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灭佛,史称“三武灭佛”,他们为什么要灭佛?

你予的暖

所谓的三武灭佛,是指的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佛、唐武宗这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进行的大规模打压佛教。如果再加上后周世宗灭佛运动,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佛教本来是劝人向善,忍耐,以换取来世的一生好运。佛教的思想非常符合封建时代统治者的需求,因此自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佛教迅速取代了中国的本土道教,成为华夏大地的第一大宗教。

然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宗教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佛教和皇权产生利益冲突时,皇帝们便开始毫不犹豫的打压佛教。


1、太武帝灭佛

北魏是鲜卑贵族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当时的北魏皇帝魏太武帝为了巩固在中原的政权,大肆发展兵备。

由于当时寺庙可以免除租税、徭役,这和北魏太武帝的政策是相悖的,因此北魏太武帝下令50岁以下和尚必须还俗服兵役。佛教和皇权的冲突就此发生。

而且,北魏太武帝本人信封的是天师道,天师道属于道教的一支。俗话说的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皇帝信奉太师道,北魏朝堂开始信奉天师道。

更加致命的事情出现了,魏太武帝发现长安的一些和尚和起兵反魏的势力进行勾结,这就不能容忍了。

于是,北魏太武帝开始下令大规模的诛杀僧人,毁灭佛寺,禁止百姓信佛。在这样的打击下,佛教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2、北周武帝灭佛

周武灭佛其实和太武灭佛是一样的。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北周最英明的熊主,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北周或许早已一统北方,根本就没有后来杨坚什么事情了。

北周武帝所在的时期,本来就是一个战乱不堪的年代,宇文邕年年征战,需要大量的兵源和钱财,这两者,佛教恰好都有。

当时的北魏,僧侣高达300多万,占据整个北魏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而且寺庙当时占据着大量的生产资料(土地)。可以说,佛教已经对于北魏的政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英明的宇文邕下令进行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极大的扩大北魏的兵源和提高了财政收入,让北魏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后来的杨坚一统华夏奠定了基础。


3、唐武宗灭佛

唐武宗李炎唐朝后期较为有作为的君主,在他治下,大唐迎来了短暂的辉煌期,史称“会昌中兴”,“会昌中兴”同样离不开灭佛运动。

唐朝的统治者虽然姓李,还认为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可是信奉的确是佛家。到了唐武宗的前前前任唐宪宗时期,唐朝的礼佛运动达到了巅峰。

唐宪宗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掀起全国性的佛教狂热。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

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

因此,佛教寺庙乘机占圈地,据了大量的土地,全国沙弥的数量暴增。为此,大文豪韩愈还写了《谏迎佛骨表》一文,反对礼佛运动,结果被贬。之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帝,依旧是大力提倡佛教,导致寺庙经济上升,国家经济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英明的唐武宗即位,开始了大规模的打压佛教运动,削弱寺庙经济,提高了全国的财政税收。


小镇月明

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三次事件合称.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为一统北方,巩固中原地位,全面皆兵。

因为佛门历来可以免除徭役、税务,所以太武帝拓跋焘便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僧人一律还俗服兵役。此时宰相崔浩,深得太武帝信任,他善阴阳五行,因结识寇谦之并受其影响,信奉道教。当时朝野信奉者少,后宰相劝谏,太武帝便改信道教,自称太平真君。起初太武帝并不反对佛教,但因僧人不守清规,便下令禁止僧侣往来。而后在长安佛寺发现僧人和胡人盖吴(起兵十万反魏)有来往,崔浩也乘机劝说灭佛,太武帝便立刻诛杀长安僧人。次年,下令各州杀僧,毁灭佛像,禁止人民信佛。

北魏佛教受到毁灭打击,从而衰败。直到文成帝即位,下诏复习佛教,佛教才恢复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

