幻情節,而是NASA科學家根據哈勃望遠鏡的觀測和計算機模擬的結果提出的。通過預測顯示,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至少需要40億的時間才能接近,隨後再花上數十億年的時間來合併,形成一個新的橢圓星系。

根據NASA通過計算機模擬的結果,當兩大星系接近後,會彼此進入互相穿過,隨後再萬有引力作用下,形成新的星系。而兩大星系中的原油的恆星之間存在著遙遠的距離,大部分並不會碰撞,但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太陽等恆星會改變軌道,繞新的星系中心轉動。

太陽系如果還存在,很可能會在兩大星系重新組合中被甩到新星系中更偏遠的地區,但也有最壞的結果,那就是有可能和其他星體碰撞。

但這些都是幾十億年後可能發生的事件,那時太陽,地球,甚至人類是否還存在都還不得而知。也許人類文明早已消失,也許人類也許發展成高級文明,移民到其他星系,從而倖免於這樣毀天滅地的星系大碰撞。


量子實驗室


相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毀滅,一種是沒什麼大的影響。大家一定會認為這等於沒說。

其實的確是這樣,碰撞的結果到底如何,誰也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一小時幾百萬公里的速度是有些誇張。現在觀測的結果是,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靠近的速度是每秒120公里,每小時不過43萬多點公里。即使有說每秒300公里的,也就是每小時108萬公里,怎麼就幾百萬公里了?這是哪來的數據?

這個速度並不驚人,在百萬光年的尺度裡,這點速度算個屁。俺們太陽在銀河系裡面公轉的速度都有每秒250公里呢。

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相距250萬光年,如果按照每秒120公里速度要60多億年才會相撞。但一般說法相撞的時間在37.5億年後,當然也有說要在60億年後。

不管是37億年還是60億年,這都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都不是咱現在人類所能企及的。那個時候太陽系早已經是海枯石爛了,據科學預測,還有10億年地球就完全不適宜人類生存,還有50億年,太陽就嗚呼哀哉了。

人類在那個時候有幾種可能,一種是滅亡了,一種是還存在已經成為宇宙高級文明,這種文明能不能達到宇宙三型星系級文明,尚無法預料,但肯定已經不在太陽系了。

如果達到了宇宙三級文明,就有能力操控一個星系的能源和資源了,就再也不怕星系大碰撞了。人類或許可能會離開銀河系,或許能夠阻止這種碰撞。

現在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即使人類還在銀河系,這種碰撞並不一定會導致人類的滅亡。這是因為宇宙星系中的恆星太稀疏了,就拿我們太陽系打比,距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都有4.22光年之距,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如果太陽按比例縮小到一枚硬幣,比鄰星就是在700公里遠的另一枚硬幣。

仙女座星系如果與銀河系相撞,即使融為一體,如果它的恆星天體密度與銀河系相仿,就是在太陽與比鄰星之間再加1、2枚硬幣而已,太空依然還是很空曠的,並不顯得擁擠。

700公里方圓的兩枚硬幣要撞在一起的概率極小吧?這要中大獎的運氣啊。

然而雖然撞擊概率極小,但引力擾動氣體衝撞還是有可能的。

但那時如果還有人類存在,應對這種狀態的能力還是會有的。最終的結果是兩個星系融合為一個更大的星系,這種融合需要幾百萬年時間,成為一個橢圓星系。

既然星系合併不會發生星體相撞,科學家預測,如果人類還在地球,或者還在銀河系與太陽系差不多的位置,就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天空景象:

狹長的銀河系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10億顆星球組成的巨大隆起。

那真是一幅超紀元大奇觀,任何驚奇都不足以表達幾十億年的等待,一定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所以你交代你的後代一代代傳下去你這個囑託吧,哈哈~

時空通訊觀點,歡迎點評討論。


時空通訊


應該不會有啥大問題,

第一,距離碰撞的時間很遠,差不多40億年以後,這是個什麼概念?差不多那個時間,我們的太陽系已經走入暮年了,或者說,太陽行將變成一顆更巨大的紅巨星,暮年的太陽表面溫度會升高很多,這會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大幅度升高,不管有沒有碰撞,地球都將不再是一個理想的宜居星球。如果那時候還有人類倖存的話,人類要麼已經走向宇宙成為大宇航時代的生命,要麼就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了。

第二,就如我上面所言,到時候,人類未必還在這個宇宙中存在。盛極而衰,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以物種演化的規律來看,一個物種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是有限的,幾十萬年到幾百萬年,我們人類(智人種)大概已經走過了二三十萬年的歲月,如果我們不跳脫出這個演化規律的話,最多也就是剩下幾百萬年的時光。與幾十億年的時間尺度相比,差了太多。天體演化是目前我們的技術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的時間尺度也遠遠超過了我們所能體驗的時間。所以,是太過遙遠的事情。如果那時候人類已經不再了,就不用擔心了,如果那時候人類還在,一個能夠延續數十億年的物種,應該已經變成了一個超級物種,所以,不必擔心。

第三,星系間碰撞不比撞車,雖然從遙遠的視角觀察,你會看到非常實體化的星系,然而實際上,除了核心部分,星系裡的天體的距離彼此是非常遙遠的。而星球之間是幾乎真空的廣袤區域。所以,即使兩個星系相撞,核心部分碰撞,處於邊緣的星球並不會受到多大影響。最多就是因為引力的影響而偏離原本的軌道——也許你遠遠望去會看到星系的撕裂和重組,然而對於星系裡的天體而言,它的周圍依然可能是空空蕩蕩的,不會有呼嘯而來的天體和它迎頭相撞。我們的太陽,所處的並不核心。不管它是不是被拋離銀河系,它都是自力更生的,它的軌道也許會改變,也許會慢慢離開銀河系,但它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依舊按照自己的步調發生變化。所以,如果身處太陽系,你不會感受到特別的變化,只是夜晚那遙遠的深空漂亮銀河的景象會發生變化吧?然而,那與你無關,靜靜看著就好。


