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投降不签订任何不平等条约,你怎么看?

宝哥21528816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关于明朝的气节,有这么一段非常著名的评价,即“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315年,虽然后世在位的皇帝很难象开国初期的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么英明勇武,甚至还很有几位荒唐的子孙,但是明朝皇帝,却是没有一个软骨头的。

虽然有人说朱棣迁都北京,是因为他的大本营在此,为了怕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权。固然不排除这方面因素,但当时元朝残余势力继续骚扰北疆边境,山海关外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天下,朱棣迁都正是为了实施有效控制,防止国家分裂,打击蒙元残余势力,后来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朱棣且不说,那么看看后来的土木堡之变被俘的明英宗正统帝,被俘后决不求饶。崇祯帝时期就屡屡忠心谋国,后来一心想要恢复大明的南明隆武帝,最后战死沙场。以及隆武帝的弟弟,被俘后绝食自尽的绍武帝。还有在煤山上自缢殉国的崇祯帝。翻开明朝历史,可以说明军无论是处于多么不利的环境,无论局势多么严竣,无论面临的情况有多么危急,但他们都坚持不以女人换取和平,不割地赔款,不为营求被俘皇帝而向外族低头,可以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条祖训也确确实实的被他们严格的执行了。

网传清朝也有祖训“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那么灵位没有列入天坛皇穹宇的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我们且不说,清朝的千古大帝康熙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乾隆和缅甸一战的停战条约,还有雍正和嘉庆时期沙俄对西北的渗透等等又该从何说起。从慈禧的“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就可以看出满清对中原的态度,本来就是抢来的东西,再被人抢走也不是不能接受,根本就没有归属感。大清帝国275年,和万年亲,赔万亿款,割万里地,屠万亿民,天子弃国门,君王万里遁。和明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仅从民族气节这一点来说,大明相比汉唐也绝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所以明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王朝之一,确实是有道理的。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我觉得这段话很扯淡。

譬如这个君王死社稷,土木之变后,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自杀殉国了吗?他是怎么要求大同守将给他和瓦剌开城门的?

不能因为没人了解明朝,仗着明朝皇帝的大众知名度较低,大家就闭眼一通胡吹吧。

历史上明朝的疆域呈现持续不断的萎缩趋势,根本不需要签订不平等条约,就可以达到丧权辱国的效果。

例如,明朝初年曾经在嘉峪关外,设置哈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蒙古和沙州等关西七卫,可惜由于吐鲁番汗国的实力强大,这些卫所相继被吞并、撤销,致使明朝的势力被压入嘉峪关内,明朝自此认为“关之西一民非民,尺地非土”。

你看看,根本就不需要任何不平等条约,明朝就主动把土地丢掉。这当然不能算丧权辱国咯。

说到不投降,明朝何曾投降过?嘉靖年间,庚戌之变,蒙古的俺答汗率军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只要把城门关牢,任凭蒙古人在外烧杀抢掠,就可以避免国耻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由着蒙古人在国门以内掳掠,这也算是天子守国门吗?

总而言之,明朝各方面都是笑话,只是由于这个王朝太透明了,大家才不知道它的无能与软弱。


HuiNanHistory


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的出处本身就是网络上某些对于明朝历史了解较为粗浅者,这句话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非常牵强的。不妨将这个结论逐条分析,看一看其是否符合史实。


不割地,的确,明朝没有签订过任何一个条约割地。但是,在古代,因为没有领土这个概念,实际上一个王朝是否占有某片土地,就看其是否具有该地的税收,驻军权以及是否派遣流官管理。反向而言,其丢失土地也不必通过条约。纵观明朝276年,先是永乐时期丢失了长城以北的势力范围,明英宗丢失了河套,明武宗丢失哈密卫,最后又丢失了辽东。

可见,明朝的确没有名义上进行割地,但是,实际上它将很多土地拱手让给别人。尤其是嘉靖,对于丢失的河套地区,发出了“敢言复河套者,斩”的诏令。

再说不赔款,明思宗朱由检在后期面对林丹汗的勒索,无计可施,每年“赏赐”给林丹汗36万两白银。要知道,林丹汗本身就是被后金痛扁的存在,而明朝不堪其扰,却试图用“保护费”来稳定林丹汗,可见其窝囊。

再说天子守国门,实际上,朱棣刚刚迁都北京时,北京并不是国门。北京以北还有一个大宁卫,北方更北还有一个开平卫(山西,内蒙古一代)。然而,由于朱棣后期以来的战略收缩,北京逐渐变成了“国门”。不知道这应该被批判,还是吹捧?