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

因为当时僧人太多,鱼龙混杂,寺庙积财甚多,且不用缴纳税务,僧人为当时一霸,侵占田地,不劳而获,荒年还放高利贷,很多违法的人也借着出家以此躲难。僧人惠思、法秀谋反等事情,武帝便生起来灭佛的心。后朝堂议事,武帝斥责佛门不净,佛门的人竟反驳道教也不净,佛道相互挤兑揭短,武帝大怒,以此下诏,僧侣还俗,毁灭佛寺。

不过因此,对于急需兵力和财源的朝廷来说好处太多,武帝励精图治下逐渐兴盛。

唐武宗灭佛

唐后期,佛寺扩张太大,损害国库收入,且僧人免除赋税徭役,因之前佛寺均有大量豪强贵族捐赠土地、财物等,土地太多僧人便雇人耕种。所以佛寺有了很多常住田和形成一体的经济。后僧人利用信众敛财,而且寺院过分膨胀已经触及国家世俗经济,占着大量地还不交税,严重损害唐的经济。

会昌二年开始毁佛,会昌五年达到高潮。但是因为地方藩镇割据,中央的命令无法完全执行,地方毁灭力度不一。以此佛教保存了很多实力,在宣宗继位后,佛教重新发展。

虽神权和王权相处一定会有冲突,但终究还是需求同存异,合作共生。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佛海无边,回头是岸。我们印象中的佛教徒可以感化众生,帮人渡劫,即便不是非常灵验,但,对于信佛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种信仰,不可玷污的信仰,更不要说灭佛了。

而历史上确有“三武灭佛”一事发生,这对于佛教徒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五雷轰顶。那么,为什么“三武”要灭佛呢?

其实,如果造恶业,人身完全超过余道众生,再没有比人身更容易成为恶趣坠石的了。

有些人一辈子所造的恶业,令自己万劫不复,多生累劫都在地狱受哭,比如一个帝王发动战乱,或者破坏佛法,其下场确实比较悲惨。而我国历史上就有很多次灭佛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三武灭佛”了。

北魏国太武帝

他脾气暴躁、为人凶惨,曾三次下令打击佛教,令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佛像经典基本没有遗存。同时,佛教沙门无论老幼,全部坑杀,绝不留情。若有逃窜的人,一惊捕获,必将斩首示众或坑杀。因而,当时国境之内,看不见一个出家为僧的人。

北周武帝

破坏寺庙,焚烧经像,勒令僧人还俗。后来他灭了北齐,又对北齐实行排佛教政策焚毁一切经像,废4万所寺庙,赐给王工大臣充为邸宅,300多万僧尼被迫还俗,佛教一时间销声匿迹。

唐武宗

他下令焚烧皇宫内所有佛经,将宫中的所供的佛像全部深埋地下。令寺院停止讲经说法,在全国共废除大、中寺院4600多所,废除小寺庙近4万所,还俗僧尼约30万人。

这几个朝代的皇帝,跟藏地的朗达玛灭佛差不多。他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造的弥天大罪,都很可怕。像唐武宗,他是唐代21位皇帝中唯一反对佛教的,他在位只有短短6年,却看不惯佛教而下令灭佛,如果他势力再大点,没准儿对当时全世界的佛教进行破坏吧。

其实,这几次灭佛事件都如出一辙,不仅仅与道教或者儒家思想有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

由于之前几个朝代大兴佛教,加大了财政支出,国库空虚,而当遇到外来侵略者时,根据制度,僧尼又不能出兵打仗,平时还不用缴纳税负,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社会带来压力。

而且,出家人本当艰苦修行,有一部分人反而坐拥大量地产、财产,成为了大地主、富裕户,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再加上皇帝认为佛教是外来文化,与汉地土生土长的宗教存在冲突,综合很多原因,就采取了种种措施对佛教予以根除。

换句话说,就是佛教的兴衰是和社会经济的起落应该一致,任何时代的宗教发展都不能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民富国强了,佛教、各类宗教才能有一定发展。反之,佛教如果超越社会经济条件的许可无限制地发展,结果就会背道而驰走向衰落,甚至灭亡。


