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的世子继任藩王,那其他的儿子们是怎么安排的?

SiegHeil


朱元璋建国以后,对异姓功臣疑忌心理很重,同时又吸取历史上女后、宦官乱政的教训,企图依靠他的儿孙来吏撑大明王朝的天下。洪武二年(1369年),他就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洪武十一年(1378年)以后,朱元璋陆续把他的儿子都封到全国重要的城市。封皇子二十三人为王,义封叔父、侄子十五人为王,共三十八王。诸王在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护卫士少者三千,多至一万九千人,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下拜。

明代制度,凡皇子都封为亲王,有明一代,共封亲王六十二人。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世代承袭,诸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承袭,诸子封镇国公。其下依次还有辅国公、奉同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封号,都按长子承袭,次子以下低一等分封的办法沿续下去。凡皇族出生,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一生的生活到死后的丧葬全由朝廷负担。他们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依赖朝廷的禄饷过活。洪武九年定诸王年俸: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纶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千斤,马料草月支五十匹。以下按比例递减。

但因皇族人口增加太快,朝廷财政负担不了,洪武二十八年改定亲王年俸为万石。尽管如此,明开国一百多年后,皇族人口已达五万多人,嘉靖二十九年增至近十万人。





历史有妖气


据史料记载,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宗室人口只有58人,而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宗室人口增加到了127。明朝嘉靖年间1529年,宗室人口已经多达8203人。过了24年后,1553年的宗室人口有17661人。万历年间1595年,宗室人口有57000多人。估计到明朝末年的时候,宗室大概繁衍有20万人。明朝有那么多的藩王,而藩王下面又有那么多的子子孙孙,世子之外,其他藩王儿子又该如何安排呢?

明朝把爵位分为:亲王,郡王,振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这八个级别属于皇室宗亲。

亲王嫡长子十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王世子,亲王的其他儿子年满十岁就被封为郡王冠服二品。

郡王的嫡长子为郡王世子,郡王的其他儿子就被封为镇国将军。比如说晋王府的庆成郡王朱济炫,他共生育100多个儿子,那么他的这些100多个儿子就都被全部封为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的嫡长子世袭为镇国将军,其他儿子就被封为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的嫡长子世袭为辅国将军,其他儿子就被封为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的嫡长子世袭为奉国将军,其他儿子就被封为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的嫡长子世袭为镇国中尉,其他儿子就被封为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的嫡长子世袭为辅国中尉,其他儿子就被封为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的嫡长子世袭为辅国中尉,其他子孙也为奉国中尉。

每年支禄米的数额:亲王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头,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

(明朝时期1两银子可以买2石的大米,1石的大米大约94.4公斤,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377.6斤。)明末20多万的宗室,生的子女越多,收到的赏赐就越多,人口呈几何级不断膨胀,国家财政不胜负担。巨额的岁禄支出就达到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老百姓交的税收有限,但是藩王的繁衍生育是无限制的,这也是导致明朝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求关注点赞。喜欢文史趣闻的可以关注我,多多交流。


文轩春秋


正常情况下,按照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的顺序依次袭爵,具体的规定是:

亲王嫡长子封世子,嫡长孙封世孙,袭爵,其余诸子分郡王;

郡王嫡长子封世子,嫡长孙封长孙,袭爵,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诸子封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诸子封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诸子封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诸子封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诸子封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诸子仍为奉国中尉。

另外,还有一类人,即庶人,所谓宗室庶人是指因为犯罪被削除爵位的人。

以蕲春的荆王来论。荆宪王朱瞻堈二子,

嫡长子袭爵,次子朱祁鑑为都昌王,都昌王系第一代的郡王;荆靖王朱祁镐三子,嫡长子袭爵,嫡次子为都梁王,庶三子为樊山王,都梁、樊山系第二代郡王;朱见潚袭爵,但不久因罪而废,爵位由都梁王嫡长子承袭;荆和王朱祐橺三子,嫡长子袭爵,庶二子为富顺王、庶三子为永新王,富顺、永新为第四代郡王;荆端王朱厚烇一子二孙,一庶子封永定王,系第五代郡王,长孙为永定王嫡长子,袭爵,次孙为永定王嫡次子,封德安王,系第六代郡王;荆恭王朱翊钜(永定王嫡子,荆端王仅一子,以孙袭爵)三子,嫡长子因罪为庶人,嫡次子袭爵,无子,爵位由嫡三子承袭;其后的爵位因为适逢明末,难以考证。

上述说明,其一,明代的藩王继承其实不按照辈分来的,更多依靠父亲的地位,如果父亲成了亲王,那么就可以袭爵成亲王或者为郡王。如都梁王嫡长子朱祐橺袭荆王爵以后,其弟均为郡王,并未加封为郡王,仍为镇国将军,即以都梁王世系来论,而朱祐橺之子除袭爵为,次子、三子都封为郡王,也就是说侄子的爵位比亲叔叔高(正常情况侄子和叔叔的爵位是相同的)