最后,君王死社稷,这不过是崇祯皇帝一个人的做法而已,而且崇祯本身也想跑,但一开始就被大臣阻止,崇祯本身可以不顾劝阻,去南京稳定南方,然后卷土重来,但因为太好面子就作罢了。到最后,李自成进北京后,大臣全部叛变,无路可逃,只能自尽。除了崇祯,还有一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他被俘后帮助瓦剌叫开明朝城池,以供瓦剌抢劫,大同守将郭登不开门,朱祁镇竟然惊叹“何外朕若此”,可见其“骨气”

综上所述,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和明朝不沾边。之所以有人编出这句话,无非是想说明明朝的“骨气”,然而,明朝真的有“骨气”吗?有人将明朝大臣怼皇帝当做“骨气”,然而,但凡遇到稍微硬气的皇帝如崇祯,有人敢怼吗?王振撤掉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石碑时,有大臣敢说一句话吗?这叫骨气吗?这叫“追名”,伪君子而已。

以上。


庭州行者


首先,按照惯例,表明个人观点,明朝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愚蠢透顶。



自朱元璋驱除鞑虏,回复中国之后,明朝定都南京。似乎是吸取了汉初分封诸侯反而使朝廷成为了诸侯的盾牌这个失误,朱元璋在北方分封自己的儿子以屏护中央。到了建文帝时代,再次削藩,随后叔叔夺取侄子江山这些大家都知道,就不多提了。然而朱棣在南京一定是如坐针毡,篡位的后遗症必然是有的,自己根基不稳,朝廷指挥不灵。作为一个惊才绝艳的铁腕人物,这样的情况是绝不会被允许的,于是朱棣回到了老巢北平也就是北京。然而新的京师周边环境也不容乐观,北元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皇帝敏感的神经。此后成祖五次亲征蒙古,最终稳定了新生帝国的安全,可谓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明朝二祖的子孙们呢?都是败家玩意!还守国门?京师几乎年年被蒙古威胁,几乎每次都是拿钱摆平,这还叫什么天子守国门?还敢说不陪款?我知道你们要提景泰帝,然而这位老兄不也是被吓的够呛,要不然于谦坚持早就跑路了,还死社稷?

再来说说这个不和谈,明朝嘉靖年间就有和谈的先例。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崇祯帝,就是这家伙听信一群坑爹的大臣的“愤青”之词,拒绝了李自成和皇太极的和谈要求,结果呢?大家都看到了。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分阴阳两极的,刚过易折,而太阴柔又会缺少血性和原则,就比方说宋朝。收回拳头是为了下一次更有力的出拳,小孩子都懂的道理,明朝一群大臣一个皇帝,就是视而不见。究其原因,根本就不是骨气,而是太爱惜自己的羽毛,都是一群沽名钓誉之徒!纵然背负骂名又如何,赢得时间,东山再起,历史自然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判。要知道很多时候,国家就建立在谈判桌上,或者是建立在女人的裤腰带上,就像吕后的卑躬屈膝,换来了汉朝半个世纪后的鼎盛!勾践卧薪尝胆,屎都吃了,为的就是自己失去的一定要亲手拿回来!就像是博尔济吉特氏为了儿子的皇位,委身下嫁多尔衮!反观明朝,撕下华丽的外皮,无比的软弱!说穿了,“君王死社稷”不过是对崇祯太想要中兴之君名号私心的掩饰!不过是崇祯自私软弱没有担当的托词!不过是后代粉丝自我安慰的精神鸦片!



自宋以来,中国人阉割了尚武精神,强汉盛唐雄风不再,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早就失去了奋起反击的精神。虽然这样说很痛心,但的确可以说中原汉人王朝以死!明朝作为一个异种称王时代“诈尸”的汉人王朝的确是寄托了汉人太多的美好愿望,然而事实上的确没想象中那么美好!


伯牙弃弦


这句话太特么无语了!对于不了解明朝历史地是在歌颂大明朝的雄功伟业,对于了解明朝历史地却是在明褒暗讽啊!而且树敌太广,明显地拉仇恨啊!

一、明朝天子守国门,守住没?“土木堡之变”对明朝来说,算是奇耻大辱哦,守门的皇帝都当了俘虏。

二、君王死社稷,的确崇祯皇帝死了,死得很壮烈,但是他的大臣们却当了李自成的提款机。(敌军快打进北京城来了,崇祯皇帝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跟大臣们哭求捐款凑军饷,结果呢,东家没有,西家也没有……只凑得20万两,同样也是这些大臣们却被李自成敲打出了7000万两。)君王死社稷,想不死嘛?能不死嘛?外有守关大将吴三桂把三海关拱手让给清军,内有大臣们亡国不亡家的自私自利,这皇帝当得窝囊啊!凄惨到内无贤臣外无良将,最后只能独自走上黄泉路!