小小嬴政

大家以为是文化冲突,其实是利益冲突。

文化冲突有,但只是表面的,非主要矛盾。

一个朝代的根基,可粗分为:军、政、财。

佛教入中原后,影响比较大的是,其次是

宗教金融:长生库和质库

雪心曾看过一本有趣的书,是讲中国金融史的。

这本书提到,佛教传入中国时,带来一种金融手段,那就是放贷。

放贷具体起源于什么朝代,比较难确定,但成规模的放贷是佛教传入后形成的。

但,并不是所有寺庙都会放贷。

寺庙大致可以分这么几类:

  • 官方学术机构,比如白马寺
  • 皇家专用祭祀机构,比如太庙
  • 宗族专用祭祀,比如宗祠
  • 修行庙宇,通常在深山老林,鸟不拉屎的地方。
  • 香火俗庙,在城市或者人群聚居的地方建立寺庙。

那么三武灭佛灭得主要是哪一类寺庙呢?就是香火俗庙

这些香火俗庙因为地利因素,可以很方便地收拢钱财,这就是宗教金融

而佛教传入中国,有些是官方把控,比如鸠摩罗什,那是有名望的大师。

那还一些没有官方把控的,就很难说得清,到底是不是修行人了。

对于民间修庙,一直是管得很严格的,直到明朝中晚期前,祠堂也不是随便可以修的。

但佛教传入后,作为一个外来教派,这一限制,自东汉末年起,开始逐步放松。

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香火俗庙,在有钱后,就开始放贷,这便是长生库和质库,长生库是放贷,质库是抵押。

古代老百姓还有啥好抵押的?

无非是田产。

所以,问题就来了……,土地兼并。

再加上,因为信仰,自己主动捐献的……

时间长了,大半个县的土地都是庙产,甚至帝都里,王公们一人一个小金库,你说皇帝能不上火?

财富大量聚集在寺庙

这些香火俗庙,除了土地兼并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聚集了大量的金、银、铜。

虽然汉朝以后渐渐使用铁器,但弄不到铁,铜也可以造武器。

再加上庙产土地越来越多,或者恰逢乱世,寺庙当然……要武装……

所以,问题大发了。

还有,你们看历史记载,老看到有人捐房子出来做寺庙。

请问这房子是不是在城市?是不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你要是把犄角旮旯的房子捐出来,估计喊破喉咙都没人理你。

再来,房子虽然捐出来做寺庙了,香火庙里的金、银、铜真的会用来普渡众生?

如果你认为会,只能说,少年……你还太年轻……

当然,古代基于儒家思想,重农轻商,为经济问题吵架,是上不了台面的事……

要说抄一个贪官家,百姓给你鼓掌,要说抄一个寺庙(贪官搞的)……

所以,要不要搞这些香火俗庙,往往只能在文化层面动嘴皮子。

而古代的通货膨胀,尤其打仗时,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些香火俗庙搞出来的。

在佛教进来前,中国只有零散的巫教,都不成气候,为了抑制这些难以管控的香火俗庙,所以,道教虽起源于造反,但历代朝廷还是扶持了道教。


姞雪心

在南北朝和唐朝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三次皇帝与寺庙和尚争权夺利爆发的激烈冲突,这三次冲突最终都以皇帝获得胜利告终,在三位谥号都有“武”字的皇帝手段下,当时天下的佛门都惨遭了灭顶之祸,无数的僧侣、寺庙被连根拔起,他们为他们的骄狂付出了代价。

这三位皇帝之所以铲除佛门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无外乎是利益的问题。

古代皇帝能灭佛的原因

因为当时天下佛风尚行,所以很多人就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来到寺庙中当起了和尚。

这个举动平白间浪费了许多青壮人口,大量的青壮人口丢失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寺庙在和皇帝争人的过程,他们也夺走了皇帝最重要的利。
当时的和尚们是有着一定的特权,那就是他们不用与寻常老百姓们一样交税,因此他们就抓住了朝廷的漏洞,开始大加侵夺起百姓们的良田。



