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存在時,它的GDP在世界上排名如何?

屯屯11


嚴格意義上說,蘇聯從來沒有統計和發佈過它的GDP數據。以蘇聯為首色社會主義國家一直拒絕採用國民賬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而是採用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System of Materal Product Balance,MPS)。

在MPS系統中,只有農業和農業產品才算是社會財富,服務業不是。因此,他們統計社會經濟活動的指標是社會總產值(主要是工農業總產值,還有少量的建築、郵電等產業產值),資本主義國家則是國內生產總值(包含服務業)。

但是,社會總產值和GDP有很大不同。社會總產值是包括物耗在內的社會產品的總價值,而國內生產總值只是新增加的價值。社會總產值不能反應新增財富,因為它包括了物質消耗,國內生產總值則沒有。所以用國內生產總值統計一段時期內新增財富更加準確。

下表是1958-1985年蘇聯部分年度的社會總產值。1960年是3040億盧布,1985年增長到13825億盧布,年均增長率達到6.24%。這個速度在當時來說並不算慢,但增速低於“亞洲四小龍”。

根據經濟研究機構的數據,1970年蘇聯GDP是4434億美元。該年,資本主義三大經濟體分別是,美國10756億美元,西德2152億美元,日本2026億美元。蘇聯GDP相當於美國的41%,是西德和日本的總和,經濟實力不俗。

1980年蘇聯GDP增長到9400億美元,比1970年增長了112%。該年,美國GDP達到了28626億美元,日本11054億美元,西德9466億美元。蘇聯GDP從1970年的世界第二退居到了世界第四。其實,1978年,日本GDP首次超過了蘇聯。該年日本GDP10136億美元,蘇聯為8401億美元,落後日本1700多億美元。

1983年是蘇聯經濟的頂峰時期,該年其GDP接近萬億美元,達到了9930億美元,但佔美國GDP比重只有27%左右。1984年開始,計劃經濟弊端日益顯現,經濟形勢開始惡化。1990年蘇聯GDP下滑到7734億美元,與1983年相比下滑了22%。1991年,蘇聯經濟惡化到不可控的地步,當年年底,蘇聯解體了。

下表是1970-2017年中國大陸和前蘇聯(1991蘇聯解體後是各獨立國GDP之和)GDP和相關數據對比。1970年蘇聯經濟規模是中國的4.7倍,因此蘇聯敢於陳兵百萬與中蘇邊境。但是在1980年代,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很快,而固守計劃經濟體制的蘇聯則江河日下。1991年蘇聯解體時,其GDP只有中國的1.85倍。

整個1990年代,前蘇聯加盟國經濟蕭條。1991-1999年,全蘇聯國家GDP從7591億美元下滑到3753億美元,下滑幅度達到50%,而同期的中國則增長了165%。中蘇經濟發展對比,就是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成果的直接體現。


紅谷新視界


蘇聯從1922年成立到1991年解體,GDP基本是世界第二,未曾超過美國,甚至美國的一半都沒有達到過,蘇聯解體的前一年1990年GDP是2.4萬億,世界排名第三,第一是美國,第二是日本。

蘇聯最輝煌的時代是1979年,那時候蘇聯人民生活水平達到歷史最好的時期。

1990年蘇聯雖然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實行了很多辦法,但是收效甚微,沒解決根本問題,表面上經濟數據有所增加,比如新增工業企業1900個,新增商貿企業2.3萬個,農業、運輸業等發展較快,但是經濟發展中的危機依然在加劇,199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相比往年繼續下降,國民的收入下降2%,社會勞動力下降5%。

圖為蘇聯校服妹子,校服真的很時髦。

按照蘇聯1990年經濟計劃,全國應增加600億盧布的消費品,但實際只增加了140億盧布,所以曳繼續導致了商品不足,供需矛盾加劇,蘇聯普通民眾不僅蔬菜肉類供應減少,家電產品也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就連香菸銷量都下降了8%,出現供應緊張,這些直接影響了12個加盟共和國的百姓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高歌猛進的70年代,也是蘇聯自我感覺最好的時代。

而物價的供不應求造成了物價的上漲,其中農貿商品上漲了18%,其它商品上漲5%-14%不等,供應緊張和上漲也造成12個加盟共和國無法按計劃上交定購的糧食任務,各地開始出現排隊搶購的現象,在蘇聯大城市排隊搶購的現象更加嚴重。

