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明朝时才传入中国,在这之前中国人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

feng569661700


没了张屠户,就吃带毛猪?

古人才不会这么傻!棉花在元朝时期就已经传到了中国,但是真正的大面积种植并且形成一定的市场确实是在明朝时期!也就是说明星之后老百姓才真正的教棉花应用在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棉袄,棉被,棉裤等制品。


在解答明清时期前的人们如何御寒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何是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得到了推广!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地球上的一切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包括温度。地球会进行周期性气候变化。这一点已经被科学验证。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气候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较低点,中国的历史学家们称其为明清小冰河时期。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棉花原在元朝时期便进入了中国,为何在明朝时期才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这是因为明星时期的气候较为寒冷,人们对于抵御寒冷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和要求。

言归正传,在棉花没有得到推广之前,人们主要御寒的方式分为以下两种。有钱人和普通人!

有钱人永远是有钱人,穿貂卧裘,绫罗绸缎!

古代毕竟不同于今天,在中国古代时期,飞禽走兽依然可以随处可见,山野原林之中遍布豺狼虎豹、兔狐熊鹿,很多人从事猎户这行当,另外农耕文明下的百姓家中牛羊马匹豢养众多,食其肉,寝其皮,自然是大户人家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因此富贵人家一般都是以动物的皮毛做成抵御寒冷的长袍穿在外面,里面依然穿着用丝绸做成的衣服。

寻常百姓穿粗布麻衣,内部填絮,睡树叶褥!

寻常百姓人家自然是没有大户人家那么有钱。穿不起丝绸制品,因此麻便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麻是取自特定草本植物的韧皮纤维,经过浸泡、晾晒、揉搓成麻线。因为麻富含纤维因此十分耐用,缺点便是不怎么御寒,寒气和冷风可以轻松地穿过麻线,因此到了冬天,平常百姓人家会去收集一些芦苇花絮,或者其他植物的花絮,填在两层麻衣之间,做成袄。当然这种好事没法跟棉袄相比的,更无法跟动物皮袄相提并论。


而普通人家冬天过冬,床上则是用芦苇杆、高粱秆编织的席子(部分地区称之为:bo)。上面在用大号麻袋装填进植物树叶(或者秸秆)来抵御寒夜里的寒风。

从来都是有钱的人吃肉,没钱的人吃糠!洗洗睡吧~


珞珈山的猫


题主同志,棉花是明朝传入中国的吗?

棉花在亚欧大陆上也有,棉花原产地是亚热带的印度、东南亚和非洲。不是像玉米、烟草、辣椒一样原产自美洲的,所以要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之后,才有可能传入中国。、

中国很早就有棉花,我好像记得汉代墓葬就出土过棉布,只不过不是很普及种植,宋元时代有了大规模的棉花纺织业,这个问题不是考证棉花的传入中国路线,就不多谈了。

不管是宋朝还是明朝,棉花普及之前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只说我熟悉的先秦商周这一段时期古人是穿什么衣服御寒过冬的。

其他朝代不是我专攻范围,我也不敢乱说。

(注意;此文中引用古代的经典文献,我用繁字体)

-------------------------------------------------------

人类是在非洲热带进化的,所以体表没有毛,有汗毛和汗腺散热,使得人类能够长途奔袭追赶猎物。人类甚至是进化出「跑步高潮」来奖励这种行为,英文叫做:Runner's High——跑者快感。


「跑者快感」和性交和吃美食的快感一样,是大脑分泌内啡肽物质的「奖励机制」。

那到了冷的地方,我们就用我的理性智慧才克服不利的环境,否则人类身体构造,离开非洲到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就冻死了。

凭常识想,在纺织业还不是很成熟的史前时代,人类肯定是用兽类的毛皮御寒,旧石器时代的原始骨针骨线发现很多。

后来人类的经验慢慢积累,渐渐懂得了制作精美的裘皮衣服的技术,「制裘鞣革」也是一门远古就传下来的手工业。

(我只知道制裘要用硝石这种物质做防腐处理,其他则不是很懂,懂的人请指教)。

史前骨针


所以,先秦古人都是用动物的毛皮来御寒的。先秦贵族和士人阶层一般都穿「裘」御寒过冬。

另外,制裘和制造用于战争中皮甲、革盾的很多工艺是相通的,殷墟侯家庄大墓中就出土过殷商时代的皮甲,不过只留下了残片和铜饰。

其实了解先秦时代的古人,最好的史料就是我们的「汉字」和「汉语】。

一个汉字、一个汉语成语和典故,从字源和词源上追溯就是一部文化史。

所以,下文从「裘」字开始切入,讨论并回答题主的问题。

我们来看汉字古文字中的「衣」,华夏文明衣服是「交领右衽」,呈y字形。

汉字之是抽象符号表现得不是很明显,汉字「衣」的甲、金、篆三体:

但是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比如殷墟出土的玉人和陶人很明显就是右衽:


而三星堆不属于中原文明,就是「左衽」:「束发右衽」在古人的心目中华夏文明人的造型,「左衽披发」是野蛮人,杀马特的造型。

再来看汉字「表」和「裘」:古文字「表、裘」为同一字,从「衣」从「毛」,都是取像于兽皮制成的裘衣,:

《說文》:表,上衣也。從「衣」從「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小徐《《说文繫傳》:古以皮為裘,毛皆在外,故衣毛為表,會意。《说文》段注:上衣也,衣之在外者。

所以,这是一种事物,从两种角度造字:

  • 「表」是会意:有毛的一面是衣服的表面

  • 「裘」则是象形:用毛皮制作成衣服。裘是后起形声字,从「衣」,「求」声。

「表、裘」的演变过程:

引自:李学勤主编,《字源》(2012,天津古籍出版社),页739、页730

我们再来看传世经典文献怎么说的:

《周礼·司裘》: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凡邦之皮事,掌之。岁终,则会,唯王之裘与其皮事不会。

「司裘」就是为周天子制造裘皮大衣的官员,就是「皇家裁缝」和「皇家皮匠」,制造裘给天子穿,或者由天子赏赐给百官。

「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 」——

经学家郑众注:「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

天子祭天的时候穿「大裘」,「大裘」就是颜色一致的黑羔裘,说明质地非常好。

因为古代一件裘衣要多张皮子拼凑,这种五颜六色对古人来说不够庄重。

所以,天子穿颜色一致的紫黑羔裘。

羊羔本来就小,黑羊羔可能很少见,做一件颜色一致的黑羔裘要多少只黑羊羔?(我也不懂畜牧业,我只是猜测黑羊羔是不是很少?)

天子穿紫黑羔裘,而古代的诸侯大夫就穿一般的羔裘。

西周的礼制规定是非常严格的,礼崩乐坏的东周才没有那么多讲究。

看经典文献的记载:

  • 《詩·鄭風·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 《論語·鄉黨》: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 劉寶楠《论语正義》:鄭注云:緇衣羔裘,諸侯視朝之服,亦卿、大夫、士祭於君之服。’……經傳凡言羔裘,皆謂黑裘,若今稱紫羔矣。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孫叔敖 ﹞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饑色,則良大夫也。

【黑羔裘】并不是最珍贵的,只是因为礼制的规定非天子不能穿。

最好的裘是狐狸腋下的毛皮,所以成语有「集腋成裘」:比喻珍贵美好的事物积少成多。

狐狸腋下和腹部那一块是毛皮白色的,所以叫「狐白裘」。

「狐白裘」也可以表意珍贵难求的东西。李白诗【五花马,千金裘】就是狐白裘。

  • 《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
  • 《墨子·亲士》:“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益。二十四两)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羔裘、狐裘貂皮」都是贵族穿的「奢侈品」,今天也是一样。

那古代普通百姓穿什么呢?

中国的历史大体上可以输是帝王将相史,对于普通大众的记载是很少的。

但是,文献中仍然有只言片语,可以窥见一斑。

如汉代《淮南子·齐俗训》:贫人则夏披葛带索,冬则羊裘解札

「羊裘解札」就是用一块羊皮抠两个洞,然后一根绳子当腰带裹在身上,可能就是陕西老大爷穿的那种老羊皮袄,是非常典型汉族服饰,今天也能看到。

对比一下,那个更像贵族一目了然。

所以,一般普通人穿的比较普通的羊裘,再者就是鹿裘。

何以见得呢?当然还是「汉语、汉字」可证。

「鹿裘」在古代典籍文献中的隐喻意义就是「简朴、平常」,反义词则是「锦衣」。

有个成语叫做「鹿裘不完」,比如名士有简朴的美德,

《后汉书·虞延传》:“昔 晏婴 辅 齐 ,
鹿裘不完, 季文子 相 鲁 ,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 李贤 注引《晏子》:“晏子 布衣鹿裘以朝,公曰:‘夫子之家若此其贫也,奚衣之恶也?