其中,他们有诱导性的从百姓们中骗土地,有用信徒们捐的钱从百姓们手中买土地,最恶劣的是一些有着武装的寺庙会凭借着武力从百姓们手中抢夺土地。

这种种的举动以及他们对财富土地的极度渴望,最终使得当时但凡兴盛一点的寺庙,都拥有了良田万倾以及数之不清的财富。

因为佛门和尚强占着许多土地不交税的原因,最终彻底得罪了那个年代的皇帝们,于是惨遭了灭顶之灾。

乱世之中损害皇权利益的和尚们

三武灭佛出现的时期分别是南北朝的北魏、北周以及唐朝的晚年,从实际上来说,这三个年代都是真正的乱世、都是局势非常混乱的年代。

北魏北周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单单说唐武宗灭佛时期的晚唐吧,唐朝的名声曾经响彻大半个世界,但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走向了衰落,以往一个个很听话的节度使们,都开始对唐朝的皇帝露出了獠牙。




这种情况无论是对皇帝还是百姓们来说,都算是真正的乱世,正所谓乱世必用重典。

在盛世年代年代皇帝们还可以不在乎这些细节,但在乱世,这些和尚寺庙们就成为了很严重的膏肓之蛆。

平常皇帝们极力寻思招兵买马、准备粮草的问题了,为此愁尽了脑袋,这个时候碰到这么一个跟自己抢了兵源、占了这么多土地又不交税的主,又怎么可能不生气?所以在一些大臣们在劝说下,三武灭佛就开始发生了。

心中有佛便是佛,无需金钱铸金佛

其实无论哪个年代都一样,在佛门兴盛之后,都必然会出现一大帮职业的、为利益而生的佛商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都是很普遍的事情,他们这些人虽然口中信奉着佛的名义,但做的却是无本的买卖,做的却是生意人的手段,有时候他们的吃相太难看了,所以就必定招致了人烦。

对于这些流于面具之下的蛆虫们,我觉得当时的皇帝们的做法是没错的。

我觉得佛可以作为一种信仰存在,但却并不能成为某些人赖以赚钱牟利的手段,当涉及到金钱利益问题时,这些人实际上就已经和佛学的初衷走向了对立面。

个人看法

我本人是不反对佛学的,因为佛学抛除很多表面的玄幻色彩之外,实际上是有着一些哲学意义的,对于一些追求心态平和的人,有着很不寻常的意义,是某些人寻找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

在释迦摩尼创造佛学的最开始,其实它是作为一种思想出现的,他宣扬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就如同老子在创造道学的时候,实际上都只是纯粹的思想,并不沾染丝毫的世俗利益,并没有各种各样的牛鬼蛇神。



我们所知的所谓牛鬼蛇神,实际上都是后来人们因为利益杜撰出来的。

其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佛是根本不需要信徒们金钱的,他离世前要的只是世人的认可,这些钱最后都会流入佛的口袋中吗?

不,最终这些钱都会流入一些戴着佛面具的人口袋中,前段时间,关于少林寺住持的新闻想必大家都有所听闻,其实这只是表露出来的冰山一角而已,不过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所以说像他们这个群体,实际上做的事情和商人差不多的,他们逐利而生,心中根本没有佛,对于这样的人,其实是没有理由再供奉着的,因此,他们在古代惨遭了灭顶之灾,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正所谓物极必反,当他们的贪婪达到极致的时候,最终所能毁灭的,只能是他们自己。


孤客生

三武灭佛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时期对佛教采取的大规模扼杀和打压行动。

佛教乃外来宗教,汉明帝刘庄在位期间(约在公元67年左右)传入中国。佛教的发展,为寺庙和僧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根据当时律法规定:佛教中人不仅享有免税、免征兵役等特权,还包括田地、女婢和奴隶等私人财产。

财富的严重不平均,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武宗灭佛时曾经说道:天下十分财,而佛有七八。

再加上僧侣不守戒律,强行霸占田地和婢女,产生了很多的社会矛盾,不得不需要统治阶级的插手。

如此一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就自然被打压甚至是灭杀了。

下面由笔者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三武灭佛。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了统一北方,鼓励全民皆兵。而当时的僧人,是可以不用服兵役的。

