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官衔相当于现代的什么职位,真能对包拯拦轿喊冤吗?

用户5361646156


包拯担任的重要官职有权知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而龙图阁直学士,并没有实权,仅仅是一种荣誉象征。其中最重要的职位是枢密副使,这个职位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只有立下盖世大功或者名望特别高的人可以担任,已经相当于副宰相这个级别,属于大宋的最高决策层面。不过,包拯是晚年最后时期才担任这个显赫的职位,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就去世了。

包拯还担任权知开封府尹,这是包拯最出名的职位,相当于代理开封市市长。开封府尹必须亲王才能担任,属于二品,权知开封府尹是三品。现在开封府有一块石碑,碑上面镌刻了历任开封府尹和权知开封府尹的所有名单,但是就是唯独找不到包拯的名字。就是因为大家都缅怀这个清官,每次来都忍不住摩挲一下他的名字,天长日久就把石碑上这块摩掉了。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尹时间不长(1年多),其任内判案记录,史书上仅仅有一件。不过,想必包拯一定做了很多为民申冤的好事情,民间故事未必全是虚构。

包拯还做过三司使。三司使相当于大宋的财政部长官,一听就是肥的流油。包拯对三司使弹劾过三次,每次都可以把三司使弹劾下台,这是包拯最大的功绩。

包拯弹劾三司使的时候,当时他担任的是御史中丞,是言官的首领。连续三个三司使有问题被包拯弹劾掉了,皇帝就问包拯,你认为谁做比较好?包拯推荐了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最后,皇帝说,还是你做吧。包拯考量再三,接受了任命做了三司使。

注意,这就是包拯坦荡的地方。很多朋友劝他,说你连续弹劾三司使,让他们丢了官,如果你现在做这个三司使,就会惹来闲言碎语,以为你是为了私利才弹劾,必然有损你的名誉。包拯不惧自己的名誉受损,一切以国家为重,慨然担当,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骨。

至于拦轿喊冤,并无史书记录包拯遇见过。也没有必要。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尹的时候,改革了弊端,规定平民也可以直接向他申诉,用不着拦轿。


怀疑探索者


包拯做的不是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事,开封府尹一般都是太子做的,官至从三品。包拯虽然没有做府尹,但是相当于一个代理,全权处理各种事务,所以权利上几乎差不多。虽然只是一个从三品,但是实权直逼一品。开封作为宋朝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所以单论官职包拯就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长。


再看包拯的仕途生涯,最开始时,相当于一个人大代表,通过努力,一直到了开封府,相当于代理北京市长,兼市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兼检察院长,兼政法委书记,兼社科院院士,兼法官,另外,还是龙图阁学士,相当于皇室顾问。



京城的地方最高领导人,一般都是国家二把手级别的,包拯最高做过枢秘副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所以,包拯的官职很大,他的权利和各种名号以及能力,是同级别的同僚们不能相提并论的。

平民百姓对包拯拦路喊冤,重点是突出其嫉恶如仇,断案如神的人物特点和能力,并非体现其官职大小。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断案专家,包拯可审人间也可管地狱,可谓名副其实。


历史密探


问:包拯的官衔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真能对包拯拦轿喊冤吗?

包拯(999一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进士。

包拯从天长知县做起,后任监察御史,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曾七次弹劾贪官王逵。

知谏院三司副使期间,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触犯仁宗,被调离京去任河北督转运使,挂龙图阁学士虚衔,因此后人称为"包龙图"。

后来又回京任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为表示对皇帝面南而坐的尊重,包拯升堂时就向北而坐,所以后来就有"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的戏文。

包拯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物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

包拯第一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第二坚决抑制官吏们的骄横之势,第三能够及时地惩办无赖刁民。

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权贵官吏们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因此才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话,来比喻包拯和阎罗一样铁面无私。

后世人称包青天。

向包拯拦轿喊冤可能就是传说,但宋朝有登闻鼓制度,向百姓开放,平民百姓在衙门口外是可以击鼓鸣冤的。铡美案里的秦香莲不就是唱"击堂鼓"吗?






