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長期服用降糖藥會出現哪些不良反應?

毛松石


降糖藥的種類很多,不同種類副作用也不相同,下面小糖將分類別來闡述這個問題。

常見降糖藥有哪些副作用?

1.二甲雙胍,主要副作用是腸胃道不良反應,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反酸等,長期服用二甲雙胍還會引起維生素B12的缺乏。

2.磺脲類,副作用主要是易導致低血糖及體重增加,其他如皮疹、過敏等副作用少見。

3.格列奈類,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但發生率較少。

4.a-糖苷酶抑制劑,胃腸道反應,如腹脹、脹氣,偶有腹痛或腹瀉。

5.胰島素增敏劑,如羅格列酮、吡格列酮,副作用可引起水腫、心衰,肝功能異常。

還有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SGLT2抑制劑,降糖作用比較平和,用起來比較安全,低血糖風險較小,也不會增加體重。

綜合來看,降糖藥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腸胃道反應和低血糖。有很多患者比較關心藥物的肝腎毒性,一般來說,降糖藥物本身不會對肝腎造成直接損害,但伴隨有肝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

如何減少降糖藥的副作用?

1.嚴格執行飲食控制,控制總熱量,少量多餐。合理的飲食控制,有助於發揮出更好的藥效,而不控制飲食,則會降低藥物治療效果。

2.雙胍類建議在餐時或餐後服用,可降低消化道反應。

3.腎功能不全者,最好選擇不經腎臟排洩的降糖藥物,如格列喹酮、瑞格列奈,避免增加腎臟負擔。嚴重腎功能不全者,禁用口服降糖藥,改用胰島素治療。

4.聯合用藥。一般,藥物劑量越大副作用也越大。採取聯合用藥,可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減少每種藥物的劑量,從而減少副作用。

5.循序漸進用藥。胃腸道對藥物有一個耐受過程,所以建議使用糖苷酶抑制劑、雙胍類等藥物時,先從小劑量開始,經過1-2周逐漸增加至治療劑量。


糖人健康網


糖尿病發病率逐年提高,已經發展成為當今社會的常見病、多發病,並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其對生命見刊的危害程度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居慢性疾病譜第三位。據統計,2010年世界上確診糖尿病患者有3億人,其中我國患者人數達1.1億,超過全世界的1/3,並且預計2030年全球患者數量將增加到約4.4億人[1]。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嚴格控制飲食、堅持適當鍛鍊外,多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常用的降糖藥物除了胰島素外,還有口服藥二甲雙胍類、磺脲類、α-糖苷酶抑制劑等,長期用藥難免會誘發一些藥物不良反應,那麼降糖藥引發哪些不良反應呢?

1. 低血糖:低血糖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暈、乏累、出汗、心悸、煩躁,甚至低血糖昏迷。

2. 消化系統功能紊亂:表現為: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

3. 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升高。

4. 精神障礙:表現為意識及情感障礙。

5. 心血管:胸悶、心衰、心悸等。

6. 皮膚: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皮炎、紅斑等疑似過敏性症狀。

7. 血液系統:以貧血、血小板降低、粒細胞降低較為多見。

而從不同類別降糖藥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磺脲類>二甲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類>格列奈類>胰島素。

因此,長期服用降糖藥的患者,除了關注血糖水平外,還應該關注並避免降糖藥可能導致的藥物不良反應。

[1] Shaw JE, Sicree RA, Zimmet PZ. 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0 and 2030[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0, 87(1): 4-14.


藥事健康


因為降糖藥的種類多種多樣,不妨看一下學術界對低血糖(包括糖尿病患者)的看法吧啊。

低血糖不影響長期腦功能,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嚴重低血糖(極低血糖)的發作似乎對青少年和1型糖尿病患者的認知功能沒有任何持久影響。

該研究由喬斯林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並在美國各地的28個醫療中心進行,涉及1,144名1型糖尿病患者。這些人都參與了糖尿病控制和併發症試驗,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並證明強化或“嚴密”血糖控制降低了人患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如視網膜病變(眼病),腎病(腎病)和神經病(神經病)。強化治療組的DCCT參與者獲得了HbA1c水平(血糖控制隨時間的測量)比傳統治療組低近2個百分點,並且發生的併發症較少。然而,它們也是經歷嚴重低血糖發作的可能性的三倍,這可能導致昏迷或癲癇發作。