于是太武帝下令: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时任宰相的崔浩抓住机会劝谏太武帝摒弃佛教,改信道教。

道教的兴起,自然造成了佛教的渐次衰弱。此时的太武帝,对佛教还并无恶意,只是单纯的不喜欢罢了。

慢慢的,部分佛教僧侣不守清规,尽干些伤风败俗的事情,逐渐引起了太武帝的厌恶。

再到后来,佛教僧人被传和当时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暗中勾结,这彻底的激怒了太武帝,于是下令把全寺的僧众全部杀害。

宰相崔浩进一步劝太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灭佛行动。一时之间,长安城大小经像被焚毁,佛教僧侣被全部诛戮,全国上下,一片动乱。


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武帝掌权之前,宇文护掌管宫中大权。宇文护是佛道的主要倡导者,为迎合宇文护的心意,大力发展佛道。

公元572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大权在握。

不久又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这一次,佛教被列为三教之末,灭佛之兆初露端倪。

公元574年,国家急需扩充军力和兵源,而佛教再次成为刀下之羊。

周武帝对外宣布:

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自此之后,北周境内

“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公元577年,周武帝继续推行灭佛政策。这次做的更彻底,直接后果便是摧毁寺庙4万座,强迫300万僧、尼还俗。

北周武帝较为成功的灭佛政策,对于国家来说是莫大的好事,负担减轻了,社会矛盾减少了,兵力增多了(僧侣还俗入伍),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武宗

佛教在唐朝时期,发展一度达到巅峰。到了中唐以后,由于道教的兴起,佛道之争渐渐剑拔弩张。终于在唐武宗时期,佛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唐武宗年号会昌,这次灭佛又被称为会昌法难。

从国家角度来说,唐武宗灭佛主要是因为当时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从个人原因出发,唐武宗本人是信奉道教的,自然对佛教没什么好感。

灭佛后的僧侣还俗,扩充了国家兵力。寺庙拆毁以后,国家负担明显减轻。很多的佛像和法器被铸成铜钱,充实了国库。

总结来说,三武灭佛之所以会发生,离不开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但归根结底的说,一方面在于佛教的日益发展,侵犯了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统治者信奉道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佛教被打压的一个原因。


奇点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位皇帝曾经发动过灭佛事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四位: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前三位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所以他们发起的灭佛事件史上合称为“三武灭佛”;若加上后周世宗,则统称为为“三武一宗之厄”。这几位皇帝发动的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灭佛的原因,各个时代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有的时代特点。概括的说,灭佛主要有以下若干原因:

1、佛教是外来宗教,在历史演进中一直与本土的儒教、道教产生冲突,争夺生存空间。如北魏太武帝就是受到大臣崔浩、寇谦之等人游说,信奉道教后下决心剿灭当时日益兴盛的佛教。

2、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往往享有免税,田地,女婢,奴隶等特权,这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的极大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稳固。

唐朝会昌灭佛时就说“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唐武宗在灭佛诏书里说:“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实际上揭示了当时整个寄生的僧侣阶层对国家的负担之重。

3、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还拥有大量仆役,女婢。在人力资源匮乏的古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他们不但不利于农耕社会的发展,甚至大量青壮年成为僧侣让国家的兵源都捉襟见肘;

4、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终于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而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

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佛教自从东汉时代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主流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三教融合的趋势。儒家、道家从佛教中吸取思想,而佛教由于是外来户,也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了儒道文化,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情况。

我们先来说说佛教的价值观。佛教是一种出世型的哲学思想,认为一切皆空,都是幻象,否定现实世界,否定人生的价值。佛是觉悟者,是经过修行,达到“觉行圆满”的大彻大悟者。这种境界叫“涅槃”。所以,佛教的理想人格是涅槃。佛教认为人生皆苦。人生有八种必须承受的苦难。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而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太多了。因此,消除人生苦恼的途径是消除人的欲望。“见美女时当虎狼看,见黄金时作粪土看”。既然四大皆空一切皆是虚幻,那么就要无争,就要忍辱负重。黄庭坚说,“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只有能够熄灭一切情欲和苦恼,才能超凡入圣,达到涅槃的境界。