不和亲不投降不签订任何条约,不和亲直接干大汉盛唐,不投降(汉军八旗哪来的??就是这些明朝投降的汉大臣们替清军当了投石机,当了以汉制汉的先锋军!)不签订任何条约,就这条直接干翻清朝!

总的来说:这句话不能作为夸大明的好的宣传口号,因为经不起推敲,且树敌太多!

静言观史个人观点,若有不足,欢迎补充!


静言观史


一、明朝的建立。蒙古民族在南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终其一代,只是凭武力征伐,并未在文明和文明上统一。在统治期间,各民族并未承认蒙古的统治,只是当作外族征服者。明朝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平民,代表广大汉族,所以在天下大乱之时,一呼百应。此时在民众心里,汉族还是天下正统。


二、元末起义特点。由于从始至终,中原和南方各地不承认蒙古的统治,认为是异族征服!元代对民族分四等,而汉族是最低等。过的生活也是水深火热,所以元末的农民反抗都是以抗元为主。

三、蒙古的威胁。天子守国门其实真正在北京的君王是朱棣。其实从明朝建立之初,蒙古的威胁还在,蒙古最大的势力鞑靼瓦剌经常骚扰明朝边境。朱元璋一朝,内部还未一统,所以没有顾及外部势力。朱棣时期,国家安稳,朱棣五征蒙古。才基本解决了蒙古的威胁。但是蒙古的威胁还在,甚至造成了“土木堡之变”!



四、前朝经验 。纵观前朝,和亲,和议并不能改变根本问题,只能当外族认为软弱。所以出于平民的明朝,总结前朝经验,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和平安稳!才出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观念,就连明末崇祯皇帝,也以自绝以报天下!明朝骨气,令人钦佩!


沦客人


这个问题真的让人非常无语,字里行间都能看得出提问者对明朝深深的崇拜。

套用一句网络用语:“你这么牛怎么还是死了呢?

很多人一提到明朝就搬出这套所谓的朱元璋祖训,好像不这么说,就体现不出明朝的气节一样,好像谎话说多了就能成为真理一样,简直是可笑可悲。

关于明朝的所谓气节,静夜史想到了今天网络上的很多怪象。

比如说一提到我党军队就一脸的不屑和质疑,看到解放战争就是一句“内战无英雄”。一提到国民党抗日就激动万分,特别是看到很多娃娃兵,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的喊起了蒋委员长那句“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至理名言。

静夜史并不否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到底是怎样一个无能的政府,才能让本该天真浪漫的孩子,冲在了残酷战争的第一线?

四大家族在后方紧吃的同时,高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让底层的民众义无反顾的上去拼命,这就是所谓的爱国。

所以,到底是怎样一个腐败无能的王朝,才会每天将气节挂在嘴边?自己制定的蹩脚政策导致最后山穷水尽,不懂得反思变通,解决问题,怎么还天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关于这句所谓的朱元璋祖训,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也多次分析了,这是一句根本就站不住脚的话。朱元璋在位时,明朝都城在南京,根本就不是大明的国门。至于说“君王死社稷,莫非朱元璋早就预料到自己的后人会自杀身亡?而且非常讽刺的是,这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是出自劳动人民的总结,不是出自浩瀚史籍的名言摘抄,而是出自某些人口诛笔伐的所谓精粉阎崇年的口中。

也就是说,这些人每天骂着阎崇年,用的是阎崇年的原话,是不是和拿着三星手机去抗议韩国一样?

而关于所谓的“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这些但凡大一统王朝都应该办到的事情,有什么可值得吹嘘的呢?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哪个大一统王朝不应该这样呢?

君王守不住国门,就意味着随时可能死于社稷,这是最基本的底线。

拿着60分的成绩,天天往100分上吹,这已经不是所谓的无耻问题了。

很多人将明朝的所谓气节,归结于明朝将政策定得过于刚性,所以容易折断,所谓过刚而折。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明朝和汉唐的大一统王朝有明显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明朝在王朝初期就达到了国力和疆域的巅峰,这决定了明朝相比所有王朝起点更高。

因为没有一般王朝从弱到强,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明朝在国力转衰时,统治者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其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允许。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刚”是明朝独有的特征造成的,在所谓荣耀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就好像今天的俄罗斯,更多的只能向其他国家挥舞核大棒,秀核肌肉,因为它没有办法。

所以每天将气节挂在嘴边,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而没有天天将气节挂在嘴边的人,也不应该绑架到所谓的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上去。

以抗日战争为例,如果所有的仁人志士都宁折不弯,无视交战双方的巨大差距,那么我国的抗战前途将是一片黑暗。

况且,在崇祯自缢身亡后,投降最多的,还是那些高喊气节的东林党们!这也是大明的气节!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说实话,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说的不好就踩雷了,会被喷的,但既然悟空君邀请,我还是说下我个人的看法!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这句话,说实话,网络上天天都有人在说,耳朵都听起茧疤了!