金苹果老楊


这种问题不负责任,要知道当年包拯当了多少官职?为官26年,升官次数27次,只有一次被贬职,妥妥的励志人物,据我了解包拯任职过得官职至少有七八种,这里做的最大的官就是枢密副使(正二品),相当于当时的宰相级别,虽然包拯只是负责管理军政,但是待遇及俸禄都是和宰相一样的,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如果大家对宋朝的官职稍微了解下的都知道,宋朝的官员能坐上二品就已经算是封顶了,因为一品都是追封的,包拯后来就被追封为一品礼部尚书。

一:这里我就挑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官职来说。

权知开封府事:看电视剧或者评书,我们经常听到包拯是开封府尹,其实不是这样的,开封府尹一般都是要继承皇位的人才可以做的,赵光义就做过这个职位,而包拯做的是权知开封府事,这个“权”大家可以理解成“代理”的意思,也就是说包拯只是代理开封府的一切工作,虽然是代理,但的的确确是大官。说他具体做哪些事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相当于北京的市委书记兼市长、政法委书记、军区司令等,反正这些事情他都可以管。

龙图阁直学士: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包龙图,不过这个官职算不上高,但是比较清贵,应该相当于现如今的国务院副秘书长。

权御史中丞:主要就是负责监察官员的职责,监察财政情况以及纪委等,相当于现在中央监察部代理部长

二:包拯真的遇到过拦轿喊冤吗?

答案自然是不可能的,我们看到的都是影视剧或者武侠小说里的情节,真正的历史上没有人敢拦轿喊冤。古代本来就设置了“击鼓鸣冤”,也就是“登闻鼓”,拦轿喊冤属于越级告状,都是有惩罚的,我们看看拦轿喊冤的代价。

隋唐规定越级告状者必须先杖打四十、明朝要杖打八十,如果告状的人不属实还得杖打一百,到了清朝就形同虚设了,很多人都通过自残的方式告状,击鼓鸣冤,依然得不到受理的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拯是不可能遇到拦轿喊冤的,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如果杖打四十也是很严重的,年纪大一点的都有生命危险。


羽评郡主


包拯,在民间流传中,堪称是正义的化身,不仅断案如神,而且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不畏强权,其铡刀之下既有自己的亲侄子,也有当朝的驸马。

百姓心目中的包拯,一个“法”字大于天,有冤必伸,是真正的青天大老爷。电视剧中有人为了陈述冤情,甚至当街拦下了包拯的轿子!

然而,抛开民间小说和电视剧不说,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但并非是一个断案入神之人,类似于电视剧中当街拦住包拯陈述冤情的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在文学作品中,包拯是以开封府尹的身份出现的!

但实际上,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开封府尹,因为包拯不够资格。

北宋年间,都城就在开封,因此开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就是开封府尹,就类似于现在北京市长兼市委书记。

然而,在北宋时期,开封府尹不是什么人都能担任的,一般情况下只有亲王才有资格担任,比如说赵光义还是晋王时就担任过开封府尹。


开封府尹不常设,北宋年间前后也就四个亲王担任过开封府尹。而平常的话,开封府的长官一般是皇太子兼任,叫做判开封府事。(判也就是高职低用)

如果亲王和皇太子也没有兼任开封府长官的话,那就只能有其他人来担任,叫做权知开封府事,包拯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权就是低职高用


也就是说,权知开封府事,属于代理性质的,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代理市长兼代理市委书记。

权知开封府事虽说是代理性质的,但实际上就是就是开封府的一把手,属于正三品,已经相当于现在正部级官员。

以包拯权知开封府事的身份,一般情况下普通百姓见都难见到,更不用说拦路喊冤了!

