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带兵打赵国?

似水年华76144396


白起,作为大秦战神,一生无败绩,长平之战,白起装病未明挂帅,大秦投入58万兵力1。赵国投入50万兵力,主将为廉颇,廉颇老将,死守不出战,双方僵持三年,由于没有进攻的可能,白起一直没进攻。

丞相范雎见状,动用了黑冰台,黑冰台作为秦国的特种部队,花费重金,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王罢黜廉颇,让赵括为主将,赵括何人?原为赵奢之子,赵奢正是天下唯一破秦不可战胜神话之人。赵括上阵之后,一改前发,主动出战,中白起之计,本来赵括也是熟读兵法之人,最后以一阵(忘了阵名,孙膑所创)本可跟白起打个平手,但白起何人?中年之后得到师傅传下来的几本兵书,所以识得此阵,于是围而不攻,把赵括困了43天之后,赵军断粮,开始吃伤兵。

赵括无法禁止,于是下令把战马杀尽,饱饭之后突围,也是天妒英才,赵括中箭身亡,临死前对大将吩咐降秦。降秦后,白起上报秦昭王,秦昭王跟范雎明知粮不够用,赵卒不可放,不可养,于是回白起,自行决断,白起明白要背锅了,于是下令杀降,杀降即杀祥,乃天下之大不韪,于是一令之下,把赵括留下的20万左右赵卒坑杀完毕,天下六国无不震惊。

本来白起可一举拿下赵国,偏偏秦昭王赢稷下令白起班师,遗恨之下,白起只得回咸阳。

三个月之后,赢稷突发后悔,下令白起灭赵,白起此时已染恶疾,对赢稷说此时战机已失,将士上战场三年有余,刚回国跟家人相聚,已发疲怠,其次一。再者,诸侯都怕秦国,所以联合出兵抗秦,此其二。其三乃是经过长平之战后,兵力粮食不足为战。所以白起说没有胜算的战争不宜为战,因此拒绝出战。

秦昭王生气的拂袖而去,令王龄,王~为将,结果兵败,六国联兵攻秦。再令郑平安为函谷关守将,结果庸才误国,郑平安投降。

此时秦昭王又找白起出战,然白起跟赢稷坦白,只有退守函谷关,放弃河内诸地,才是保本之上策,然则赢稷不听,反而罢黜白起,令其三天内流放,白起为赢稷出最后一计,让蒙骜为主将,结果赢稷纳言,发王书追上白起,让其自刎。

白起不出战,除了身体的原因,另外就是觉得无战之功不应出战,所以一直不出战。




捷克刺客


长平一战,白起一举坑杀40万赵国将士,可以想象,此大手笔所造成的震撼,在当时足令整个赵国上下军民甚至各国都是魂飞魄散、肝胆俱裂、闻风丧胆,足以摧任何军队的斗志。此时若进兵赵国,赵国不但无力、更加无心抵抗,就是其他5国也是惴惴不安,担心惹祸上身,灭赵可说是易如反掌。然一年后,赵国上下逐渐上从恐惧中缓过神来,反而将悲愤结成一股力量,明白了输了就是个死,哀兵反而能胜。各国也反映过来不能坐视赵亡。此时白起再出山起兵攻赵,绝对是与全世界为敌,激起赵国全国军民,以及东方各国的同仇敌忾,拼死抵抗,怎么可能有胜算。一个顶级的名将应该就是知道什么战能打,什么战不能打,才能做到战无不胜吧。


历史网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前262年,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投入大军上百万人次,最终赵国战败,45万降卒被秦军坑杀。

前260年,秦国撤军,半年后,秦军卷土重来,大军直奔邯郸而来,意图彻底消灭赵国,但是秦军接连攻打三次,都被击退。

此时的秦昭王想到称病在家的白起,下诏白起挂帅出征。然而,这位被历史学家称为“杀神”的将军却选择了抗旨,并且两次拒绝了领导的征召。白起的忤逆和攻赵前线的失败让秦昭王急火攻心,最终下诏白起自杀。

一代杀神就此陨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能取得坑杀赵国降卒45万的巨大胜利的白起,会一反常态打死不去进攻邯郸呢?“静夜史”认为原因如下:

1、赵国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

长平之战后,燕国看到赵国兵败,开始萌生了趁机劫掠赵国一把的猥琐想法。

《资治通鉴卷第六•秦纪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记录:“燕王喜使栗腹约欢于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反而言于燕王曰:“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所以在前251年,在燕赵刚刚缔结了友好盟约,头脑发热的燕国就大举进攻赵国,结果遭到了赵国大将廉颇的迎头痛击,燕国被赵国反杀。

史载:“燕师至宋子,赵廉颇为将,逆击之,败栗腹于鄗,败卿秦、乐乘于代,追北五百馀里,遂围燕。燕人请和,赵人曰:“必令将渠处和。”燕王以将渠为相而处和,赵师乃解去。”

从长平之战到燕赵之战,前后不到10年,赵国就重新成为东方强国。

所以赵国真的收到灭顶之灾了吗?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到底又取得多大的战果呢?45万大军中真正的将士又有多少呢?