由於嚴重的低血糖可導致神經細胞死亡,專家們想知道嚴重的低血糖事件是否會對人的認知功能產生任何長期影響。他們記錄了這段時間內參與者的低血糖昏迷或癲癇發作率。在調整了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隨訪時間以及多年來進行的認知測試數量後,研究人員發現嚴重低血糖事件對參與者的認知能力沒有任何影響。然而,他們確實發現血糖水平較高(或HbA1c水平高於8.8%)的人在兩種認知能力測量方面有所下降。

這些結果表明,持續較高的血糖水平似乎比偶爾的嚴重低血糖事件更能對長期腦功能構成威脅。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低血糖,如果不及時識別,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這就是為什麼使用胰島素或糖尿病藥物導致低血糖的人監測他們的血糖水平很重要經常。對於未發現低血糖症的人來說尤其如此,他們沒有經歷低血糖的早期預警信號(例如顫抖,頭暈或出汗)。

此外,嚴重低血糖對兒童發育中大腦的影響尚不清楚,因為最年輕的參與者在試驗開始時已經13歲了。需要進一步研究13歲以下人群的低血糖和認知功能。


痕量Brant


二型糖尿病,西藥只降糖不治病,無法控制併發症,糖尿病的根源是胰腺功能減退,造成的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血糖值的高低是個結果,而導致血糖升高的原因是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分泌不足的原因,是胰腺功能減退造成的,造成胰腺功能減的原因又是什麼?是臟腑功能減退引起的。古人云,人過4O往下衰,這個衰就是臟腑功能減退,髒,中醫有五臟,心肝脾肺腎,五臟之根本是脾腎,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源,腎氣的強弱決定了人身體的盛衰,脾為後天之本,人身體的強弱依賴脾臟功能的吸收運化水谷滋養。胰腺功能的消退,與脾腎功能的衰退,是因果關係。所以,中醫認為糖尿病,是腎虧脾虛引起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理論是正確的,中醫用黃芪補氣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使糖尿病症狀得到緩解,用生地補腎使腎氣充足可以降血糖,本人經過實踐證明,只有純中藥才能治癒二型糖尿病,必須不吃一點西藥,因為吃了西藥,就看不到真實的血糖值,將來無法停藥。純中藥治療二型糖尿病,把血糖值充分的顯示出來,實事求是的用中藥治療,以血糖值為標準。把血糖降到4點多,停藥才會不反彈。如果加用一點西藥,控制飲食,運動,這樣永遠治不好病。


合肥名醫


糖尿病是一種消化系慢性病。需要長期進行藥物治療,可是,是藥三分毒,在治療糖尿病的同時,也給身體帶來巨大的傷害。

1:頭痛,頭暈,脫髮,視力模糊。

2:口乾,舌燥,味覺失敏,牙齒脫落,牙齦腫痛。

3:胃疼,胃脹。腸道吸收能力差,大便秘結,小便失禁。

4:關節腫痛,渾身乏力,手腳浮腫。



夢醒後的表白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藥包括兩大類,五小類。第一大類是胰島素促泌劑,就是能夠促進胰島素分泌的口服降糖藥,又包括兩小類:分別是磺脲類和格列奈類。第二大類是非胰島素促泌劑,它們不刺激胰島素分泌,而是通過其他機制發揮降糖作用的。屬於這一大類的口服降糖藥包括雙胍類、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和格列酮三類。

任何藥物都有其作用的特點,也都有其適應證、禁忌證、副作用。實際上,每一類降糖藥的不良反應並不完全相同,根絕藥物種類不同,主要是:

1.雙胍類。雙胍類的降糖藥對腸胃的傷害較大,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嚴重時可能會導致酮尿和乳酸酸中毒。

