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裡橫”的孩子,都是家長養的,現在改還來得及

很多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孩子在家時各種不聽話、撒潑、耍橫,但是在老師成前就像“小綿養”,大氣都不敢出,老師說出的話卻像聖旨一樣,不敢不聽,而且是不打折扣的執行。

大多的孩子都是這樣,家裡家外“兩面派”,在家裡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霸王”,說一不二。在外面,不爭不搶,一副老好人的樣子,就算受到了小朋友的各種欺負也是一聲不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窩裡橫,出門慫”。

“窩裡橫”的孩子,都是家長養的,現在改還來得及

想要了解孩子“窩裡橫,出門慫”的真正原因,就不能只單看孩子的表面行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家庭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孩子的性格,性格是在環境中慢慢形成的,所以,我們必須從家庭生活環境中,找到導致孩子“窩裡橫,出門慫”的真正原因。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養出“窩裡橫,出門慫”的孩子呢?

對孩子過度溺愛,毫無底線的退讓和沒有原則的讓步,都會導致孩子“窩裡橫”。

有些家庭,尤其是爺爺奶奶,對孩子過度溺愛,要什麼給什麼,造就了孩子過於依賴的性格,遇到一點小事就讓父母幫忙,而父母又是一味的遷就,使孩子以為父母替自己做事是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孩子便習慣了父母長輩對他的寵溺和順從,在長輩面前養成了霸道、嬌蠻的壞脾氣。

“窩裡橫”的孩子,都是家長養的,現在改還來得及

但是孩子一旦走出家門,走進校園,面對各式各樣陌生的同齡人和嚴厲的老師,他會發現,周圍的人並不是以他為中心,別人也不會事事順著他,這種撒潑、耍橫的行為再使出來就不管用了,因為在外面沒人吃他那一套,受過幾次挫折後就再也不敢使了,只好迴避,產生退縮和畏懼的心理。時間一長,當孩子的不滿和怨恨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必然需要發洩,他的槍口自然的就轉向家中極為遷就他的人,以自己在家裡更加橫行霸道來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窩裡橫”的孩子,都是家長養的,現在改還來得及

所以,孩子“窩裡橫,出門慫”並非其本性, 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 是不恰當的家庭環境和外界刺激導致了孩子“窩裡橫,出門慫”。

孩子“窩裡橫,出門慫”,我們該怎麼辦呢?

著名央視主持人董卿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麼樣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一言一行。做為父母如果你在外面對別人謙遜有禮,和顏悅色,回到家後對著家人大呼小叫,惡語相加。那麼,孩子耳濡目染,就會認為“在家不需要顧及家人情緒”、“家人會無限制的滿足自己的需求”、“對待外人需要隱忍退讓”、“外人很危險,不要過多跟外人接觸”等錯誤的觀念是理所應當,複製起來也必然駕輕就熟,就很容易變成和父母相似的人。

“窩裡橫”的孩子,都是家長養的,現在改還來得及

大多數窩裡橫的不行的小霸王,出門在外都非常容易被欺負,交際能力也很差,非常怕生。這都是因為常年躲在父母背後被家長保護,習慣性的接受照顧,缺乏最基本的社交成長機會。家長們應該要多帶孩子出門走動,多帶孩子到戶外玩,讓孩子學會在陌生的環境與陌生人相處,鍛鍊他的社交能力。這才能將孩子怕生的性格給扭轉過來。

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小朋友,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在家霸道的“小老虎”也可以變成溫順的“小綿羊”;在外沉默的“小綿羊”也可以變成開朗的“小老虎”,關鍵在於爹地媽咪們怎麼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