答案就是:赵国虽然45万降卒被坑杀,但是真正的将士远没有达到此数,更多的是为赵军提供后勤保障的民夫等人。

不过,即使是民夫,受到赵国胡服骑射全民皆兵风潮的影响,战争时期,这些民夫最起码也是预备役,是潜在的赵国士兵,所以白起才会痛下杀手。

而既然赵国军队损失没有达到45万,那赵国就不是遭到了灭顶之灾,此时的赵国都城邯郸,起码还有10万左右的军队,这是邯郸之战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在《史记》中,白起给出了秦昭王三个不去打邯郸的3个理由,包括邯郸不好打,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伤过半以及秦军容易受到东方诸国的合击。

但是这三个理由都是无法掩盖赵国实力尚存的事实的,而且经历了大败的赵国哀兵,会让白起败得很难看,这才是白起宁死不去的原因。

很多人说白起欺君,他在长平之战中根本就没有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此时的秦国并不具备一口吞掉赵国的实力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要乘胜攻下邯郸,消灭赵国,结果秦昭王被范睢的谗言所耽误,秦军撤军半年,赵国恢复了元气,所以秦军失去了提前30年消灭赵国的绝佳时机。

《史记》记载: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听起来好像白起趁赵国长平之战大败,再被白起来上一下就一定能亡国一样。

事实上,赵国远比白起想得要坚韧很多,因为,赵国的政治中心,不止一个!

准确的说,是三个!

赵国国土南北跨度大,南到河南北部、中间囊括了冀中南、晋大部,直到内蒙古河套地区。这样的国土范围内,有太行山、黄土高原、黄河等地形,所以地形破碎,相互之间难以统一协调,只能分化出三个环境迥异的三个板块,包括以晋阳为中心的西部板块,以邯郸为中心的南部板块和以代郡为中心的云中板块。

长平之战,位于晋阳板块附近,对于邯郸和云中板块而言,影响不是很大。

这样的情况下,秦国可以说在长平之战中摧毁了晋阳板块,但是对于另外两个板块,特别是云中板块,基本没有受到损失,这是同样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大半的秦军难以拿下的。

此时的灭赵之战已经不是拿下赵国都城邯郸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了,没了邯郸,还有晋阳,没有晋阳还有云中,想一口吃掉赵国,白起还没有这副好牙口!

所以,面对膨胀的秦昭王想要彻底吃掉赵国的狂妄计划,白起也只能以死明志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几万精锐部队灰飞烟灭,国家已是岌岌可危。

白起挟胜利之威,席卷赵国,势如破竹。此时的赵国,生死系于一线之间。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秦昭王居然下令白起撤兵,班师回国。

这道命令着实蹊跷,明明形势大好,为何匆匆收兵呢?其中别有故事。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光芒四射,他的声望与权势自然水涨船高,直逼权臣范雎。

倘若白起再取邯郸,灭了赵国,那么他的功劳更是无人可及,到时范雎恐怕只能乖乖地把相位让出来了。范雎见不得白起坐大,便忽悠秦昭王说:长平一战,秦军伤亡很大,不能再战了,不如退兵。

秦昭王对范雎言听计从,遂与赵国罢兵休战。对于这种结局,白起心有不甘,明明有机会灭了赵国,却因范雎背后拆台而未得逞,不由得心怀怨恨。从此,白起与范雎便结下梁子,关系恶化了。

一年后,秦军已得到充分休整,秦昭王又想攻打赵国。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次轮到白起反对伐赵。

白起病了,秦昭王前来探视。

“不可伐赵。”白起毫不含糊地说。

秦昭王不解地问:“去年与赵国决战时,国库空虚,百姓饥饿,将军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一味要求增调军粮以消灭赵国。如今寡人实行休生养息的政策,积蓄粮食,提高军队的待遇,将士的薪俸比以前多了一倍。现在您却说不能伐赵,为什么?”

