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爺墳冢現狀: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十三爺墳怡陵

說起這個胤祥,想必大家一點都不陌生,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聖祖康熙帝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在康熙帝九子奪嫡的血雨腥風中,胤祥就是站對隊的,他從小就跟胤禛關係很好,自然也是四爺黨的人。

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1723年,命總理戶部。自此即全力輔佐風根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1729年因準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1730年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上諡號為“”。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享有十三爺的墳冢現狀。十三爺墳已於2006年被評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十三爺墳怡陵

胤祥

在河北淶水,橫垣著規模僅次於泰陵的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正藍旗和碩怡親王胤祥的王陵。這裡叫云溪水峪,東營房村南側。名字很美,有溪有峪,三面環山一面是水,淶水從東面緩緩流過,廣闊的天際連綿著起伏的群山,堪輿家眼中的聖水寶地。石碑、牌坊、華表依次列開,守望著三百年的神道。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十三爺墳怡陵

十三爺墳現址

怡親王園寢坐西朝東,整個神道長三里,從東始沿神道依次建有碑亭、火焰牌樓、五孔石拱橋、四柱三門牌坊、平橋、華表二、佝僂橋、三孔橋、功德碑亭、神廚庫、井亭、宮門。院內有焚帛爐、享殿、最後是寶頂。

怡陵處於丘陵地帶,佔地300畝,站在陵區遠處的寶頂上看遠山近水皆入景,高天厚土如有神,風景極佳;當年怡陵全部建築物有30餘座皆紅牆綠瓦氣勢非凡,三里神道兩側遍植松柏,濤聲瑟瑟古木參天,寶頂與陵墓環以圍牆,牆外設園寢護衛軍,陵寢重地戒備森嚴,建陵後很長時間不許閒人進去,在祌路上豎走殺,橫走發配。“豎殺橫發配”或“橫走罰豎走殺”,成了村裡老人掛在嘴邊的專用歷史詞語,顯明以往皇家陵寢不可冒犯的威嚴。

十三爺墳建成後,從各地調來九十六戶護陵兵,村名“營房”兩字就蘊含了先人的身份標誌。緊挨十三爺墳,有兩個營房村。東營房村是領取國家皇糧的漢族護陵軍人構成,而西營房村則是管理陵寢的滿族人聚居,兩村相隔三里地,遙遙相望。

當地村民說:皇室來上墳,由西營房村出面接待,東營村接近不了。村民用一句話形容:西營房滿人是拿鑰匙的管事人。令外人好奇的是,兩個營房村竟沒有什麼來往。當地村民說說:“原來兩個村不友好,小孩放學路上碰到老打架,東營房村的女孩子不願嫁西營房村,西營房村有姑娘嫁來。現在沒事了,打破原來的規矩。兩個村的口音、人口、生活水平差不多。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十三爺墳怡陵

胤祥的陵寢是超越一般王爺規制,在清朝王爺墳佔地最大,規格最高。1935年盜墓時,當地老鄉見:第一道石門簾,是純漢白玉石;地宮的門框是風磨銅滲金的;當年大殿門窗四角的銅荷葉雕有二龍戲珠圖案,各扇大門門釘碩如盈拳,外銅內錫,門鎖尺餘,可見雍正對這位弟弟的偏愛。生性多疑,殘害多位手足的胤禛,也有他至情至善的一面。

沿三里神道前行,怡陵地表留存建築目前還有

神道碑

龍首龜趺,高5米,寬1.4米,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怡賢親王神道碑”15個大字,一邊是漢字,一邊是滿文。看鐵凝的《孕婦和牛》中這石碑還是躺在地上的,是文革時被推翻在地,這幾年有滿清後人(一說美藉華人)出資立起來。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十三爺墳怡陵

神道碑

火焰牌坊

三門四柱,漢白玉石制,每門的上額枋上正中有一個火焰寶珠,造形精美,氣勢雄偉。現保存完好。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十三爺墳怡陵