其二,郡王以上爵位,如果遇到非正常情况,如犯罪或者无嗣,那么爵位一般会转到另外的人身上,或是儿子辈或是弟弟。如荆和王朱祐橺因伯父犯罪而袭爵,荆敬王朱常𣵧无子,以其弟朱常泴袭爵。

其三,奉国将军以下还有可能晋封。如都梁王第三子朱祐枥为镇国将军,次子朱厚(火+间)为辅国将军,孙朱载𡊻本为奉国将军,但后来又封为镇国将军。


楚邾


明朝一向有被宗室吃穷之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朱元璋对宗室子弟的优厚和之后明朝历任皇帝对此祖制的坚持。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之一,再加上元末天灾人祸,当他建立明朝之时,他的兄弟姐妹已经全部离世,只留下一个侄子朱文正和一个外甥李文忠,所以明朝初年宗室人员就只有朱元璋自己的儿子外加朱文正,人少的一双手都能数过来。

宗室人少让朱元璋忽略了滥封可能对国家财政造成的影响,再加上猜忌功臣,他也打算分封诸子,外可以抵御外敌,内可以拱卫皇室,即“以藩屏帝室”防止外戚、权臣掌权,让天下真正成为朱家的天下。

随着儿子们的相继长大,朱元璋陆续对儿子们进行分封,并追封自己的兄弟。

对于分封制,朱元璋也知其危害,所以做了严加防范,他特制了《天潢玉牒》,凡有皇室子弟出生,就要记录在册,封赏赐爵乃至皇位传承排序,都是按照玉牒来。此外朱元璋还编写了《永鉴录》和《御制纪非录》,两本书中记录了历代藩王的作恶教训,发给各地藩王学习,告诫他们要忠心为国,免倒覆辙。

同时各地藩王虽然待遇优厚,但规矩也多,平时穿衣服不注意,盖房子盖出格,出门仪式招摇点,都很可能给扣上“违制”的帽子,按谋反来处理。

但朱元璋的藩王设定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藩王手里有兵,尤其是镇守边疆的九大塞王,手中更是与外地久战的精锐,而且朱元璋规定如果中央有奸臣弄权,藩王有权起兵巩卫皇室,清除奸臣。这也是必然,毕竟他分封藩王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外敌、清除内忧。

这个弱点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朱棣夺权后,照样展开了削藩,并取得成功,从此,藩王们没了政治前途,但经济上却不发愁,因为朱棣没削这部分。

按朱元璋的规定,明朝的分封除世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是代代递减的,但跟其他朝代不同的是,递减有一个底线,只要不犯事,再低也不会低到平民。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考二百余年之间,宗姓实繁,贤愚杂出。今据所纪载,自太祖时追封祔庙十五王以及列朝所封者,著于篇。而郡王以下有行义事实可采者,世系亦得附见焉。”——《明史.列传第四.诸王》

随着宗室的繁衍,到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宗室已经破万,这些寄生虫的俸禄已经成为财政的负担,嘉靖帝虽然是藩王出身,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他采纳了御史林润的奏折,制定了严格的《宗藩条例》,对宗室进行限制。

《宗藩条例》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严格限制藩王们的妻妾人数,娶老婆都要礼部审核。这样一来,藩王的子嗣也就少了。二是对藩王的开支进行财政核算,削减大笔无用开支。

但这种方法只能短期解决问题,藩王工资是降了,数量增速也放缓了,但也只是放缓,随着时间流逝,宗室人口仍在增长,国家财政负担依然在加重,到明末,已经积重难返。


平沙趣说历史


明代是施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包括皇帝在内,每一级爵位皆有嫡长子继承(若无嫡子,则有庶长子继承),其他诸子一律降爵一级。

除了皇帝外,明代宗室爵位分为八个等级,分别是: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

上述爵位中,最大的就是亲王。明代亲王又称“藩王”,正式封号为“某国国王”,皆以古国名称呼。比如,秦王、周王、燕王、齐王、辽王、韩王等等。

(朱棣在篡位之前,爵位就是燕王)

根据《皇明祖训》的规定:“亲王冠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俟成年,建府就藩,世居京外。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因此按照明代制度,皇帝的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其他诸子皆封亲王。而亲王的嫡长子则被立为“王世子”,袭亲王爵,其他诸子降为郡王。

郡王和亲王都是王爵,亲王称号都是国名,而郡王则是用郡县来命名的,比如,长沙王、济南王、太原王等等。但与亲王不同的是,郡王除了分封给亲王之子以外,功臣也可以获封郡王爵位。比如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在其死后就被追封为“中山王”。不过异姓王的爵位只是赐予个人,不能继承,相当于一个荣誉称号。