2.磺脲類。①白細胞減少。可出現嗓子痛,伴有寒戰的高熱,有口腔炎、全身痠懶等症狀。應去醫院檢查白細胞,如白細胞減少,則更換藥物。②溶血性貧血。尿呈黃褐色或紅色,皮膚及眼睛有黃染,發熱,顏面發白,疲勞無力。

3.α-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拜唐蘋)等α-糖苷酶抑制劑除腹內氣體增加外,其他不良反應較少。

4.胰島素增敏劑。水瀦留:顏面和手腳浮腫,體重迅速增加,應停藥。

總體來說,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有:

1.低血糖症:這主要是磺脲類降糖藥的不良反應,也是最危險的一種副作用。理論上講,任何一類降糖藥都有可能引起低血糖症,但實際上各種降糖藥引起低血糖症的危險性有很大區別,作用越強引起低血糖的機會就越多,從降糖的角度來說作用強者是好藥,但從引起低血糖的角度來看,它又不那麼好了。

2.體重增加:這個問題我曾經解釋過,體重越大,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越差,降糖藥的需要量也就越大,最終可能導致磺脲類降糖藥繼發性失效,而不得不注射胰島素。

3.消化道反應:一般而言,降糖藥的胃腸道反應不大,但在有些病人也可能發生,包括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瀉或腹痛等,藥量減少後消化道反應可能減輕或消失,影響到肝臟引起中毒性肝炎的情況少見。

4.皮膚過敏反應:包括皮膚瘙癢、起紅斑或者蕁麻疹,皮膚對光線過敏等,症狀不重者可繼續服藥,較重的病人可服些抗過敏藥物,再重者就不得不停用降糖藥了。要注意的是,因為磺脲藥與磺胺藥同屬一大類,對磺胺藥過敏的人,也要小心對磺脲藥過敏。但是臨床上看,對磺胺藥過敏同時對磺脲藥也過敏的人數不多。

5.其他:如血細胞減少,頭暈、視物模糊、身體掌握平衡發生障礙等神經系統反應,但均不常見。

可以說,任何一種口服藥都是要經過肝臟和腎臟的代謝、解毒,最終要經過腎臟和肝臟排出的,用藥肯定會增加肝臟和腎臟的負擔。另外藥物本身就是“以毒攻毒”,完全沒有副作用的藥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口服降糖藥也是如此。

但是必須認識到,血糖控制不好對肝臟和腎臟的損害要比藥物本身的副作用大得多,該吃的藥就必須吃。另外肝臟和腎臟的儲備功能都很大,只要肝臟和腎臟沒有什麼大問題,轉氨酶或者肌酐、尿素氮不太高,除了降糖靈之外,其他降糖藥都可以服用,不會對肝、腎有多大的影響。

當然,在服用藥物的過程中,必須定期監測肝、腎功能,肝、腎本來就不那麼強壯的病人應選用對肝、腎影響較小的口服降糖藥。

目前生活中常見的,患者的常用藥,如格列本脲,優點是作用強,但正因為作用強,如果血糖本來就不太高的病人,過量服用優降糖就可能引起低血糖症,輕者病人遭受心慌、無力、大汗、飢餓難耐等症狀的折磨,血糖太低或老年病人,就可能出現昏迷,甚至死亡。

再如降糖靈也是如此,不該服降糖靈的病人,如肝、腎功能不好或年紀太大的病人服用了過量的降糖靈,可能進一步損害肝、腎功能,有時還可能引起致命的乳酸性酸中毒而危及生命。

口服降糖藥,還要進行糖尿病監測,綜合治療更需要對糖尿病的完全瞭解,對口服降糖藥性能的充分掌握,這些條件糖尿病病人一般是不具備的,所以,必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另外,患者不能“好了瘡疤忘了疼”,血糖值正常就自認為是“糖尿病好了”,這很容易造成病情反覆。也就是說,即使停藥後也必須經常監測血糖,要注意:第一,血糖偏低的時候再停藥,如果血糖雖已不錯,但是還是在滿意範圍的高限,最好不要急著停藥。其次,停藥必須逐漸進行,一片一片地減,能減到什麼程度就減到什麼程度,不要犧牲血糖而硬減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