蘇聯解體,受傷的只是自己人。

1990年全蘇聯的內債超過了5000億盧布,蘇聯80年代開始出現財政赤字,到1989年蘇聯的政財赤字超過了1200億盧布,而且各加盟國的實際支出大大超出預算,且年年增長,1990年財政赤字蘇聯政府雖然想強制控制在600億盧布,但當年赤字已遠遠超過了1000億盧布。


圖文繪歷史


我來回答。

由於蘇聯從成立以來,實施的是封閉式的計劃經濟,也就是斯大林經濟模式。在二戰結束後蘇聯帶著一群自己的小弟整了個莫洛托夫計劃,也就是經濟互助委員會;其作用就相當於現在的歐共體,蘇聯整的這個就是華約國家的經濟共同體。所以像蘇聯和他的經互會基本上和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世界經濟基本處於絕緣狀態,所以西方國家也只能通過估算和猜測來得出蘇聯的GDP總量,但蘇聯自己是不搞GDP這一套的。

同樣由於蘇聯計劃經濟的特點,所以蘇聯的所謂的工業產值,與其實際價值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他對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和國際主流的不同,他通過國內售價來計算生產總值。)蘇聯可以隨時通過行政手段來提高貨幣匯率,但是由於其自身的經濟特徵,這種手段往往是單一的,並不會對前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產生啥影響。

這裡有一張我從百度貼吧淘來的圖片,大家可以自行看下:


但是蘇聯由於輕重工業比例失衡,所以導致蘇聯的經濟抗打壓能力非常弱,遠不及西方國家。雖然蘇聯的石油經濟使得蘇聯在70年代的經濟總量曾一度達到美國的80%,但是石油經濟卻因為太空競賽而揮霍一空,再加上國內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從此蘇聯便一蹶不振。最終走向解體。


二戰吐槽君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前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很多前蘇聯產品的實際價值,根本與前蘇聯宣稱的“工業產值”是兩碼事。

因為前蘇聯用行政手段把盧布提高到1盧布兌換1.7美元,然後用這個匯率核算出其工業產值。

像前蘇聯進口意大利菲亞特生產線生產出來的“伏爾加”轎車,與原版的意大利菲亞特其實是同一款產品,但是前蘇聯就用這個自產的“產品”通過高估盧布來提高其工業產值。

當時原裝菲亞特售價僅為4000美元,而俄羅斯自產的“伏爾加”售價為8000盧布,儘管其出口價格僅為3000美元,但是前蘇聯就用國內的售價來計算“產值”,這樣出口僅為3000美元的“伏爾加”在前蘇聯計算產值的時候,就變成了13600美元,比實際產值多了三倍而不止。

所以前蘇聯的工業產值很難準確計算,而國際上也是對前蘇聯經濟統計不屑一顧,很多經濟排名根本就不帶“前蘇聯”玩兒。

我在以前尋找我國經濟發展數據的時候,曾偷來過一份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發展圖表,發出來,大家自行參閱一下好了;





































圖注:以上數據據稱是來源於世界銀行,但“天真”也沒去核試,如有出入,望大家見諒!


軍事小科普


由於蘇聯一直都是封閉式的計劃經濟,二戰後帶著華約小兄弟組織建了個經互會,對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基本絕緣,所以蘇聯的GDP一直缺乏官方數據,一般外界對其GDP主要還是估算。不過普遍認為1975年,是蘇聯和美國經濟差距最小的一年,蘇聯的GDP差不多相當於美國的60%以上,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1980年,美國的GDP是2.8萬億美元,日本1萬億出頭,蘇聯9400億,這是因為蘇聯在整個1970年代窮兵黷武,四處出擊,1979年還侵入了阿富汗,幾乎透支盡了國力,反應到經濟上就是GDP的萎縮。

到1990年,美國的GDP已經增加到近6萬億美元,日本3.1萬億,德國1.7萬億,英法意都勉強過萬億大關,此時蘇聯已經萎縮到了7千多億(俄羅斯5千多億),此後由於蘇聯的迅速解體,俄羅斯的經濟一落千丈。

俄羅斯1999年最慘的時候GDP僅為1900多億美元,世界排名23位,普京上臺之後,通過十多年的強力統治,總算把瀕臨斷氣的俄羅斯給緩過勁來,2002到2012年油價高企的十年堪稱俄羅斯發展的黃金年代,GDP一路上漲到了2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第八。

蘇聯的失敗,主要在於70多年的僵化體制已經把國家整的死氣沉沉毫無經濟活力,至今俄羅斯還在苦苦轉型中,蘇聯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於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側重重工業,再加上常年的窮兵黷武,軍費開支一度佔GDP的10%以上,這是相當恐怖的數字,這對經濟的損害是極其深遠的。


