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明年市場流動性有望合理充裕


1

名家專訪

連平:明年市場流動性有望合理充裕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中國金融40人論壇常務理事、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昨日接受大眾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為應對經濟增長進一步下行的壓力,2019年有望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在基建補短板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穩健的貨幣政策有望維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將更加註重流動性結構配置。預計類似“降準置換MLF”的操作在今明兩年可能還會出現1-3次。


連平:明年市場流動性有望合理充裕



[明年中國經濟增速預計為6.3%-6.5%]

記者:您預計2018年中國經濟會增長多少?2019年經濟增速可能為多少?做此判斷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連平: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7%,其中第三季度增長6.5%,增速明顯放緩。從四季度數據看,10月和11月製造業PMI目前已跌至榮枯線,創2016年8月以來新低;10月社零總額同比增長8.6%,消費增速繼續承壓;10月M2創40年來新低,企業中長期新增貸款規模持續負增長,企業經營活動和投資意願偏弱。這些數據表明,在供需兩弱局勢下,四季度經濟下行壓力繼續顯現,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長6.5%,2018年經濟增長6.6%。

展望2019年,經濟增長目標很可能會設定在6%-6.5%的區間,目前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依然保持在6%以上,經濟增長仍具韌性,2019年實際增速預計為6.3%-6.5%。做此判斷的主要依據如下:首先,中國經濟增長的季度數據波幅有所加大

,尤其是今年三季度經濟增長較二季度下滑0.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5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新情況,由此加大了明年增長目標設定的難度。其次,回顧過去多年來的經濟增長目標,並非都為絕對數值,2016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即設定為6.5%-7%,在內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大情況下,明年經濟增長目標不能完全排除設定為區間的可能性。再次,明年經濟的實際增速很可能低於6.5%,但可能接近6.5%,這是基於消費、投資、進出口走勢的綜合判斷。儘管如此,隨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減稅降費、拓展內需和補短板等政策紅利的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增長仍具韌性,到2020年實現GDP翻番目標的壓力不大。

[調控將現寬財政、穩貨幣、增信用特點]

記者:為實現該經濟增長目標,您認為2019年宏觀政策會如何安排?財政、貨幣政策會如何定調?

連平:為應對經濟增長進一步下行的壓力,實現中高速增長目標,宏觀政策適時適度逆向調節可能性很大。預計2019年宏觀政策將更有針對性,既會有一系列具體的短期政策,也會有相應的中長期應對舉措。

2019年有望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協調性、有效性有望進一步提高。積極的財政政策有望落到實處,在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基建補短板等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有望維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將更加註重流動性結構配置。總體上看,明年實現調控將呈現寬財政、穩貨幣、增信用的特點。

[“定向放鬆”是今明兩年央行政策主題]

記者:2018年債券市場利率在穩步下調,但貨幣增速仍然低於預期。您如何看待2018年的貨幣政策執行?2019年是否要調整、如何調整?當前貨幣傳導機制是否順暢,未來是否要做改變?2019年降準、降息的空間有多大,可能會如何操作?

連平:2018年債市利率整體下行,而貨幣增速平穩,狹義貨幣M1增速持續下行的現象事實上是當前經濟金融現狀較為真實的反映。2018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而受前期金融去槓桿等原因影響,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可得性降低,部分企業甚至有資金鍊斷裂風險。

儘管今年二季度之後,央行等相關政策制定和監管部門也十分關注金融去槓桿後產生的一系列“困難”,市場應該能明顯感受到二季度後貨幣較之前寬鬆。然而,由於非信貸融資增長遭遇瓶頸,加之2018年財政政策的融資帶動作用較前兩年有所減弱,向松調整的貨幣政策效果尚未完全體現在支持實體企業之上,但四次定向降準卻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大量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缺口問題。這就給債市利率穩步下行打下了流動性基礎。這也表明了當前貨幣政策傳導受到了金融體系結構和企業信用風險制約。

此外,今年國內股市持續不振,股債資金替代現象體現得也尤為明顯。可以觀察到,長期以來,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國的國債期貨與A股指數存在背離走勢。這種機構跨市場資金配置效應也對2018年債市增加了利率下行推力。

央行曾多次連續多日暫停逆回購操作,市場逆回購存量一度持續維持在零存量水平。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可能已經由此前補充流動性過渡到引導流動性流向配置、期限配置等方面。

預計2019年在未出現較大不確定性衝擊(諸如中美貿易關係再度惡化等)的情況下,央行貨幣政策的基調依然會是穩健和維穩市場流動性總量合理充裕。央行引導和優化流動性結構的手段則仍然是利用現有常規政策工具與結構性流動性管理工具進行組合實現。“定向放鬆”可能是今明兩年央行政策執行中堅持的主題,具體實現方式可能會根據市場資金需求壓力狀況、期限結構情況而定。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目前準備金率的操作空間依然較大,在市場長端資金需求更加迫切的時間點,為增強金融機構資產配置的積極性,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央行有進一步調低準備金率的可能。但考慮到不搞貨幣刺激和大水漫灌的總體導向,降準的同時大概率會回籠其他流動性工具,以達到既控制流動性總量又實現流動性供給流向和期限結構調整優化的目的。因此,預計類似“降準置換MLF”的操作在今明兩年可能還會出現1-3次。