「鹿裘」也是古时「终南隐士」的标准行头,相当于「户外运动的冲锋衣」。如「鹿裘高士」的典故:


《列子·天瑞》:孔子游於太山 ,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鹿裘」也是一种丧服:

《禮記•檀弓上》:「鹿裘衡、長、袪。」孔穎達疏:「鹿裘者,亦小祥後也,為冬時吉兇衣,裡皆有裘。吉時則貴賤有異,喪時則同用大鹿皮為之,鹿色近白,與喪相宜也。」

孔颖达注解《礼记》说「喪時則同用大鹿皮為之,鹿色近白,與喪相宜也」,就是指的白鹿裘服。

今天,在野外看到野生鹿,比看到外星人还难,但是,在商周时代可能跟老鼠一样多,《诗经》中关于鹿的诗句很多,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很多。

甲骨文中记载商王打猎,最多的猎物就是鹿,商代农民是把鹿当做吃庄家的「害虫」驱赶、杀死的。就跟澳大利亚人杀兔子和袋鼠一样。

比如甲骨文合集10197,记载的是商王一次田猎捕获的猎物:有「犀牛、野猪、兔子、老虎、野鸡」,最多的就是「麇、鹿」共148只。

10197释文:兕一、鹿二十一、豕二、麇百二十七、虎二、兔二十三、雉二十七。十一月。

古文字学家和殷商史专家胡厚宣先生有一篇非常有名的的论文《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的检讨》中做过商王田猎捕获猎物的统计:

因此,鹿皮是非常容易得到的兽皮,所以比较普及常见。

那么,也就是说,商周时代羔裘、狐裘是贵族的御寒衣物。

羊裘、鹿裘是古代平民比较常见御寒衣物。

其实还是有「虎、豹、熊」做成的裘皮衣,西周金文中经常出现天子赐给大臣虎豹熊制成的裘衣,也就是上文说的【皇家皮匠:司裘】造的。

但是那不具备普遍性,也就不一一举证介绍了。

-------------------------------------------

除了羊裘、鹿裘以外,还有一种比裘薄一点的厚衣服叫做「袍」,也就是相当于平民阶层穿的「卫衣」或者「棉袄」:

是描写秦国军队中战友情谊的,相当于今天的《梦驼铃》,不过有点让人感觉「基情澎湃」!还有诸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描述战友情的。

「与子同袍」的「袍」就是一种中间夹着「绵絮」的厚衣服,这个「绵絮」不是「棉花」,是「蚕丝」,有时侯也用「麻、葛」纤维。

  • 《说文》:袍,襺也。从衣,包聲。《論語》曰:衣弊縕袍。
  • 《急就篇》:绛缇絓紬丝絮绵。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这个问题我也懒得打字,直接引用许嘉璐先生的考证:

引自:许嘉璐,《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01):页24

说简单一点:

  • 「袍」是中间夹着【旧絮:粗糙蚕丝绵絮】的低级厚袄,

  • 「襺」则是夹着【新绵:精纺蚕丝绵絮】的高级厚袄。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陶俑,完全符合《诗经》的描写,秦军普遍着袍服:

兵马俑中梳歪髻、穿军袍秦人,相比峨冠博带,袍服不拖泥带水,有轻便、灵活的优点:

汉承秦制,汉代军服跟秦代是差不多一样的「袍服」,所以汉语中有「战袍」「同袍」一词,就是没有「战裘、战裤、同秋裤、同内裤」,因为这都是有典故的有来历的。

因此,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还是有点道理的。

综上所述,商周一直到秦,是动物毛皮制作裘皮衣,有蚕丝丝绵夹层的袍服御寒过冬。

其实,汉代西域地区已经有少量的棉花种植了,汉代的棉布叫做「白叠布」,棉花在汉地普及种植和棉花纺织业兴起是在宋元,当然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这里就不讨论了。


小汉字见大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棉花早在隋唐就传入中过了,大面积种植是在南宋,不是明朝。

在棉花大量出现之前,中国人冬天主要穿着这些东西。

第一,皮毛。

古代蒙古高原上,生存的几百万游牧民族为什么不会被零下30度冻死?

就是因为他们有皮毛衣服。

即便现代化的二战期间,很多北方作战的军队仍然穿着皮毛衣服。

因为这种服装极为保暖。

甚至生活在极圈内的因纽特人,也是穿毛皮。

有意思的是,毛皮的种类很多,甚至中国常见的狗皮也能做衣服。

所以,皮毛的来源还是有的。

第二,麻衣。

中国种麻有上千年历史。

麻衣的缺点是保暖性不如棉,必须穿的很厚才行,里面还要放一些填充物。

今天我们看古代冬季的中国战士,多穿的很臃肿,这就是麻衣了。

第三,知道古代最好的保暖方式是什么?