白起分析说:去年长平一战,赵军遭沉重一击,举国惶恐,只消一击便可将其消灭。如今赵国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忧共惧,勤于政事,邯郸守卫力量较去年增加十倍,而且积极与东方诸侯交好。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不可伐赵。

昭王不以为然地说:“寡人已经决定了,军队也要出发了。”

由于白起卧病,秦昭王遂任命王陵为大将,挥师进攻赵国。

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王陵的军队在邯郸城下遭遇到赵国人顽强的抵抗,进攻屡屡受挫。秦昭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看来王陵水平不行,还是得让白起上阵,便差人把委任状送到白起府中。

白起本是性格高傲之人,你秦王不听我的劝告,自作主张,现在打不赢要让我擦屁股,没门!他假称大病未愈,不肯受命。

白起不肯去,秦昭王没办法,派丞相范雎前往传话。若是派别人去,白起或许还会回心转意,偏偏是派与他有隙的范雎,这事便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范雎到了白起家中,先是吹捧他一通,历数白起在伊阙、鄢郢、长平诸役中的伟大表现,最后说:“您以前以寡击众,有如神助,何况现在伐赵是以强击弱,以众击寡。”

出乎范雎意料的是,白起仍不肯奉命前往。

白起对范雎说,秦国已经失去灭赵的最佳时机,此时赵国内部团结,“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他还指出,赵国以弱击强,必定会以坚壁清野的战术对付秦军,倘若陷入持久战,东方诸侯国必定会出兵援救赵国,秦国定然无功而返。

应该说,白起确有独到的战略眼光。

不过,他之所以不愿奉命前去,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对范雎不满。倘若不是范雎从中破坏,他早在一年前就灭了赵国。一年前攻邯郸,如风卷残云,势必手到擒来;一年后的今天,形势已全然不同,王陵的部队在前线久战无功,范雎要让他出来擦屁股,门都没有!

范雎对白起一直有很强的防备心,怕他抢走自己的相位。如今白起既不愿前往,正好以此为口实,在秦昭王那儿添油加醋一番。秦昭王听了十分不悦,冷冷地说:“没有白起,难道我就灭不了赵国么?”

秦国能征善战的大将多了去了,不差白起一人。他任命王龁为主帅,取代王陵。

王龁包围邯郸九个月,仍无法越雷池一步,他与前任一样,无计可施。

听闻王龁的窘状,白起发了一声冷笑:“当初不听我的建议,现在如何呢?”

这句话,传到秦昭王耳中,他勃然大怒,气冲冲地跑到白起家中。白起假装生病卧床不起,秦王恶狠狠地放话说:“你即便有病,也要为寡人出战。若立了功,寡人重赏你;若是不去,寡人跟你没完。”

哪曾想到这个白起不是吃素的,竟然敢顶撞秦王,他说:“臣明知去了即便没功劳,也不会受惩罚;若是不去,无罪也可能获诛。但是请大王听我的建议,放弃攻打赵国。臣宁可伏诛受死,也不愿成为蒙受耻辱的败军之将。”

所谓荣誉高于生命,白起宁可抗命不从。

秦王听罢怒火攻心,他一言不发,拂袖而去。几天后,最后通牒下达,要么担总司令,要么滚蛋。白起仍拒绝奉命。秦昭王二话没说,把白起连降十八级,贬为普通一兵,发配阴密,缓期执行。

由于白起始终不愿奉命,秦军在邯郸城下遭到空前失败,秦昭王更是把怨气发泄在他身上,遂执行发配令,把白起逐出咸阳。

与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机落井下石,诬陷说:白起被贬,心有怨言。秦王大怒,他本来对白起抗命便十分恼怒,听说这家伙竟还敢发牢骚,遂心生杀意。白起刚刚出了咸阳十里,到了一个名为杜邮的地方。秦王的使者很快抵达,带来一把剑。

看到这把剑,白起明白了,赐剑就是赐死,秦王是要逼他自裁。尽管他为秦国立下的军功,没有人可以超过。即便如此,他还是难免一死。原因很简单,他再无利用价值了。


君山话史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军事家。他懂得什么时候出兵可以胜利,什么时候出兵毫无价值。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可以说这时候,白起若是出兵赵国,把赵国给灭掉,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但是,最终因为范雎的从中作梗,让他前功尽弃了。秦王听了范雎的话,选择让白起带兵回来,休息一些时日,再次出兵。

这是白起所不愿意看到的,可是秦王的命令他又不得不听。所以,他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去了。