雲中史記


蘇聯存在時,它的GDP在世界上排名如何?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因為蘇聯時期是實施計劃經濟體制的,因此它沒有官方的GDP統計,對於它的GDP規模只能基於估算。不過因為當時世界上有大量計劃經濟國家,所以對於計劃經濟國家的GDP估算也有一整套的方法,所以總體上在蘇聯存在期間,國際上對其GDP規模和人均GDP也是一直有比較公認數字的,那麼具體如何就來看桃花石雜談的介紹吧。


蘇聯的GDP究竟有多大?

桃花石雜談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關於蘇聯在不同歷史時期GDP規模的一些圖表分享給大家,這樣大家就可以直觀地看到關於蘇聯GDP不同歷史時期在世界上的排名了。所以廢話先不多說,直接上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聯合國估算的1970年到1990年曆年世界主要經濟體名義GDP平均值

1980年到199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估算的各國購買力平價(PPP)GDP總量平均值

蘇聯和俄羅斯的GDP增長增長情況,1985年之前增長情況都比較正常

所以從這三個圖表裡可以很明確地看出來,蘇聯的名義GDP在1990年代之前一直是排名在美國之後,其它國家之前,也就是一直排名世界第二位的。而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後,蘇聯的經濟水平出現下降。到蘇聯解體之前的1990年,蘇聯經濟出現了明顯的萎縮,被日本超過,降到了第三位。不過這是按照名義GDP計算的排名,而如果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排名,蘇聯直到解體之前其經濟總量還在日本之上,排名世界第二位。

而同樣是根據一些國際組織的估算,蘇聯的GDP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在1966年達到巔峰,為20%左右。但因為在1985年之後出現的經濟混亂,蘇聯GDP在全球GDP中的佔比也迅速下降,到其解體時的1991年,已經降到7.58%的歷史最低位。但蘇聯的歷史最低位對於解體之後的俄羅斯來說卻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俄羅斯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始終在2%上下浮動,最高的2012年其全球佔比也只有2.82%。

蘇聯的人均GDP變化情況

和說蘇聯的經濟總量一樣,在這裡我們也還是用幾個圖表說話,在這幾個圖片裡,蘇聯的人均GDP都用紅粗線表示:

蘇聯和美國的人均GDP比較

蘇聯和歐亞美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比較

蘇聯人均GDP和另外幾個歐亞國家和地區的比較

所以從這些圖片裡看,蘇聯的人均GDP始終不算太高,在世界上一直是處於中等水平的。不過從這些圖表裡也可以看出,蘇聯的人均GDP在80年代初還高於中國的臺灣地區,在1985年前後還高於中國的香港地區和韓國。但和GDP總量一樣,蘇聯的人均GDP在1985年之後出現出現暴跌,到蘇聯解體之時已經在世界上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


所以整體來看,蘇聯的GDP總量在世界上曾經長期居於世界第二,而人均GDP則長期處於世界中上水平,跟歐美髮達國家是有差距,但和中等發達國家一直比較接近。但在1985年之後,蘇聯的經濟增長迅速出現了重大問題,在GDP總量和人均GDP方面都下降的非常明顯。而1985年正是戈爾巴喬夫開始出任蘇聯領導人的年份,蘇聯出現經濟問題的時間和他的執政時期高度一致。


桃花石雜談


排名第二,冷戰末期排名第三。

現在用匯率核算的GDP很容易被人為操控。

冷戰後,西方為了抹黑蘇聯的巨大成就,抄底蘇東集團的財富,惡意貶低盧布的匯率。本來盧布兌美元的匯率一般為1:1,甚至1:2,二蘇聯解體初期,盧布匯率一瀉千里,達到誇張的3000:1。由此核算的GDP自然大幅縮水。

有的人以縮水後的GDP為理由,說蘇聯GDP太低,這顯然缺乏常識。

隨便列幾個美蘇工業產值對比。

鋼產值:蘇聯14800萬噸,美國10380萬噸,是美國的143%

發電量:蘇聯12950億度;美國24750億度,是美國的52%

石油產值:蘇聯60300萬噸;美國43000萬噸 ,是美國的140%

天然氣產值:蘇聯4060億立方米;美國6000億立方米,是美國的 67.7%

化肥:蘇聯2480萬噸,美國224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11%

水泥:蘇聯12500萬噸美國770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62%

紡織品: 蘇聯71億平米,美國40億平米,蘇聯是美國的178%

聯合收割機:蘇聯11.3萬臺,美國3.18萬臺 蘇聯是美國的355%

拖拉機:蘇聯55.7萬臺,美國27萬臺,蘇聯是美國206%

糧食產值:蘇聯18910萬噸,美國2637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71.7%

奶製品產值: 蘇聯9060萬噸,美國5830萬噸, 蘇聯是美國155.4%

捕魚量:蘇聯920萬噸,美國35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2.9%

財政收入:蘇聯4572億美元;美國4659.4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 98.1%