記者 宗風嵐


連平:明年市場流動性有望合理充裕


2

大眾30

聚焦行業龍頭

愛爾眼科今年三季度單季實現淨利潤3.86億元,同比增長42.53%,符合市場預期。三季度是行業旺季,也是公司歷年業績比重較高的季度,去年三季度收入端實現了54.1%,利潤端實現38.3%的高增長,業績基數相對較高,而今年在此基礎上仍然實現高增長,再次證明了巨大的行業空間和公司的管理規模,都未觸及邊界。而考慮到二季度增速受到歐洲CB 醫院的影響,三季度則基本依靠內生增長,預計收入端內生增長為28%以上。

報告期內公司全資子公司拉薩亮視計劃出資1.9億元,與招商資管、前海安星、銘鴻創投共同合資設立總規模達10 億元的湖南亮視長星醫療併購基金。

“大眾30”成份股每日報告


連平:明年市場流動性有望合理充裕


連平:明年市場流動性有望合理充裕


3

市場分析

滬市成交創熔斷以來新低

極致縮量後市場或現反抽

“三連陰”之後,昨日股指窄幅震盪,紅盤報收,個股活躍度有所提升,但成交極度縮量。根據市場過往經驗,當成交量萎縮至一定程度後,市場有望否極泰來,短期或許迎來短暫的反抽。

[

個股活躍 極度縮量

]

昨日,兩市股指小幅高開,傳媒板塊領漲,醫藥股回暖,5G板塊帶領廣電系走強,題材股有所活躍,成交也略有放量,但兩市股指未能明顯上行,維持週一收盤線上方窄幅震盪。下午開盤後,期指殺跌和能源板塊疲弱拖累大盤下行,滬指一度翻綠,不過尾盤深圳本地股和有色板塊走強,指數翻紅上行。

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收漲0.37%,報2594.09點;深證成指漲0.79%,報7685.4點;創業板指漲0.85%,報1338.08點。兩市成交2184億元,創近三個月新低,是年內第三地量。其中,滬市僅成交854億元,創下2016年年初熔斷以來新低。2016年1月7日出現熔斷的特殊情況,當天僅交易15分鐘成交799億元。

從盤面上看,兩市呈現個股普漲格局。42只非ST股漲停,天翔環境、朗迪集團和上海萊士跌停,跌幅超過5%的個股僅12只。行業分類中,通信、房地產、傳媒、食品飲料、休閒服務、輕工製造等行業漲幅超過1%。

從市場表現看,5G是當前熱點主旋律,5G、4G、寬帶提速、三網融合、移動互聯網等概念板塊漲幅居前。東方通信三連板,瑞斯康達、銘普光磁、麥捷科技跟隨漲停。消息面上,工信部正式對外公佈,已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發放了5G系統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

傳媒板塊全天走強,華誼嘉信三連板,樂視網爆出利空消息後依舊漲停。隨著改革開放40週年臨近,深圳本地股午後爆發,深紡織A強勢封板。充電樁概念受政策利好連續活躍,和順電氣、雪萊特相繼漲停。醫藥股利空出盡開始止跌。

[

短線或迎來反抽

]

昨日股指再次收出小陰星,全天震盪幅度不大,成交量極度低迷。不過在三連陰回踩之後,活躍個股明顯增多。山西證券分析師麻文宇稱,根據過去行情的經驗,連續縮量陰跌,尾盤強勢拉昇,後市有望迎來反抽。

對於短期投資標的,麻文宇建議,密切關注華為CFO被扣事件,保釋結果對市場會有一定的影響。可以在回調後積極配置汽車零部件、5G概念受益股,特別關注華為上下游產業鏈相關企業,有望獲得政策紅利。“投資者也不必太過悲觀,A股資產的性價比已經開始凸顯”。

從技術面上分析,源達投顧認為,在近兩日的縮量調整後,或迎來止跌行情。但市場成交量繼續萎靡,市場交投意願不足,日線級別暫無任何均線的支撐,而且5日均線死叉10日均線,MACD綠柱子有放大的趨勢,整體來看後市並不樂觀。不過,指數的下調空間有限,而且連續的地量可能預示著低價的出現,穩健者可以等待市場企穩後再行佈局。

當前已經進入12月中旬,年末行情博弈氛圍漸濃。中泰證券認為配置思路關注三個角度:一是經濟下行壓力顯現,以及整體投資端的低迷也意味著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繼續維持寬鬆積極的概率較高,從這個角度,做多流動性、配置類債券屬性的行業與個股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建議關注休閒服務、公用事業以及一些低估值、高股息的價值股二是中美貿易,建議從穩經濟與促改革的方向配置,關注代表託底思維的上證50(券商、基建),以及代表新動能的創業板50三是股權質押風險亟待解決,監管鬆綁提升市場波動率,短期內部分股票快漲快跌,寬幅震盪的格局有望延續。從這個角度,機構投資者的選擇可能還是創業板50、創業板ETF等方向,因為這類品種的風險收益比要比單隻股票更合理、更安全。

記者 黃曉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