因为错过了最佳出兵时期,当秦王让他再次去攻打赵国的时候,白起拒绝了。

因为白起知道,这时候已经灭不了赵国了,一是赵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二是其他国家的救援,已经赶到了赵国。最起码魏国和楚国的兵,已经到了赵国,和赵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了。

这时候出兵,肯定是打败仗的几率比较大的。

因为白起不愿意出兵,索性,秦王就让其他将领去打赵国了,战果果然如白起所料,秦国吃了败仗,而且是连着两次失败。

这时候秦王还是催促白起去,白起不去。

就是趁着这个机会,朝中的大臣开始落井下石,说白起见到秦国打败仗,幸灾乐祸。当然还说了很多关于白起的坏话。

秦王一怒,就把白起给赶出了朝廷,还削了他的爵位,让他成为了一个平民。

就在白起被赶出都城的时候,又有人煽风点火,说白起很不服气,对秦王不满发牢骚。

秦王只好让使者去告诉白起,你就自杀吧,也别去别的地方了。

就这样白起被赐死了。

白起确实是宁愿死,也不愿意在时机不对的时候,带兵去打仗。这就是一个优秀将领的气节所在。

这样的白起是令人敬重的,其实白起的死,是受了小人的诬告。最起码范雎这个小人,对害死白起起来关键性的作用。


汉史趣闻


白起的经历告诉我们,搞军事的始终无法战胜搞政治的人。



长平之战的初期,秦国以王龁为帅,赵国以廉颇为帅。秦国依靠着强大的国力一直压在着赵国打,但秦国也始终无法战胜赵国。旷日持久的战争让双方疲惫不堪,这时秦国的丞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去赵国实反间计,最终赵王决定换将坚守不战的廉颇换成主动出击的赵括。

范雎的反间计成功之后,秦国将王龁秘密换成了名将白起,从这一刻开始,双方的胜负已成定局。最终白起在挂帅仅仅两个多月后便坑杀45万赵国军队。



赵国损失了45万大军后,举国上下一片震惊,所以此时的赵国已经危如累卵。而作为一代杀神的白起也非常清楚赵国现在的处境。所以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也拟乘胜灭赵的作战计划,并且付诸了行动。《史记》中记载;

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




白起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让韩国和赵国感到了巨大的危机,而且也导致了秦国内部的政治家忌惮。这时韩国、赵国和秦国的范雎把白起同时视为了敌人。因此韩国和赵国派苏代游说范雎说;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想到白起地位即将超越自己时,范雎决定将白起拉下马。最终韩国和赵国同意割地求和,让范雎游说秦昭襄王停止白起东进灭赵。昭襄王听到韩赵同意割地求和,考虑到兵士疲倦,所以便让白起停止了东进。白起听闻了此事之后,对范雎也产生了深深的敌意。



赵国看到白起退军后,觉得如果以地贿赂秦国,秦国将来会更加强大,所以自身的处境会更加危险。所以便将原来准备割让给秦国的土地转而割让给了齐楚等国,并且和山东六国商议合纵抗秦的计划。

山东六国看到长平之战后,各自都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所以合纵抗秦成为了六国的主调。这时的赵国也积极的发展生产,整军备战,所以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抵抗秦国的入侵。



秦昭襄王听到赵国反悔割地,感觉到了莫大的耻辱,所以便再次兴兵攻打赵国。当时的白起生病,所以无法前去,因此秦军失利。等到白起病愈之后,昭襄王希望白起可以统帅大军东征,但此时的白起深深地明白赵国得到了其余五国的援助,所以根本无法再次取胜,希望秦昭襄王可以停止对赵国的作战。

秦昭襄王认为即便没有你白起,我一样能够拿下赵国。于是命王龁为将,并且增兵围困邯郸,结果因为楚国救援赵国,导致了秦军的惨败。



这时秦昭襄王感觉到没有白起还真不能拿下赵国,于是派遣范雎邀请白起,白起还是称病不去。并且说;“秦王不听我的谋略才导致了今天的失败。”昭襄王听到白起议论自己的过失,于是贬白起为士卒。

后来秦昭襄王强迫白起上路指挥秦军对赵国的作战,白起无奈带兵出征。这时范雎为了将白起处死,向秦昭襄王进谗言说白起在路上多有怨言,而且还对您非常不满意。于是昭襄王下令赐死了白起。