就是两个赤裸的人拥抱在一个睡袋里,不过古代没有睡袋,只有被子了。呼呼。


萨沙


棉花的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年少贫寒,吃尽了饥寒交迫的苦,他在全国范围之内以强制性的手段推广这种经济作物,为的就是能让穷人能穿上不算太贵又能保暖的御寒衣物。

棉花产自于印度或者阿拉伯,在它传入到中国之前,“棉”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用来填充枕头的木棉,这东西是不能用来织布的。宋朝之前,汉字之中只有“绵”字,“棉”则最早出现在宋书之中。史学家推测,棉花的传入可能在南北朝或者更早的时期,只是刚开始只有边疆的人民会种植。一直到了元代初年,棉花才渐渐走进中原。

在没有棉花的时候,我们的先民也有办法御寒。对于有钱人来说,兽皮就是最好的选择。黄帝出军诀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黄帝没有攻克蚩尤,梦见西王母派了一个穿着玄狐之裘的道人“以符授帝”。《韩非子》中云: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裘皮之中也有高端低级之分,有钱人穿的都是貂皮、狐皮或者羊羔皮,特别是貂皮是贵族的特有之物,从明朝开始就规定了商人或者下层人民不能使用貂皮大衣,为的就是防止社会上的奢靡风气。稍微有钱一点的平民则会选择穿麂裘,也就是鹿皮制作的白色皮衣,这是民间最为普通的衣服。此外,平民们也会穿羊皮大衣,但是羊羔皮就是高级货了,只有贵族才能穿得起。

(丝衾,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

还有一个用来保暖的东西就是被子了,其实在北宋以前人们理解之中的被子其实是可以披在身上的厚睡衣。说文解字之中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个字的意思“被,寝衣,长一身有半”。当年孔子的居家服也是这样,按照孔子的身高,这睡衣大约要做到2.5m以上。而填在里面的东西基本上就是丝绸碎片或者蚕丝。对于一般人家来说,将旧衣服剪成随便填在里面即可。更穷的人家则是用芦花填充。至于兽皮,古人们一般不会用来盖在身上,而是用来垫在下面驱除寒气。

诗经之中有很多地方提到平民制作衣物所用到的布料,除了丝麻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褐,这些都是当时穷人家用来避寒的布料。褐这种东西是用麻或者毛捻成线编制的粗衣裳,很重也很粗糙,最重要的是不保暖。但是每每到了寒冬腊月,依然有农民“无衣无褐”,这和“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的贵族生活相比,实在是太过凄凉。


木剑温不胜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确实没啥好的御寒方法,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不愿占领那些所谓的苦寒地区。也就是长城以外的地方。但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御寒的方法,准确说,我们御寒的方法很多。取暖就不说了,木炭,火炉是少不了的,但煤的大规模使用比较晚。这里但说防寒。

富人和穷人防寒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过去富人的防寒方法现在很多的土豪也比不了。一是动物皮毛。高档的有狐裘,貂裘,一般的有羊皮。二是丝绵,就是用蚕丝当棉花用。好像没听说古人用羽绒的。羽衣跟羽绒可是两回事。穷人家的御寒,是芦絮,稻草,麦秸。芦絮可以做棉袄,稻草麦秸可以做被褥。至于柳絮,木棉,应该用的极少扒拉,毕竟产量摆在那里。这里了还有个奇怪的地方,为啥古人没发明火炕。


凤凰花儿开


题目有误,棉花早在宋末便传入中国,元朝时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已相当厉害,但棉制品的真正普及确实是在明朝,人们以前是如何穿衣取暖呢?

棉花制品如今无处不在,是我们冬天保暖御寒的利器,也是最亲民的御寒衣物,但在棉花没有传入和普及的古代,人们为了穿衣御寒,真是无所不用。

对皇室贵族、高官富人来讲,御寒取暖不是问题,各种裘皮兽毛大衣就是最好的御寒衣物,也是各地进贡的重要特产,不过这些毛皮都是穿在里面,叫做襦或者袄,外面还要罩上一件外衣,就如同现在的保暖内衣,效果很好。直至如今,皮衣仍然是最好的御寒衣物。

现代人除了裘皮兽毛,还有羽绒服,古代也有类似的衣物叫丝絮,就是使用蚕丝絮蓄到衣衫里,做成类似如今的“羽绒服”,不过这种东西也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