火焰牌坊

五孔石拱橋

長38米,寬7米。橋體保存基本完好,橋洞上方雕有飸餮圖案,橋身原有欄杆已被拆毀。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十三爺墳怡陵

三門四柱七樓漢白玉石牌坊

高10米,長25米,柱礎和坊梁有雕刻圖案,工藝精湛保存完好且建造得極其精美,可以算做石碑坊中的上上品。

平橋

平橋顧名思義就是建在平地上的橋,雖有橋的形狀,但卻不是建在河上,橋身平鋪,橋面石條有缺失,石欄已不存在。

漢白玉華表

分列神道兩旁高聳入雲。柱礎和柱體均呈八稜形,刻有大小騰龍48條,極為罕見,精美絕倫。兩華表柱上的“望天吼”曾被二次盜竊兩次追回。那一對望天吼也一直未安裝,華表的上面現在還是光禿禿的。 這些寶物過去都是臨近的石窩村製作的,純漢白玉一級料,現在已經絕跡。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十三爺墳怡陵

漢白玉華表

三孔橋

僂佝橋向西是三孔橋,現多已殘破。兩橋都為三孔。

僂佝橋向西是一片廢墟,空有寬闊的臺基殿址、碎磚琉璃瓦被厚厚的積雪履蓋,寶頂被公然盜掏的大坑赫然在目,王爺早已乘鶴西去,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十三爺墳怡陵

怡陵廢墟

然而,昔日金碧輝煌的十三爺墳,現如今已蕩然無存。先是在1925年,鎮威軍第一軍副軍長馬瑞雲強行砍伐了怡陵的松柏林,把伐得的木材運到各村強行拍賣,得來的銀洋足足裝了一大車,在運贓款到高碑店時,被當時另一支軍閥石友三的三十五帥大刀隊截獲;1931年神道碑亭被人拆毀;1935年地宮被盜,這一次是宋哲元任河北省長時淶水縣長王作舟派一個營的軍隊,押著80多個盜墓賊把墓挖開,將墓內珍物洗劫一空;抗日時有日寇曾有軍隊在怡陵與抗日軍隊發生激烈戰鬥,1944年八路軍為了打擊侵略者,將怡王陵拆除,磚瓦石片和木料用車拉走,至此怡陵地面建築全部被拆毀。“文革”中五孔橋的白玉欄杆消失,神路上四十斤重的青石板被拾走,生產隊曾組織人去挖十三爺及相近的幾個小王爺墳的牆磚,誰蓋房誰就可去買。現在村中不少人家的房簷、臺階、牆根都鑲有幾塊王爺墳的琉璃瓦、青石板、牆磚,一些文物販曾以七塊五的價錢上門收購。

如今的地宮原址恢復了農田的模樣,大坑裡的地宮入口處只是一簇草叢,周圍栽種好幾圈玉米。地宮的邊上孤獨地長著一棵小樹,在颯颯山風中無奈地搖晃著。站在這裡,想像十三爺的一世英名、威望,站在簡陋的大坑前無不覺得幾分失落和淒涼。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清朝最大的王爺陵寢——十三爺墳怡陵

胤祥謙恭謹慎終年辛勞,剛過不惑之年就重病在身,雍正撥出私房錢齋醮祈禱,要親自看望被再三懇辭,每過十天半月胤祥還抱病入官晉見,病勢加重後為了不讓四哥為他擔憂,搬到遠離京城的西山居住。1730年五月,胤祥病情惡化,竟未等雍正從圓明園趕來見上最後一面就匆匆離開人世;他“悲情難遏”,輟朝三日親臨祭奠,還決定素服一月,為這位最親密的手足致哀。並下旨不避聖諱,將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獎。

安葬之日雍正親往奠送,親筆為胤祥撰寫了多篇祭文、秣文、碑文等紀念性文章,情真意切洋洋幹餘言,對其為人稱讚備至;六月諡號賢,賜“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賢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