那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个人觉得还是有那么点道理,因为它从深层次反应出明朝一个尴尬的问题所在!

那就是明朝国力远没有汉唐强盛!开疆拓土没办法,当然只能守国门了!

可能有的朋友就不服气了,别急,我还没说完呢。明朝有强盛的时候,那就是在朱元璋朱棣时期,这时候的明朝,国力确实很强盛!

还能够支撑起郑和七下西洋,以及朱棣五次北伐漠北蒙古,南征越南!但是,在朱棣之后,明朝的国力就有些尴尬了。

怎么说呢?因为朱棣时期,虽有强大的国力,但是其并没有将其用到国内发展民生或者开疆拓土之上,而是让郑和下西洋去了!

我不是说下西洋不对,只是觉得郑和下西洋,并没有给明朝带来一寸的殖民地之类的好处,如果将郑和下西洋耗费的国力用在继续北伐之上,彻底解除蒙古的威胁,哪一个对明朝来说,更好呢?

这样的话,根本就不会有土木堡之变发生了!当然了,朱棣的决策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明朝中后期国力衰落的问题,不能让朱棣背锅。更多的是后续继承者的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呢,明朝初年强大的国力,在朱棣时期经过了五次北伐,南征越南及七次下西洋后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后续继任的皇帝个人能力又不是很突出,甚至还有点小昏庸,所以明朝的国力就陷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就是面对北部蒙古的崛起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时候的明朝,已经没有力量再进行北伐了,别说北伐了,就连朱棣打下来的越南后来也独立了,关西七卫也在嘉靖以后完全被土鲁番汗国吞并。

可见明朝的国力,真的衰弱了,再加上后来蒙古人的崛起,那么没办法,别人都打过来了不守国门能行吗,开门放进来不成?

至于君王死社稷,其实也有点道理,毕竟崇祯皇帝是真的在国破之际自缢而去,但是呢,也不是所有明朝皇帝都死社稷了。

大多数明朝的皇帝活的都挺开心的,能不死社稷的时候皇帝比谁都想活着,做做木匠炼炼丹,都挺随心所欲的,就是不认真做皇帝!

综上,个人认为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歌颂明朝并不太合适,因为这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明朝皇帝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所带来的后果!

如果明朝皇帝更勤勉一些,何至于会有守国门,死社稷这样的事情发生?自己懒政种下的恶果,不该你吞该谁吞?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本就是明朝皇帝对自己懒政,昏庸,治理无能所导致后果的一种迫不得已的补救行为,有啥可歌颂的?

总之,每一个朝代都有优点有缺点,明朝也一样,因此我们既不能选择性的对其肆无忌惮的吹捧,也不能全都否定!

大家觉得呢?


Ko蜀北一


明朝是一个有气节的朝代,终明一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在古代史,世界上所有超过了百年历史的帝国之中,明朝创造了两个唯一:1、唯一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的王朝;2、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王朝。

至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主要是讲两个历史大事件:

1、天子守国门,是指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镇守国门。

明朝建立后,最大的边患是北方的鞑靼和瓦剌。而当时山海关是中原与东北关外的一道边关重镇。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后,北方时常受到北元少数民族势力的南袭威胁,所以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对于这次迁都,民间称为“天子守国门”。

2、崇祯帝吊死煤山,以身殉国。

崇祯皇帝时,内忧外患,东北聚集了明朝的主要精锐军队防御后金,而李自成农民起义后,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京师,崇祯皇帝宁死不退,吊死煤山。对此,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关于明朝与清朝的对比,已经有太多的文章提到了,简单说,就是清朝缺乏民族气节,经常干些让国人蒙羞的耻事,而明朝尽管不如汉唐时强大,也不如宋时经济发达,但其不屈的民族气节,却是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秭归信息


1.明朝不和亲却答应和亲又悔亲,导致瓦剌以此为借口发兵,抓了明朝的叫门天子。

2.明朝不陪款不纳贡却在皇帝被抓后给岁币。

3.明朝不割地却割了台湾岛。

4.历朝历代的明君就没有不守国门的。

5.崇祯想逃的时候已经逃不掉了,所以才跑到煤山自尽,之前李自成已经把福王扔锅里给煮了,崇祯落到李自成手里只会更惨。

6.欧洲列强也不会与印第安人签条约,那些说明朝没签卖国条约的可以省省了。当时的欧洲殖民者正在消化蚕食鲸吞的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南亚和东南亚的殖民据点,而中国离欧洲最远,欧洲列强并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大举进攻中国。

晋亡之后还有东晋,宋亡之后还有南明,明亡之后的南明简直惨不忍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