冉浩


按照當前的情況來看,仙女座星系在未來會與我們的星系相撞,但仙女座星系朝向銀河系的運動速度並沒有那麼快,只有大約110千米/秒,相當於每小時39.6萬公里。不過,由於太陽系在銀河系中運動,所以仙女座星系相對於太陽系的運動速度達到了301千米/秒,相當於每小時108萬公里,但這個速度的意義不大,因為它會隨著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運動而發生改變,最終還是要看兩個星系之間的相對速度。

仙女座星系目前位於254萬光年之外,大約在37.5億年後,兩個星系將會發生碰撞。事實上,由於星系大都存在了上百億年的時間,所以它們之間的碰撞事件並不罕見。據估計,仙女座星系在過去至少發生過一次碰撞;而銀河系目前正與附近的幾個矮星系發生碰撞,比如大犬座矮星系。

仙女座星系的直徑比銀河系大兩倍,達到了22萬光年;其中包含了一萬億顆恆星,至少是銀河系的2.5倍。雖然兩個星系所包含恆星的數量眾多,但恆星的分佈其實非常疏散,平均距離可達數光年,恆星的尺寸在這種距離尺度下顯得極其微小。因此,在兩個星系發生碰撞過程中,幾乎不大可能會出現恆星碰撞的情況,所以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星系合併更為恰當。

據估計,太陽系有12%的可能性會被驅逐出新形成的星系,但這樣的事件並不會給太陽系造成不利的影響。事實上,在兩個星系的合併過程中,威脅人類生存的是太陽,那時的太陽光度將比現在提高至少35%,從而導致地球變得太熱而無法維持液態水的存在。人類只能想辦法提高地球的運行軌道,或者離開地球尋找新的家園。


火星一號


我們的銀河系正以一小時幾百萬公里的速度與仙女星系迎頭相撞,人類當然不能保全自己!

一旦銀河系以一小時幾百萬公里的速度,撞向仙女星系,那麼人類生活的地球必然會被撞的粉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人類也必然會走向覆滅。當然有的大神會說,難道不可以逃走嗎?可是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人類直到現在能夠去的最遠的地方也還在太陽系內。根本離逃出銀河系還有極其遙遠的距離呢!所以,扛也扛不住,逃也逃不了。人類只有死路一條!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要積極生活,積極工作。過好每一天。畢竟人類面對大自然顯得是那麼的渺小。也許大自然一個小的活動,人類就灰飛煙滅了。這也是人類要敬畏宇宙,善待萬物的主要原因。因此遇到銀河系的大地活動,我們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後果,而別無它法可以逃生!


地震博士


還有這樣的問題?人類的想象力確實太豐富了。

首先,銀河系和仙女座並不是一定會相撞。目前我們能測到的是仙女座相對於銀河系的徑向速度,橫向速度還無法準確測量,因而到時會相撞還是錯過,科學界並無準確的結論。

第二,星系內部極為空曠,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也在4.2光年以外,兩個星系即使相撞,也只是兩個星系物質的重新分配,發生恆星相撞事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更不用說對我們地球的影響了。

第三,即使相撞,也是40億年後的事情了,而且會持續到70億年後,如果那時人類文明還沒有滅絕,估計早就已經遍佈整個宇宙了,哪裡還有什麼需要保全自己的說法。

第四,按照目前生命演化的規律,以及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如果我們不能殖民外星球,將生命的火種儘快擴散出去,地球恐怕很快就會崩潰,哪裡還等得到遙遠的仙女座來懲罰我們?


徐德文O戴維科學


2012年5月31日美國宇航局的天文學家於週四宣佈,我們能夠明確,下一個將嚴重影響我們太陽系、銀河系的宇宙大事件是:兩大巨無霸星系——銀河系和鄰近的仙女座大星系的超級碰撞。碰撞預計將在40億年後發生,銀河系將在該事件中發生鉅變。

我們的太陽將衝入新星系的新區域中,但我們的地球和太陽系不會面臨毀滅的險境!

航天局新聞稿以擊打棒球的動作作比,說銀河系像是球棒,正等待飛來的棒球。只是,那是一顆“快速球”,以它的速度,一小時內可以從地球抵達月球。根據哈勃觀測數據進行的計算機模擬顯示,兩個星系在引力作用下,撞擊後還需要約20億年才能完成融合,併成為一個本地宇宙中常見的單一(巨)橢圓星系。雖然兩個大星系撞在一起,其中的恆星卻不會相撞——互相間距離實在太遠了。

然而,恆星將以新的軌道繞新星系中心運行,

我們的太陽系可能會被拋到遠離新核心的區域。

這種星系碰撞在宇宙是相當普遍的。例如一般認為仙女座星系在過去就曾經和其他星系至少發生過一次碰撞。理論上我們的太陽系在這場碰撞過程中也有一定的可能從合併形成的新星系中釋放出來,而在星系碰撞的初期甚至有可能成為仙女座星系的一部分。由於恆星間的距離非常遙遠,這種事件對太陽系本身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特別是在五六十億年後太陽將進入紅巨星階段後),對太陽及其行星本身的任何形式的擾動更是非常微小的。

所以就目前而言,人類無需擔憂這場億萬年後的危機!

更多優質回答,請持續關注鎂客網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