但对普通人家来讲,裘皮兽毛是享受不起的,就连丝絮填充的“羽绒服”也是奢侈品,他们只能想其他办法度过严寒的冬天,比如填充一些陈旧或者下脚料的丝絮,御寒效果很差,有的甚至在冬天撸起袖子就能看见胳膊肘,这就是成语“捉襟见肘”的来源。

除了“保暖内衣”,外套也很有讲究,有钱人穿的外套都是皮毛做的,穷人就只能穿麻之类做的低档织品,单薄粗糙,毫不御寒,学名叫做“褐”,意思是平民百姓穿的外套,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平民百姓的孩子参加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就被叫做“释褐”,意思是脱下象征贫寒的麻衣,穿上象征官员的高档服饰,从此彻底翻身了。

在没有棉衣御寒的古代,严寒的冬季对普通百姓的考验可想而知。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仕途失意,没有稳定收入,他的老婆孩子就跟着受苦,尤其是冬天真的很难过,杜甫的诗曾真实描述这种难熬的日子“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想想就让人心疼。


但社会一直在进步,普通百姓摆脱这种冬日严寒的难熬日子要感谢两个人。

第一个感谢的是黄道婆,她在棉花种植已经在江南普及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改进了棉纺织技术,在她的努力下,棉纺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棉制品从少数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一下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苏浙一带成为全国的棉纺中心,也让一句俗语流传天下: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第二个感谢的是朱元璋,元朝末年,棉花只是在江南种植,北方极为少见,但北方恰恰是最需要御寒的地区,朱元璋出身贫寒,知道百姓贫苦,他想要百姓吃饱穿暖,但棉花如同大米,只能产在江南让人十分纠结,最后朱元璋用了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全国强制种植!

如何强制?朱元璋规定,有地的都必须种棉花,种多了减免田赋,不种的充军流放!

其实,棉花的生命力很顽强,大江南北都可以生长,但如果不是朱元璋的强令,北方农民是不会种植这种外来品种的。在朱元璋的强令下,大江南北很快掀起种植棉花的热潮,结果就是棉花在大江南北四处开花,棉花种植业和棉纺业在全国有了长足发展。

到洪武末年,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都已成为是棉花的重要产地,日益发达的棉纺技术让棉花织品更加物美价廉。从这个时候起,棉制品这种傲娇的事物终于走入寻常百姓家,从此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我是作家、历史研究者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纠正一点,棉花并非明代传入中国的,而是更早之前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我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由此可见,棉花并非明朝传入中国,而是宋末元初,并且在这之后,迅速的成为了我国古代先民的御寒材料。那么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先民们都用什么东西来御寒的呢?

最古老的御寒衣物——裘。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尚未开化的人类先祖就懂得用动物的皮毛来御寒。在原始社会时期,裘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价值千金。那个时代,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穿得起裘衣。 《韩非子》:“冬日麂裘,夏日葛衣”,可见在先秦时期,鹿裘并不是什么很稀罕的东西,它和葛草制成的衣物一样,都是平常百姓消费得起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野生动物减少,动物皮毛做成的衣物变得越来越贵。慢慢的,裘成为了上层贵族才能享用的御寒衣物。

最大众的御寒衣物——麻。中国古代制作衣服的材料,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前3000年的丝麻,两个则是宋朝之后的棉花。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先民们穿的最多的就是用麻做成的麻衣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布衣”。白居易《秦中吟·重赋》诗说:“厚地植桑麻,所用济生民。”可见在棉花之前,麻在农业生产中就及其普遍。

最美好、最具阶级性的御寒衣物——丝。中国的丝绸可谓源远流长,相传早于三千多年前,黄帝的妻子嫘祖就开始“养蚕取丝”。丝绸在古代,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达官贵人们,可以把丝绸当成御寒的衣物。但是寻常百姓却只能逢年过节才能够拿出来穿一下。甚至于有的朝代,丝绸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那些当官的才能穿丝绸做的衣服,平常百姓和商人都不允许穿丝绸做的衣服。

除了裘、丝、麻之外,还有芦苇絮、稻草、葛草、树皮、鸡鸭禽类的羽毛等等也是古人冬天御寒的重要材料。总之古代先人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看完朋友,记得关注随手煮酒君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煮酒君


在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棉花就已经在印度河流域栽培成功了,棉花的原产地不在中国,但是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在花园里种植棉花了,当时把棉花当作花来观赏。

到了南宋的时候,开始出现了棉纺织品,元朝的时候,朝廷设置了木棉提举司,来征收民间的棉布,并把征收上了的棉布、丝织品当作夏税,说明中国的老百姓至迟在元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普遍穿着棉纺织品了。

所以,“棉花在明朝的时候才传入中国”的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那么宋元以前,中国人穿什么材料的纺织品御寒过冬呢?其实是丝绸!