实际上,白起已经看透了六国合纵,秦国根本无法再次战胜赵国,所以他是非常不愿意攻打赵国。但并不是宁死也不愿意带兵攻打赵国,最后在秦王的胁迫下也选择了带兵出击,不过却遭到了范雎的谗言陷害,惨遭赐死。


我是越关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一鼓作气拿下赵国首都邯郸,但是秦王却选择了与赵国议和,给了赵国以喘息之际,后来赵国未能履行和约,秦王于是怒而伐赵,但此时赵国已经做好了准备,白起则认为攻打赵国的时机已经不存在了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围绕上党地区展开了著名的长平之战,此战直接决定了秦赵两国的国运。

长平之战在打响之初时,秦军的统帅是宿将王龁,而赵军的统帅是名将廉颇。平心而论,赵军的战斗力显然不是秦军的对手。在头两次交锋中赵军皆遭惨败,为此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固守疲敌,与秦军打持久战。不过在实际上秦军的粮道要比赵军更加畅通些,虽然长平远离秦国腹地,但秦军此时已经控制了长平附近的丹河,通过水路可以很快的将关中的粮食送往前线。而赵国只能走旱路运输粮食,效率要低很多。

眼见前线已成僵局之势,后勤保障吃力的赵孝成王对廉颇十分不满,甚至想要亲自到前线督战,但被大臣们给阻止了。最后赵王采取了大臣楼昌的建议,派人与秦国议和。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故意摆出积极议和的假象,从而拖延时间。

之后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流言声称秦军不怕廉颇,独惧马服君之子赵括。赵王这时早有换将之意,只是苦于名将李牧在代郡防范匈奴,不能调回。而刚刚投奔赵国的名将乐毅又新附不久,实难信任。因此一时无将可用的赵王立即相信了秦人散布的谣言,下令召赵括前往长平代替廉颇御敌。

赵括为人自大,好纸上谈兵,接到赵王的任命后也没有推辞,表示除了秦国名将白起以外他谁都不怕。赵王对赵括的勇气表示了嘉奖,立即催促他赴长平统兵。而在得知赵国换将之后,秦王大喜,也立即秘调白起前往长平接替王龁担任秦军统帅。

(战神白起)

赵括一到前线就改变了廉颇的固守政策,决定主动进攻秦军。而白起则命令秦军佯装败退,由于赵括不知秦军已秘密换上了白起,于是轻敌追击,直接攻到了秦军大营。

不过面对秦军坚固的营垒,赵军一时难以攻破。白起见赵军已经孤军深入,于是调集2万5千人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5千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一分为二,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之后秦军开始对赵军发起反击。

赵军无力招架秦军的进攻,只能转攻为守,就地修建防御工事等待救援。在得知赵军被围后,秦昭襄王迅速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上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赵军被围困一个多月后粮草皆已断绝,被逼无奈之下赵括只得率军突围,但赵军的突围行动皆被秦军挡回,而赵括也在突围之时被秦军射死。

失去主帅的赵军军心崩溃,余部选择向秦军投降。

赵军投降之后,白起担心赵军士卒不好控制,隧将赵军45万降卒全部杀害,只放回了年纪最小的240人。《史记》原文称:“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长平之战后白起原计划一鼓作气消灭赵国,但是赵国此时也对秦国使用了离间计,赵国委派苏秦的弟弟苏代前往秦国贿赂丞相范雎,苏代对范雎游说道:如果白起拿下了赵国,则秦王必拜其为三公,届时白起的地位将在丞相之上,丞相您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

苏代的话深深刺痛了范雎,于是范雎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赵韩两个国议和的请求,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

而白起在听闻秦王与赵韩议和的消息后非常气愤,也就此跟范雎结下了梁子。

秦国在撤兵之后赵国并没有如约向秦国割地,赵国大臣虞卿认为赵国“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不如将土地割让给齐楚,联合抗秦。赵王听从了虞卿的建议,拒绝割让六城给秦国,反而遣使与齐国联合共谋抗秦。

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十分愤怒,而这是恰逢白起生病,于是秦王派五大夫王陵率二十万大军伐赵,秦军直取赵国首都邯郸,意在灭赵。但此时的赵国人爆发了极为强大的凝聚力,全国上下男女老少都抱定必死之心共赴国难。大将廉颇召集了全国仅存的10万军人与王陵血战,由于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有杀降的恶劣行迹,赵军官兵都宁死不降,皆愿与邯郸城共存亡,这使得王陵的处境非常不利。