而且,包拯在权知开封府事这个职位上也只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陆续升迁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其中枢密副使位高权重,相当于现在军委副主席的级别


胡史乱翔


包公属于官二代,不过他在基层锻炼了好些年,当许多地方的县长、市长,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按现在的话讲,包拯他老爸做过工部下属相当于环保司的司长职务,包拯在晚年的时候做到外交部的副部长及总参部副部长等职务。

虽说包拯非常刚直、清廉,铁面无私、英明神武。最主要是敢于替老百姓申冤。但以包公的履历来讲,他为官清正廉明主要是指他不讲排场,亲民的工作作风。包括它的谦洁奉公,他对贪污腐败问题的深恶痛绝,不管苍蝇老虎一起打。

但现实中真正的包拯,因为他的职位为当地一把手,当然不会有很多的时间来处理冤、假、错案了。按他所担当的职务来说,也只有在刑部很短的时间里,他是在公安及检查机关工作。如果按正常来讲,以包拯所处的职位,更多的是发布方向性、指令性的政府工作指导意见,而不是亲自参与到细节的事务处理。当然普通小老百姓的冤情、案情,他会指令具体行政公务部门处理。

所以说很多的传奇故事类事情,应该是民间的小说、戏剧臆想的故事片断,当然也不可能发生拦轿喊冤,如果发生不仅会有安保人员拦阻,同样真的发生,也会影响当地主管官员仕途发展的,这样情况是很难发生的,呵呵呵呵。


历史黑白灰


  

  包拯一生当中担任职务很多,从县令、监察御史、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最后官做到三司使、枢密副使。

  在这些官职之中,最为有名的当然是权知开封府。所谓“权”就是代理,“知”就是管辖,也可以理解为担任。即开封府代理知府。在宋朝,开封又被成为汴京,乃是一国首都。因此,权知开封府就是代理首都市长。

  开封府知府是个从二品官。权知一般来说要低一级,三品左右。包拯除了差事之外,还有一个职衔很出名,即龙图阁大学士,故包拯也经常被人成为包龙图。其实,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龙图阁大学士,只有龙图阁直学士。

  在宋朝每个皇帝去世之后,都会设立一个阁,来存放这个皇帝生前的一些图书、诏令等等。最早的阁是天章阁,是存放宋太祖遗物的地方。其次便是龙图阁,是存放宋太宗遗物的地方。

  宋朝皇帝经常会册封某位大臣为某某阁直学士,这个直学士,就是在这个阁中上班,看书,写史。到后来也就成为一种荣誉职衔。

  一般来说,龙图阁直学士是正三品官员,与权知开封府品阶一致。

  在宋朝正三品已经是省部级高官,与明清不同。

  二品已经是宰相级别。像包拯一生担任的最高官职枢密副使,便是进入了宰执班子序列。在宋朝,文官魁首为丞相,俗称宰相。宰相之下有参知政事,俗称副相。武官魁首为枢密使,级别等同宰相,但班列要低一格。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副长官。

  文武两套班子合起来称为宰执大臣。

  因此,包拯一生最后进入了宋朝中枢机构,算是风光无限。不过,在民间小说中,经常说包公是包相爷,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只有出任正宰相,敕封“平章事”,或者带“同平章事”职衔,才能被称为宰相。

  在包拯活跃的宋仁宗时期,早期赫赫有名的宰相是吕夷简,后来是大词人晏殊,还有富弼、文彦博等。包拯是没有资格被称为相爷的。

至于在历史上能否出现小说、电视剧当中,向包拯拦轿喊冤这种情节,应该说,几乎不可能。

首先,包拯担任开封府知府的时间很短,也就一年多。在任期间史书只是一笔带过,其实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后来,包拯最为历史称道的,是出任御史中丞,连续弹劾了三任三司使,并且最终自己出任三司使。

也就是说,包拯负责的,并非帮助百姓审案,而是纠察官员风纪。

另外,在宋朝的各种告状制度很完善,各衙门各有所思。即便是百姓到开封府告状,基本上也不会见到包拯。就像如今,小民有冤,也几乎不会直接找北京市长告状。

像其他朋友提到的登闻鼓,也是宋朝的一个创举。有冤百姓可以击鼓鸣冤,相关司法官员自然会受理。总体来说,宋朝是一个法制建设颇为健全的封建王朝,在历朝来说,君民重法几乎无人可比。


叶之秋


说起清官,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北宋的“开封府包青天”。包拯虽然为官35年,但他在开封府只任职了一年左右,时间非常短暂。可是就在这开封府的短暂任期内,却流传下许多关于他断案如神、铁面无私的传奇故事。

那么包拯的官衔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呢?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包青天”的宦海生涯。