在理论上“亲王”是不可以授于异姓功臣的。但到了明末天下大乱之时,皇帝为了笼络人心,也封了许多将领为亲王,比如明末抗清名将李定国就被封为晋王。而郑成功也被封为“潮王”,只是由于郑成功坚辞不受,所以才该封为延平郡王。

言归正传,除亲王和郡王以外,剩下的宗室爵位都叫“将军”。

郡王嫡长子被称之为“郡王长子”,袭郡王爵,其他诸子降为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的嫡长子袭镇国将军爵位,其他诸子降为“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的嫡长子袭辅国将军爵位,其他诸子降为“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的嫡长子袭奉国将军爵位,其他诸子降为“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的嫡长子袭镇国中尉爵位,其他诸子降为“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的嫡长子袭辅国中尉爵位,其他诸子降为“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之子全部世袭奉国中尉爵位,并以此爵传世,不再降爵。

从明代的爵位制度中可以看出,明代的爵位是由嫡长子世袭的,没有降爵一说。因此导致明末亲王遍地有,郡王到处走。而这些王爷都是要领俸禄的,亲王在明初的俸禄就达到了五万石每年,郡王也有六千石每年。而终明一世,共计实封亲王65位,郡王924位,这给明朝政府财政造成极大负担。

后来清朝建立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对王爵的册封做了极大的限制。清代的亲王则并非人人有份儿,有的皇子甚至连个郡王都混不上,更有甚者连个贝勒都不是。而且清代绝大多出王爵都不可以世袭,需要降爵。有清一代只有十二个亲王爵位可以世袭,因此被称之为铁帽子王。

(清代的12个铁帽子王之一,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不过即便如此,清代的皇族宗室也照样由国家供养,虽然负担比起明朝要低很多,但是清朝政府同样要供养数十万八旗官兵及其家属。

清代旗人吃的可是铁杆儿庄稼,而且是全家都吃,相比于明代的宗室泛滥,八旗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同样巨大。


千佛山车神


按照《皇明祖训》规定,“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而其余嫡子及庶子封郡王,以封国内的府县名为封号,例如朱棣为燕王时,嫡长子朱高煦为燕王世子,嫡次子朱高煦为高阳王。



以此类推,郡王的嫡长子袭封郡王爵位,其余嫡子及庶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嫡长子袭封镇国将军爵位,其余嫡子及庶子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留一嫡长子袭爵,其余儿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留一嫡长子袭爵,其余儿子封镇国中尉、镇国中尉留一嫡长子袭爵,其余儿子封辅国中尉、再往下一律封奉国中尉



同时《皇明祖训》还规定,宗室爵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嫡长子,那就立嫡子,其余庶子“虽长而不得立”,如果实在没有嫡子,须等王妃五十岁后,方可立庶长子。


何事男儿不读书


由于元末战乱的原因,朱元璋的平辈亲兄弟都没有活下来。

明朝建立之初,皇族的近支男性成员十根指头都数的过来。(朱元璋和他的七个儿子,再加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

皇族成员太少,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假如哪天自己驾崩了,这些小辈又守不住基业,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要便宜别人了?因此,朱元璋给儿子和侄孙制定了非常高的待遇标准。



朱家的子孙,只要年满十岁,一律授爵。只要是太祖的子孙后代,朝廷都要养起来。除了薪俸之外,皇族成员的结婚、盖房、仪仗、丧葬开销,也都是朝廷负责,一个都不能少。按照这个标准:

皇帝的儿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儿子一律封亲王!(皇帝的儿子辈)

亲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亲王,其余儿子一律封郡王!(皇帝的孙子辈)

郡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余儿子一律授镇国将军。(皇帝的曾孙辈)

以此类推,总共八级。镇国将军之下,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郡王孙子辈以下的年薪)

藩王也就是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亲王外,其余的儿子一律封郡王。由于郡王数量太多,以致封号都不够用了。比如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但是周王系的郡王有七十七人!河南一省之地都不够封了,只能把后来晋封的郡王,全部封到临近的湖北和山东就藩。

就拿笔者的老家(湖北中部)来举例,明朝中后期,几乎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郡王。有的县甚至窝着好几个郡王,将军以下的宗室,更是数不胜数了。皇族成员本来是金枝玉叶,很稀少的一群人。结果因为朱元璋的富养政策,以至于王爷遍地走,宗室多如狗。后来李自成、张献忠造反,轻轻松松就能逮到一个郡王。毕竟郡王数量太多了,随便打下一个县城就能逮到一个穿龙纹服饰的王爷……