對外貿易額:蘇聯1225.4億美元;美國3962.4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30.9%

……

以上數據引自“蘇聯根本數字手冊”,時事出版社1982年版,來歷是蘇聯一些計算年鑑和西方國家的報刊資料。

可見,在許多主要工業品產值上,蘇聯跟美國的差距並不大,甚至遠超美國。

雖然蘇聯不是世界銀行成員,經濟統計方式也不是採用GDP,但工業產值是實實在在的,可以進行參考。

而且,作為唯一可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基礎,又怎麼可能與美國爭霸?

所以,在冷戰期間,蘇聯的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是靠譜的,也是公認的。否則,蘇聯哪來的實力跟美國爭霸?

據統計,冷戰後,西方國家用金融手段,抄底掠奪了蘇東集團近40萬億美元的財富,這也導致90年代西方進入經濟繁榮期,克林頓時的美國更是出現歷史最長的經濟增長期……如果蘇聯真的只有區區幾百幾千億的產值,又怎麼可能積攢下如此龐大的資產?


雁去無痕ty


有很長一段時間,蘇聯的GDP的總值確實是排在世界第二,擠掉水分也大概是世界第二。蘇聯的GDP的峰值大概是美國GDP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維持這個已經讓整個蘇聯氣喘吁吁了,而且也沒維持多久就下去了。但是,是美國的1/5到1/4,這也很厲害,日本也是大概到了70年代的時候才超過了蘇聯,把蘇聯擠到了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之後蘇聯的gdp基本上就沒法提了!


帝國曆史觀察者


蘇聯存在時,它的GDP的排名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之間的排名是難有可比 性的,也就是說很難作出一個具體的排名,近年來的某些排名在方法論上既不客觀,也不實際,自從衛國戰爭結束後,四十年代末蘇聯經濟已經恢復戰前水平,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才出現增速下降現象,在一九八五年戈爾巴喬夫上臺時,蘇聯經濟已經降到増速3%多一點,戈氏搞了機械工業為突破口的增長模式,結果反而增速更低,戈氏當政五年,結果蘇聯解體。

曾經有過分析稱蘇聯GDP最高時相當於美國同期GDP的65%左右,筆者根據分析者的客觀公正態度接受這個分析,因此,如果以一九八四年的美國GDP計算,這時美國GDP恰為四萬億美元,這時蘇聯GDP可推算為兩萬七千億美元。進入排名榜後,少於歐盟的三萬億美元,多於日本的一萬三千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其他時間的蘇聯GDP在世界排名涉及到眾多原因,是難以同西方經濟體的排名放在一起的。


大偉140797056


gdp這個概念用在蘇聯身上不合適,

因為gdp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民財富核算方式,

GDP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分為支出法,收入法,生產法,這三個方法計算結果是一致的,拿收入法舉例,gdp就是一年中居民收入加企業收入加政府收入的總和,

而蘇聯是計劃經濟,企業是國有企業,某種意義上是政府的一部分,稅收和企業利潤的界線不明確,物資和產品的流動也不是靠價格自由交換,而是行政命令調撥,居民的生活用品也不是全部在市場上購買,許多是分配的,也就是說蘇聯的產品無法用價格來核算,就算核算也意義不大,因為匯率不真實,蘇聯匯率是人為制定而不是市場形成,

中國改革開放前跟蘇聯類似,許多商品有錢也買不到,得有票才行,而且居民物資許多是分配的,尤其是政府和國企,

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用價格核算GDP,蘇聯和中國一樣,用工農業產值來核算,

蘇聯的GDP數據其實是國際社會的一種估計,只是大概範圍,

而且蘇聯窮兵黷武,重工業和輕工業比例失調,這樣的經濟結構哪怕GDP看起來數字挺大也沒有意義,因為居民收入佔GDP比例太小,一個國家如果人民不富裕是不穩定的,蘇聯解體時蘇聯人民的沉默說明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