1027年,28岁的包拯中进士,担任了他的第一个官职——大理评事。这里的大理不是云南大理,而是中央机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评事是低级官员,主要职责是协助法官断案。包拯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

没过多久,包拯调任和州监税,但因父母抱病,就辞官回老家泸州了。1037年,处理好双亲丧事的包拯担任天长知县。1041年,升任瑞州知府(肇庆市市委书记、市长)。1043年再次入京为官,担任监察御史(八品官,相当于中纪委副科)。后出使辽国,又在各省担任转运使(权力和省长差不多)。

在地方摸爬滚打10多年后,包拯于1056年担任权知开封府(代理北京市委书记、市长)。按宋代制度,因为开封府是首都,所以其最高长官只能由太子或亲王担任,但只是虚职,而包拯担任的权知开封府是实职,官品正三品。

包拯任职开封府期间,老百姓拦轿子伸冤这种影视作品里常见的剧情是不存在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

旧制度,老百姓来开封府告状,必须先把诉状书交给“牌司”,牌司审议通过后,才能立案,进入诉讼程序。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包拯任职期间,废除了牌司这一道程序,老百姓可以直接把诉状书呈给包拯审阅,大大简化了立案流程。

而包拯为官时清廉公正、刚正不阿,所以才会有“包青天”的美誉。

在开封府任职一年多后,包拯先后升任权知御史中丞(代理中纪委书记)、三司使(财政部部长)、枢密副使(军委副主席)等职。1062年,包拯去世。


石头说历史


包拯做过的最高职位是枢密副使,中央决策机构的9个成员之一,按照宋史来看,枢密副使是从二品官。包拯史载最后的实授官职是三司使,枢密副使,前者接近现在的经济部长,后者差不多是军事系统的副长官(不过宋代控制军队极其严格,并没有多少实际调动部队的能力)。

包拯任知开封府的时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开封府尹前是江宁府尹(从三品)后于嘉佑二年升任开封府尹(正三品)。 开封是首都,所以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

死后追授礼部尚书,为银青光禄大夫,宋制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传、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碧瑶历史站


(这是历史书上的包拯像,脑门上是没有月牙的哟!)

首先说说包拯其人:

包拯生于999年,逝于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是北宋的一代名臣。

(台湾演员金超群扮演的包拯形象最深入人心,很多观众都比较认可)

历任官职: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中进士,开启了仕途生涯,先后做过监察御史(就是专门弹劾人,监督官员的),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授龙图阁直学士(相当于皇室顾问,是一种荣誉)、河北都转运使,后再入朝历任权知开封府(这个官职不是开封府尹,因为开封府尹一般都是太子做的,包拯相当于一个代理,全权处理事务,虽然是一个从三品,但是开封是宋朝的首都,所以包拯的官职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了,是个实权派的人物),后来担任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务,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了),因为他曾经担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世人都尊称他为“包待制”或者“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逝年64岁,在当时也算高寿了,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的人也称包拯为“包孝肃”,也称为“包青天”。

(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上铡皇亲国戚及皇室宗亲,下铡在朝高官)

世人传说可以随意拦住包拯的轿喊冤告状,是不是真的!

这个真不好说,如果按照真实的历史记载,在宋朝进行民事诉讼首先要击鼓鸣冤,然后将状子递给府衙大门口的牌司,由牌司呈送给长官,但是包拯上任后知道很多牌司吃拿卡要,为了方便百姓办事,他就直接撤了牌司,老百姓可以击鼓鸣冤后直接进入公堂,所以,包拯这种开放式的办公方式,就不需要老百姓费尽周折拦轿喊冤了。而实际上,包拯任职开封府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并没有办理多少大案,他的很多办案故事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并不是真人真事,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老百姓塑造这样一位包青天,其实是反映了当时的民情,人民需要这样的清官,但是,如果一个真正的像传说中的包拯那样的清官是活不长的,也不能可能做到如此高位。

包拯的事迹被很多影视剧改编过,下面就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包拯形象,你看看你最喜欢哪一个,哪个才是你心目中的包拯呢?


李嘉彬版包拯

邓超版包拯
万梓良版包拯
白志迪版包拯
金超群版包拯
周杰版包拯
陆毅版包拯
吕士刚版包拯
张彦春版包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