次年秦王准备向前线增兵十万,并且要求白起随军挂帅接替王陵,但是白起却称病推脱道: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这段话的大意是:邯郸城本来就很难被攻破,况且诸侯的救兵不日将至,而秦军虽然在长平取得了胜利,但士卒死伤过半,国内消耗很大。现在想要跨过山和大海去进攻别国的首都,实在是不可取的行为。

秦王没有听从白起休战的建议,而是派王龁接替王陵继续攻打邯郸。

秦军虽然久攻邯郸不克,但此时邯郸的处境也是岌岌可危,在被围城一年多之后,邯郸城内粮食已经不多了,于是赵国紧急派人前往魏国与楚国求救。最后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各率八万魏军和十万楚军前来救援,并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

白起在听闻秦军失利的消息后说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白起的话确实有一些讥讽的味道,这话后来传到秦王的耳中,秦王大怒,将白起削管夺爵,发配阴密。不过因为白起有病在身,因此迟迟未能动身。

白起在获罪后不就,秦军在前线惨败,不仅没能攻下邯郸,反而在长平之战中夺取的上党等郡也丢失了。为此秦王迁怒于白起,命令他迅速离京。

见白起已经彻底失宠,白起的老政敌范雎趁机落井下石,跟秦王说白起对于大王口出怨言。于是秦王遣使赐剑给白起,令其自裁。此时白起刚刚走到距离咸阳仅十里的杜邮,在接到秦王旨意之后,白起仰天长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至此,一代将星陨落。

白起一生征战,杀戮六国士兵甚多,因此有“人屠”之称。但如此悍将最后却死于自己人手中,实在可悲。


千佛山车神


早在阏与之战前(公元前270 年),秦昭襄王就已经打算让白起退居二线了。毕竟白起连挫韩、魏、楚三大国,功劳太大,已有功高震主之嫌,秦国不能把宝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并且白起也不是昭襄王自己的心腹之人,他是由魏冉发现,并向昭襄王推荐的将才。而当时昭襄王已经有清除魏冉势力的想法了,若这个时候给白起立功的机会,只会涨魏冉的人气,不利于昭襄王施展手段罢免掉魏冉。

于是在阏与之战时,昭襄王就没有让白起担任大将,而是派了被他寄予厚望的胡阳为将。结果胡阳太轻敌(曾经打败过赵军),被赵国名将赵奢(赵括的爹)击败,十多万秦军逃伤过半,昭襄王因此丢了大脸。


尽管如此,昭襄王也没有用白起,仍然是继续雪藏。一直到公元前266 年,昭襄王罢免了魏冉后,才重新启用白起。当时魏国人范雎入秦接替魏冉的位置。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策略,让昭襄王暂时不要打赵国,而是继续削弱韩魏的势力,等时机成熟后再对赵国下手。昭襄王全盘接受了范雎的建议,派白起和王屹连续攻打韩魏。

白起领命后,先是大破魏军,斩首五万。接着切断了韩国的太行道,并与公元前263 年攻占了韩国的中部重镇沁阳,将韩国的国土一切为二,导致韩国北部的上党地区与韩国的中央地区被绝断。韩国的桓惠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罢兵息战。当时秦军还没有向上党进攻,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百姓谋议后,把想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赵胜商议后,认为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就派大军入驻上党。等到秦军也进入上党后,长平之战便爆发了。

长平之战刚爆发时,秦军的统帅是王屹,白起还是靠边站的角色。后来王屹和廉颇在长平打成了胶着战,秦赵双方便都进行了换将,赵国方面大张旗鼓的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国则是秘而不宣的让白起易帅。这一来二往,胜利天坪就倒向了秦国。赵军不仅大败,而且还被白起下令全部坑杀,秦军只留两百小屁孩回去报信。赵国可谓是精锐尽丧,元气大伤。



当然了,长平战场上双方对峙三年,秦国也一样是伤筋动骨,比赵国也没好哪去。白起正是因为知道秦国的困难,所以才在坑杀四十万赵军时,又释放了两百多名幼卒回赵国,目的显然是让这些小孩子回去报信,散布秦军可怕的言论,让赵国除了无奈的愤怒以外,只剩下了恐惧。试想一下,一个人人充满恐惧,且几乎是元气大伤的赵国,面对携大胜而杀来的秦军时,恐怕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民众相继而走,王室奋力出逃。邯郸城必然是不攻自破,赵国的统治秩序很有可能会瞬间倒塌。

所以可以下一个结论。如果当时让白起放手一试,不敢说白起能把赵国给灭了,但起码他肯定能把赵国的邯郸城攻破!