崇祯年间,清军入关洗劫时,曾经抓到了一个亲王(德王),最初还觉得抓到一个亲王是件稀罕事,对德王非常尊敬。

后来清军又一次进关,打下济南,抓了一个亲王五个郡王。当场就把这六个王爷全杀了!王爷太多了,逮到王爷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亲王和郡王虽然都是王爷。但是他们的待遇是有区别的。

首选,亲王跟皇帝的关系更亲近。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能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亲王还有一丢丢的权力,郡王除了每年的俸禄,什么都没有。

其次,亲王都是有食邑的,而郡王以下是没有食邑的。(郡王是空筒子王爷,有爵位但没有封地。)



应该说,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没料到皇族成员的增长会如此之迅猛!在藩王数量本来就很多的情况下,又因为厚养,导致郡王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朱元璋的厚养政策,也直接刺激了皇族成员的成备式增长。明太祖时期,皇族的数量还只是两位数。到了至嘉靖中期,就达到了五位数之多。仅河南布政司辖区,就有亲王五人,郡王八十人。郡王以下的将军、中尉、女眷郡主等等,近两千人。到了万历中期,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余人。估计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二十万人。

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正如当时王世贞所说:千古所未有也。

(郡王的年俸是一品官的两倍)

后来,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再滥封王爵,很多皇子都没有封亲王,甚至有些皇子终生都未封郡王。(降爵明朝也有,只不过清朝的降爵制度比明朝更激进一些。)


Mer86


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你祖上是明朝开国分封的二十六个王之一,那么不管繁衍多少代,宗亲关系有多远,都会给你一个爵位,最低也是“奉国中尉”。

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

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简单来说就是,长子继任了藩王的爵位,其他儿子就封为郡王,郡王的长子继承了郡王的爵位,其他儿子封振国将军,往下直到

奉国中尉


一点点历史


亲王(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亲王爵位)

郡王(亲王之长子世袭亲王,余子皆封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之长子世袭郡王,余子皆封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皆封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之子皆封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之子皆封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之子皆封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都世袭奉国中尉,不分长子、余子)

明朝宗室,既不同于汉晋,又不同于唐宋。

汉晋宗藩裂土临民,犹如独立藩国;

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贤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业,而国家亦赖之,其后杂进诸科与寒素等,而宦绩相业亦相望不绝书。

有明以汉晋唐宋为鉴,对前代宗室政策的内容有扬有弃,形成独自的特色。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明代宗室政策,奠定于洪武初年,完善于永乐年间,包括宗室政治权力、经济待遇和宗禁几方面内容。

一方面保证皇族生活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则极力强化对皇族特别是藩王的控制。

各地王爷们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自由,成了高级囚徒。由于不能从事任何社会职业,他们增加收入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多生孩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所谓“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如生一镇国将军,即得禄千石。生十将军,即得禄万石矣……利禄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

皇族们的俸禄直接来自各地的财政收入,皇族人口的几何式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山西晋王府,明初只需年俸1万石,到了嘉靖年间,增长到87万石。


老朱家的生育率之离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从明代中期开始,各地的长官惊慌地发现,他们本地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住在本地的皇族。

通过种种巧取豪夺,皇族们累积了天下最多的财富。垄断集团暴利滚滚的直接后果自然是民生的日益困顿。从明代中期开始,历代皇帝不断通过“加派”等手段,将宗藩费用进一步转嫁到人民身上。原本负担很重的百姓更加雪上加霜。

毫无疑问,缺乏约束的畸形分封制度,使得明朝宗室成为朝廷和人民的寄生虫,不断掏空侵蚀大明王朝的肌体,最终轰然倒塌。


生说


"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这是一句从明朝人嘴里发出的感慨,由此我们可以略微感一下明朝这种变态的对皇室子孙的"呵护"。


有什么不同呢?

在中国所有的朝代中,皇室子女袭承爵位正常的一件事,但大多数的继承都是随着一代一代而官位越来越小,最终成为平民,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但明朝则不同,他有一个"最低阀门",就是说你皇室子女传过几代之后,最低的官位就只能到这了,不能再低了,而且这个最低的也有相当于"县丞"八品的福利。

有什么爵位呢?

简称为八级九等.......

1.皇子——封亲王

2.王世子——封郡王

3.郡王世子——封镇国将军

4.辅国将军

5.奉国将军

6.镇国中尉 7.辅国中尉 8.奉国中尉

也就是说,只要你祖上是皇室,你最不济也能被封个奉国中尉。


有什么危害?

特别是到了朱棣这里,由朱棣自身也是藩王出生,所以他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架空藩王的实际权利,不让他们做事,这就导致了很多的王世公孙无所事事,成天花天酒地,寻花问柳,拼命的造人,这对明朝的国家财政造成了很严重的负担,甚至有人说明王朝就是被这群好吃懒做的朱家子孙给拖垮的。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就关注我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