这些价值观看起来相当美好,但问题是,在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上,佛教和儒家道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历史上出现三次或者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看起来是偶然,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因为当在某一个时期,佛教的极度兴盛时候,影响了冲击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政治的稳定的时候,必然会引发灭佛运动。

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称为三武一宗。

1.北魏太武帝灭佛。自太平真君五年始,至其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我们可以看到太平真君的这个年号,很显然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道教。而历史上有关道教和佛教的争论甚至是谩骂,实在太多的例子了。道教认为老子化胡,是道家的创始人到西域去感化了西域的人,从而形成佛教。这个意思是说,老子才是佛教的创始人。而佛教显然不同意,就说老子是释迦摩尼的弟子,反正大家都说自己的始祖比对方的始祖高一个辈分,甚至连儒家也躺枪,佛教说孔子、颜回等人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这其实就埋下了灭佛的种子。

2.北周武帝灭佛,自建德三年(574年)始,至其驾崩(578年),灭佛时间共五年。你看这个年号,建德,很显然儒家是主流意识形态。

3.唐武宗灭佛,自会昌二年,灭佛时间共六年。史称“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虚弱,需要大量的财富和人力资源,而当时财富和人力资源都高度集中在佛教的手里,你说他不灭佛教去灭谁?

4.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表层原因是后周世宗柴荣生性不喜佛教。实际上却是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交织的结果。

下面,好玩的国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终极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俗话说,爱情是看五官,分手是看三观。三观不合,必定打得头破血流。唐代大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是反对佛教的斗士,他说,佛教来自于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反对儒家,不知孝敬,不服君主,这个就是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冲突。

2.佛教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几乎能够掏空整个国家。大量的农民甚至高级人才都去信佛,而佛教占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不要纳税,国家的经济命脉收到严重威胁。

3.佛教要禁欲,要抛家弃子,还不可以生育,长远下去这就是威胁到国家生存的根本——人口!

4.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儒家和道家,而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家一般在政府中都是担任要职,有大把的机会对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产生影响。佛教非要说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这样叔可忍婶不可忍,产生灭佛运动,也就好理解了!


好玩的国学

中国历史上其实有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当时的皇帝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被称为“三武一宗”。

三武一宗灭佛,主要有三个原因,根本原因是佛教与封建统治发生冲突矛盾,间接原因则是道教和儒家的抵制。


第一,当时佛教急剧发展,甚至过滥、失控,僧尼数量玉石俱增,寺院经济膨胀,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兵源、役源和财源,一些君主因此忍无可忍,对佛教采取措施。

原始佛教本是不聚财物,乞食为生。但是在发展中佛教却变成了一个十分富有的宗教,佛教寺院大理积聚财富,占有土地,穷极奢华。南北朝时期有一本著作叫《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北魏时期洛阳各寺院的奢靡华丽,古人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不读《伽蓝记》,不知佛浪费。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并不纳税,大大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佛教僧侣不用服徭役,因此很多青壮年为避徭役,出家为僧为尼,这也在危害着政权的统治基础。

中国有句古话叫“饱暖思淫欲”,当时的僧侣们在占有大量财富的情况下,自然会做很多违反佛教戒律与法律的事情。比如北魏太武帝在平内乱时,发现长安一些寺院藏有武器、酿酒器具,甚至私匿妇女,怀疑他们与内乱有关,于是下诏禁止佛教。


第二,佛教在中国发展壮大,必然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产生竞争。所谓同行间的仇恨是赤裸裸的,几次灭佛运动背后都有道教的身影。

佛教和道教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相互影响,又相互攻击。道教说,我们的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天竺,教化佛陀,才有了佛教,所以佛教是道教的徒弟。佛教说,释迦牟尼的弟子摩诃迦叶来到东土,投生为老子,所以道教得管佛教叫师父。

