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認證、弄虛作假……這10家認證檢測機構被通報

認證機構非法開展認證、認證記錄與實際不符、認證人員弄虛作假……12月24日下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召開認證檢測市場專項整治情況專題新聞發佈會。現場,市場監管總局認證監管司司長劉衛軍特別通報10起認證檢測市場違法案件。

非法認證、弄虛作假……這10家認證檢測機構被通報

此次發佈會,是機構改革後首次以市場監管總局、認監委的名義舉行的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專題發佈活動。

劉衛軍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共有認證機構481家,累計頒發有效認證證書193.7萬張、獲證組織62.5萬餘家,其中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64.3萬張,自願性認證證書129.4萬張;獲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3.9萬家;獲得認可資格的認證機構172家、獲得認可資格的實驗室/檢驗機構10376家;經過註冊的認證人員57804人。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2300億元,成為全球增長最快、潛力最大的檢驗檢測認證市場。

為什麼要開展認證檢測市場專項整治?劉衛軍表示,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包括制度設計不完善,整體供給質量不高;認證檢測機構服務能力不強、國際競爭力較弱;社會認知度不高、法治環境和政策措施不夠健全等等,最為突出的是,行業環境和市場秩序亟待規範,一些從業機構及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誠信守法意識不強,一些認證檢測活動的規範性、有效性不高,違法操作、虛假認證、買證賣證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領域存在認證檢測亂象,既損害了認證檢測行業信譽,也損害了市場消費環境和營商環境,社會對此反響強烈。為此,市場監管總局成立後就將治理“認證檢測亂象”作為加強市場監管的一項重點任務。今年9月25日,《關於加強認證檢測市場監管工作的通知》正式下發,部署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對認證檢測市場集中開展整治。

“這次行動是認證檢測行業近年來首次全覆蓋、多領域的全面整治,也是行政監管、認可監督、行業管理等多種手段並用的聯合整治,覆蓋範圍之廣、整治措施之嚴、處罰數量之多、社會反響之強烈,都是多年來沒有過的。”劉衛軍介紹,在專項整治行動中,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的認證檢測機構及認證從業人員。

針對認證機構,共向社會曝光3家非法機構,撤銷10家、註銷4家機構從業資質,對29家機構予以警告,對13家機構責令限期整改,對1家機構予以風險預警;責成認證機構撤銷、暫停761張存在問題的證書,涉及企業562家;查處無證製售CCC產品違法行為648起、涉及1367批次產品;此外撤銷1家機構、暫停2家機構的認可資格,對5家機構縮小認可範圍;針對檢驗檢測機構,共計撤銷、註銷207家機構從業資質;並撤銷8家機構、暫停16家機構的認可資格,對79家機構縮小認可範圍;針對認證人員,撤銷189名違規失信人員的註冊資格。

市場監管總局特別通報10起典型案件。包括全國認證服務(中國)有限公司非法開展認證活動、深圳中大國際認證公司和上海色瑞斯認證公司出具虛假認證結論、江蘇宏強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和溫州市美瑞凱寵物用品有限公司出廠銷售未經認證的CCC產品、南寧市傑鋒汽車檢測有限公司出具虛假檢測結果、江西歐蘭寶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偽造環境監測數據、濱州市通九州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等4家檢測機構騙取資質認定證書、北京中鼎恆昌認證公司和青島歐檢認證檢驗公司認證人員弄虛作假等。

此外,整治中發現了認證檢測行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從業機構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內控機制不健全,對自身人員疏於管理;一些機構及人員法律意識、規則意識、誠信意識不強,認證檢測活動存在不合規現象,甚至出具虛假的認證證書、檢測報告和註冊材料;一些機構違背公正性原則,妨礙市場公平競爭。同時也發現行政監管、認可約束、認證人員管理還存在不規範、不嚴格、不到位的問題。

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是質量管理的“體檢證”,市場經濟的“信用證”,國際貿易的“通行證”;在守住安全底線、保護人身健康安全方面,在拉昇質量高線、促進產業消費升級方面,在助力精準扶貧、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在便利對外貿易、推動我國企業及產品“走出去”方面等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市場監管總局表示,下一步,在認證領域,將根據監管風險合理確定抽查比例,對一般性認證領域實行隨機抽查,對涉及安全健康和社會反應集中的領域實施重點檢查;在檢驗檢測領域,構建以國家監督抽查、地方監督抽查、專項檢查和“暗訪、舉報調查”相結合的“四維”監管模式,開展檢驗檢測市場“新風”整治行動,保持監管高壓態勢。

同時,建立認證檢測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運用“互聯網+認證檢測監管”,實現預警通報結果社會共享;健全認證檢測全過程追溯和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失信主體“黑名單”制度,對嚴重失信主體實施聯合懲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