丝织品的种类很广泛,有绫、罗、绸、缎、锦,还有绵、絮、绒等等,蚕丝不仅可以制作绫、罗、绸、缎、锦这样的外衣,还可以当作绵、絮、绒这样的填充物,填进衣服和被子中来御寒。

(唐朝的妇女们正在制作丝绸,捣洗已经煮熟了的绢。)

最早的“绵”,其实是丝织的绵,而不是棉花的“棉”;羽绒可以当“绒”,丝绒也可以当“绒”。

当然,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丝织品非常的昂贵,是贵族的专利,普通人穿什么衣服御寒了,可以穿一些劣质的兽皮大衣,如羊皮、狗皮等等。

富人在兽皮大衣上则比较讲究,可以穿貂皮、狐皮、虎皮大衣等等,皮衣在中国古代统统称之为“裘”。

棉衣后来为什么取代了绵和裘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棉花是一种植物纤维,易于广泛种植,取材方便,而且保暖性丝毫不亚于绵和裘。

但是棉衣有一个缺点,比较厚重,不如绵和裘轻巧,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人们又开始使用羽绒服、羽绒被来御寒了,羽绒服、羽绒被绝大部分的绒都是来自于鸭绒,既轻巧,又保暖,还能大规模生产。


腾飞说史


首先棉花并非是明朝传入中国的,而是宋末元初。棉花在全国推广开才是明朝,是朱元璋强制性推广的。

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之前,中国人御寒除了用丝麻,有钱人会穿动物皮毛,各种皮裘,还有的穷人会穿便宜的羊皮、狗皮。虽然御寒效果不如棉花,但也没别的办法,对穷人来说,冬天是非常难熬的。每年冬天都有很多穷人被冻死。

杜甫的诗里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布衾多年冷似铁。意思就是说冬天被子里冷的跟铁板似的。

古代人会种桑麻等植物,然后取出纤维织成麻布,夏天就直接穿布衣。冬天的话就在里面加上丝絮填充来保暖。什么是丝絮呢?就是蚕茧打成的絮状物,跟棉花很像。

古人很早就学会了利用蚕茧,好点的会用来织布,做成丝绸。而差一点的,做丝绸剩下来的边角料,就被拿来做棉衣用。

到了后来,边疆的几个省份通过经商等途径,慢慢的传入了棉花,最早是海南、新疆、云南等地,当时还是奢侈品,能享用的人非常少。棉花的优点被他们发现后,就上供给了皇帝。

一直到明朝之前,棉花虽然已经传入中国,但是种植量很少,只有少数人能享用的起,普通老百姓还是用不起的。真想让棉花推广开,为老百姓解决御寒这个难题的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是穷苦百姓出身,深知冬天有多难熬,于是就决定强制推广棉花。当时规定有地的农民必须至少拿出半亩地种棉花,地多的就要相应的种更多棉花。不种的轻则坐牢,重则流放。

从此以后,棉花的产品成倍的增加,从小众的奢侈品,变为了人人享用的起的寻常物品。棉布也取代了其他的布料,成了最畅销的布料。普通百姓才算是真正的解决了冬天御寒的问题。


漂浮菌


新时期时代时,御寒用品是火和用骨针缝制的兽皮。

周代时,流行穿动物皮裘,甚至成为礼制的一部分,天子着黄裘,诸侯着青裘。孟尝君被困秦国,就是靠手下给昭王妾偷到一件白狐裘才告脱身。

普通人就穿羊皮、狗皮,再穷的人也有办法,衣服中填充芦花、木绵凑合。闵子骞的继母虐待他,就是让他冬天穿填充芦花的衣服。我国宋代之前虽然没有棉花,但有木棉,也是常常被用来做棉衣的,效果很差就是了。

若是再穷一点,冬天就很难熬了。从诗句中也能看出一二。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说明冬天对穷人来说绝不好熬。日本也是一样,甚至有靠多穿几层纸衣服来对抗寒冬的。

棉花宋末元初时传入我国,最开始在江浙、西南等少数地区有所种植,明朝时大面积推广,才使棉花这种保暖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