佛教和道教明争暗斗不断,三武全都信道。比如太武帝以嵩山道士寇谦之为国师,唐武宗崇信道士赵归贞、刘玄静等。三武灭佛,背后都有道教的支持。


第三,佛教的教义与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发生激烈冲突与对立,儒家一向有排佛的立场,很多有识之士强烈地反对佛教。

佛教僧侣要剃发。儒家一向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伤。在当时,只有蛮夷才剃发。比如先秦时代说吴越人“断发文身”,认为他们是蛮夷,而非华夏。

僧侣出家后不侍奉父母,不能结婚生子。儒家认为,侍奉父母,是每个人的义务。不侍奉父母,就是不孝,这是儒家无法容忍的。儒家还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不结婚生子,会导致祖先无人祭祀,无法享受香火,儒家认为这是最不孝的行为了。

僧侣不礼敬皇帝。佛教认为,僧侣是化外之人,不受皇帝管辖,只应该礼拜佛祖,不应该礼拜人间的皇帝。比如名僧慧远曾经写了一篇《沙门不敬王者论》,阐述僧人不应该礼敬皇帝的道理。而儒家讲究君臣之道,显然无法容忍佛教的这种行为。

因此,很多儒家人士都反对佛教,最有名的是韩愈,他主张要让僧尼全部还俗。因此三武一宗灭佛,能够在儒家学说中找到依据。



梦露居士

三武中真正称得上灭佛的,只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其他二位,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都是以勒令僧尼还俗为主要操作手段,并未像拓跋焘一样杀僧尼、烧佛寺整得很血腥,政策相对温和,说禁佛或控佛更恰当一些。

太武帝拓跋焘原本尚佛,即位之初还常与高僧阔论,只是后来信仰发生变化,转而热衷于道教——这从其年号改为“太平真君”就能看出,主观上对敬“胡神”的外传佛教没了好感。拓跋焘最初的举措,也是通过限制僧尼人数来抑制佛教发展,“诏罢年五十已下者”,寺院只留一些老僧老尼,年轻的全部还俗。当然,这里面也有释放劳动力的经济探索,和拓展兵源的军事考量,但思想原因所占权重更多。

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禁佛或控佛,则是经济原因多过思想和政治原因。佛教传承经过岁月洗礼,僧尼的观念和寺院的发展理念都产生了变化。源源不断的香火让贫僧变得富有,让僻静的寺院日趋繁华。有了钱做什么呢?这个答案几乎千年不变:买房子置地娶媳妇。于是寺院规模不断扩大,寺院田产也不断增加,媳妇不能娶但不等于没有,许多恶僧便欺骗掳掠良家信女供其淫乐——古代好多话本小说中都有淫僧、恶僧的形象出现,想来不是没缘由的。

僧尼成了不纳税的地主,大量田地雇人耕种,寺院卫生也有奴婢洒扫。这小日子就美了,不愁吃喝还不怎么干活,好多人趋之若鹜,把出家当成了职业。这些以逃避劳役和税收为目的的懒闲之人并非真心向佛,他们具备俗人的一切欲望,甚至过之而无不及,但我佛慈悲,照单全收。这就让僧人整体素质下滑,佛教的形象受挫。同时大量青壮年转入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劳动力、兵源和税收的不足。大量金铜被制成佛像和法器,致使货币供应短缺。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才下决心对经济封闭运行、不受国家管控的佛教说不。

北魏太武帝之后佛教再兴,僧尼和寺庙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历经北魏、西魏,到北周时达到阈值。北周武帝强制僧尼还俗,人数竟然达到了惊人的300万,超过当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唐武宗禁佛,拆寺庙(包括民间私建)44600座,收良田数十万顷,僧尼还俗26万多,15万奴婢重新成为纳税人,此外还有10万靠寺庙发财的游闲之徒被遣回原籍。

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禁佛或控佛,也有思想和政治上的因素,他们和北魏太武帝一样,最初也是佛教信徒——唐武宗热情稍差但也不反感,后来都倾心道教,再看佛教就不顺眼了(北周武帝最后是佛道皆废)。加之民众狂热,迷信猖獗,弱化了政府的政治执行力。但这些与经济所带来的压力相比并不十分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