并且如果当时攻赵,还有一个的大优势。就是其它五国都没有缓过神来,还没有意识到赵国被灭的后果。五国都还是一种观望态度,出兵援赵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并且长平离邯郸城很近,当时赵国也没有时间去找援兵。就算去求援了,援军一时半刻也不敢来。毕竟是白起带兵攻赵,韩魏楚都已经被白起给打怕了。出兵之前要先掂量掂量。这样一来,时间上对秦国很有利。


基于以上两个优势,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短暂休整后,便兵分两路杀入赵国境内。一路向晋阳出发,攻取了整个太原盆地;另一路以邯郸为目标了,直取赵都。不过秦军在占据了邯郸郊外的武安城后,秦国内部对于是否要再继续扩大战果产生了犹豫。最终主和派的范雎占了上风,昭襄王同意了范雎的建议,将白起从邯郸前线调回,乘胜灭赵一事暂时搁置。

对于秦国这一次坐失良机的决定,后世之人普遍把锅甩给范雎。但其实如果昭襄王的心里不认同,范雎又岂能左右昭襄王的决定呢?这也就说明昭襄王在心里面还是认同范雎的两点想法:

第一、秦国的损失也很大,现在赵国主动割地求和,这种便宜干嘛不占?

第二、白起已经破了楚都郢都,现在再让他破赵都邯郸,是否功高震主?



另外昭襄王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秦国虽然占据了上党腹地的几大盆地,但在经过长平大战之后,上党地区的农业大受影响,劳动力损失很严重。秦国要想控制上党高地,一方面还需要由腹地继续提供补给,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时间休养生息了。既然赵国愿意割地求和,那就让暂时让赵国苟延残喘多活几年。等秦国彻底巩固上党后,再起大军灭赵。

因此在灭赵这件事上,白起和昭襄王有根本性的分歧。昭襄王认为灭赵很简单,只要他想灭就一定能灭;而白起认为灭赵并不轻松,必须要有天时人和,乘赵国和五国都没有反应过来时,一举端了邯郸。如果没有这两样前提,他也没把握灭赵。

事后的发展,果然如白起的预料。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先是惊恐,接着又迅速稳定,内部空前团结,君臣不再骄奢糜烂,平民也都憋着一股劲,想着找秦国报仇雪恨。等到长平之战一年多后,赵国完成了邯郸的备战工作,因此在割地的问题上,突然对秦国翻脸变卦,把本来说好给秦国的六个城池转手送给了齐国,并且四处派出使节,结成了燕韩赵魏齐联盟,一致对付秦国。此时再想灭赵,无异于拿脑袋往石头上撞,很愚蠢。



前面也说了,对于灭赵,昭襄王有一种迷之自信,他觉得赵国算个屁,寡人想教训赵国如果遛狗一般。面对言而无信的赵国,昭襄王想都没想就派大军出征讨伐。最开始他打算让白起出战,只不过白起正好生病没法带军,于是便让王陵带兵讨伐。然而秦军围攻邯郸一年,始终啃不动赵军的防线。秦军这么垃圾的表现犹如耳刮子一般啪啪的打在昭襄王脸上。为了挽回不利战局,昭襄王再次召见白起,让他领兵出战。白起直接拒绝了昭襄王的命令,他的理由很简单:

赵国现在空前的团结,外交上也已经成功形成联盟,灭赵的最好时机错过了,如今赵国已有准备。而且他们这次吸取了长平之战教训,不再轻率出击,而是坚壁清野,立足防守,我们大军杀过去,既攻不下城池,也掠夺不了什么资源。更危险的是,一旦我军疲于奔命,毫无战果,立即会激发其他各国对我军的轻视,他们必然会派兵陆续支援赵国,到那时我军局面危矣!

白起这番话讲的是事实,但是昭襄王听了不是滋味。心中暗中大怒:没有你白起,我就不能消灭赵国吗!然而结果恰恰就是没有白起,秦国拿不下赵国。不管是王陵还是王屹,都啃不下邯郸。尤其是王龁增兵后,赵国在坚守的同时还派出小股部队侵扰秦军后路,利用骑兵优势搅的秦军死伤惨重。并且此时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率领数的十万部队也抵达邯郸,朝着秦军的侧后方一通猛攻。直接把秦军赶出了上党地区,退守河东。秦军在大撤退时,郑安平的两万秦军还被赵军包围,做了俘虏。秦人落在赵人手里,下场可想而知了……


总的来说,白起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并非是一个对战争极度渴望的好战分子。他对于战争的理解,属于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能够审时度势,不打无把握之仗。他拒绝挂帅的理由有二:

第一、时机已失。长平之战时,白起冒着被天下人骂的压力,屠了赵军四十万,为的就是一举拿下邯郸。谁知道昭襄王不领情,并且是还托大装逼,觉得赵国好欺负。等后来知道赵国的厉害了再想让白起出征,已经太迟了。

第二、以观时变。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常胜将军,只有会审时度势的将军。作战最忌讳的就是打无把握之仗。既然已经失了时机,再出兵攻赵,对秦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如此一来不如静待时机,等六国内讧时再出兵。

从以上角度来看,白起对得起自己战神的这个称号,这也是他能够取得常胜战绩的原因。但是白起不愿意攻赵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他不懂政治。从白起的个人角度来说,他本来也不想挂帅。因为自从华阳之战后,昭襄王就已经打算让他退居二线了。特别是范雎上台后,视白起为仇敌。自此之后,白起就犯了政治幼稚病,完全不分析秦昭襄王的内心想法,没有顾忌秦王的脸面,政治上表现的很不成熟。他把昭襄王想的太简单了,甚至有侥幸心理,觉得昭襄王不敢拿他怎么样。结果昭襄王就是那么狠,把他赐死了。


Mer86


长平之后,白起本来是要继续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的,但是赵国、韩国派苏代去游说秦国丞相范睢,苏代就对范睢说:白起为秦国打下了七十座城池,又打嬴了长平之战,那么将来肯定要位列三公的。

那么到时候,您的地位肯定是不如他,您又怎么会甘心呢,还不如接受韩国、赵国的求和,获得几座城池,就此退兵,不让白起获得更大的功劳,范睢同意了,就劝秦王说:秦军经过长平之战,实在太疲惫了。

不如接受韩赵的求和,就此退兵吧。秦王也觉得范睢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白起听说了这个事情,对范睢十分的不满,对秦王也有点不满了。

过了一段时间,秦王又准备攻打邯郸,刚好这个时候白起生病了,就派王陵做主帅,攻打邯郸,开始打得不顺,秦王就加派兵马增援,还是打得不顺,损失不少,这个时候白起病好了,秦王让白起接替王陵。

白起拒绝了,他的理由主要有三条,第一,长平之战,秦军同样损失很大,而如今千里迢迢来打邯郸,十分的困难。第二,邯郸城城防坚固,确实不好打。第三,诸侯国的援军不断到达,对秦军合围之势,比如春申君率领的楚军,信陵君率领的魏军。

那么为什么白起之前主张打,而现在却主张不打了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时间和士气,长平之战后,赵国上下震惊,而且没有时间做迎敌准备和向诸侯国请求援救,而这个时候,赵国缓过神来,也争取到诸侯国的援救,自然是不好打的。

但是说实话,即使不好打,但是如果是白起上的话,肯定要比让王陵、王龁上的要好得多,虽然很有可能会战败,但是至少损失要少一点,毕竟白起要比王陵、王龁强上很多。

那为什么白起坚持不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他对范睢和秦王有怨气。第二,他不想打败仗,他不想打胜算很低的仗。所以他采取了抵触赌气的方式,不管秦王、范睢怎么请,就是不出来。

而且在秦军战败的时候,还出言讽刺:秦王因为不听我的话,你看,输了不是。正因为如此,秦王也生气了,最终杀死了白起。


历史简单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白起高明的地方。


秦国虽然强大,还是抵不过其他几国群殴的。

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大胜,但自己也伤亡几十万官兵,需要多年才能彻底恢复。

这种情况下,如果秦国一味追打赵国,虽然可能将赵国重创甚至打垮,却犯了战略上的大忌讳。

见赵国的惨状,其他几国肯定深感唇亡齿寒,必然联手攻击。

当时齐国、楚国尚且实力雄厚,甚至魏国、燕国也颇能一战。

这4国如果联手攻击,配合赵国残部共5国对付秦军,秦国是绝对挡不住的。

甚至只要齐国和楚国联手,秦国就很难对付。

此时消灭赵国并不是时机,反而会导致自己灭亡,白起当然拒绝攻打赵国。

事实证明,这也是正确的。


随后秦国很快恢复实力,还是削弱各国的战略部署。

通过一系列的作战,魏国、楚国、赵国都被严重削弱,韩国甚至被吞并。

见其余各国即便联手,也不足为惧,秦国才开始统一六国步伐。

秦始皇仅仅用了10年就统一六国,创建了大秦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