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肉冬日醃製,夏日取食最佳

原文:[尹文端公家風肉

殺豬一口,斬成八塊,每塊炒鹽四錢,細細揉擦,使之無微不到。然後高掛有風無日處。偶有蟲蝕,以香油塗之。夏日取用,先放水中泡一宵,再煮,水亦不可太少,以蓋肉面為度。削片時,用快刀橫切,不可順肉絲而斬也。此物惟尹府至精,常以進貢。今徐州風肉不及,亦不知何故。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風肉冬日醃製,夏日取食最佳

袁枚退隱隨園,四十年來,廣泛收集各家的烹飪技法,將其彙集保存,編成《隨園食單》。這一份食譜,其亮點在於有近半數的內容都標註了食譜的來源。在書中,常可以看到“某某家,制之精極”、“惟某家某某,頗得其法”等語句,這不僅表達了袁枚個人的仰慕之情,也從側面體現出袁枚的交友圈。在那些註明某家的美食裡,提及的人名稱謂甚多,有官僚權貴,如尹文端公、薩制軍、楊中丞、馮觀察、蔣侍郎等;還有一些文人雅士(如楊州程立萬),僧侶道士(如定慧庵僧、朝天宮道士),市井人物(如陶大太),可見袁枚的交友範圍之廣,但主要還是以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等城市為中心。書中提及次數最多的人物,就是尹文端公和楊蘭坡明府,在特牲單有尹文端公家風肉,在聊風肉之前,咱們先了解一下尹文端公是何許人也。

尹文端公,即尹繼善大人,文端是他的諡號,公:為尊稱、敬稱。尹繼善(1695—1771)章佳氏,字元長,號望山,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大臣,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尹泰之子。雍正元年進士,歷官編修、雲南、川陝、兩江總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兼軍機大臣,協理河務,參贊軍務。有《尹文端公詩集》10卷等,曾參修《江南通志》。尹公與袁枚關係非同一般,可謂是袁枚命中的貴人。乾隆四年( 1739 ),時年二十四歲的才子袁枚赴京參加朝廷科考,考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 ,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句子,其他主考官認為“語涉不莊”,要判不合格,幸虧尹繼善力為辯駁,袁枚才免於落榜,得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調做官,曾任沐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貴,頗有政績。而長期擔任兩江總督的尹繼善對袁枚頗為賞識。後袁枚辭官,定居南京,對於尹繼善的知遇之恩,袁枚沒齒難忘,袁枚和尹文端公經常往來,交情不淺。並且兩人經常互贈食物,在(江鮮單‧鱘魚)、(特牲單‧尹文端公家風肉)、(特牲單‧蜜火腿)、(雜牲單‧鹿尾)、(飯粥單‧粥)中,尹文端公都有出現。
尹繼善才能出眾,文思敏捷。師生二人常唱和詩詞,而尹繼善一向以文思神速而勝出。每作一詩,必定派人快馬火速傳遞至袁枚。袁枚對此總是心懷敬畏。某年除夕,都三更了,袁枚派人送來一封信。古代自漢朝起,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 按時更換, 叫“五更”。後來就用“五更”作夜間計時方法, 一夜分為五更, 每更約兩小時。三更,即是夜間11點至次日凌晨1點。尹繼善很納悶:都這個點兒了,還送信?遂打開一看,原來是首詩。尹繼善讀完哈哈大笑。原來詩中這樣寫:

知公得句便傳箋,倚馬才高不讓先。

今日教公輸一招,新詩和到是明年。

風肉冬日醃製,夏日取食最佳

詩中提到“倚馬才高”,乃一典故。典出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東晉時袁虎隨桓溫北伐,桓溫命袁虎倚靠馬前撰寫告示。袁虎紙上飛筆,手不停歇,頃刻之間寫滿了五張紙。後人稱之為“倚馬之才”,形容文思敏捷。袁枚借用這個典故,讚譽尹繼善文思神速。然後又筆鋒一轉,稱就算恩師和詩再快,作完時除夕已過,就是次日明年了,這次看來輸定了。袁枚選擇在除夕之夜送詩,可謂用盡心思,創意新穎,難怪尹繼善樂得放聲大笑。袁枚不僅給尹繼善送去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新年賀禮,也為文壇留下了一段趣聞佳話。

尹繼善曾留下【和袁子才冬日寄懷韻】

楓林紅葉帶霜飛,記得江干送馬蹄。歌到離亭聲斷續,人分淮浦影東西。

年來夜雨添新夢,畫裡青山憶舊題。千里相思君識否,斜陽滿樹暮雲低。

【和袁子才新春見贈】

桃源咫尺謫仙人,春浪初生遞錦鱗。爆竹聲中消短鬢,梅花香裡著間身。

雲歸野岫光何淡,雪霽平林景更新。每有詩成先寄我,老來筆墨轉相親。

尹公逝後袁枚亦留下懷念之作:《江中望棲霞山色吊尹文端公》

推篷底事忽套然,望見棲霞一角懸。

往日風花迎上相,只今宮殿鎖秋煙。

難忘蕭寺傳箋處,永斷程門立雪天。

料得多情羊太傅,魂歸還到此山顛。

風肉冬日醃製,夏日取食最佳

聊完尹大人在說風肉,風肉乃風乾之肉,可不是現在人們常說的瘋牛肉,牛為什麼會瘋,我問我大爺,他說因為每天牛要擠十次奶,一年才交配一次,天天揉你乳房十次,一年才日你一次,是你,你瘋不瘋。當然我大爺胡沉說八道,瘋牛病,即牛腦海綿狀病,簡稱BSE。是由於朊病毒(prion)引起的,牛可以通過餵食含有疾病的動物骨粉傳播,人可以通過食用帶有瘋牛病的牛腦或其結締組織傳播。瘋牛肉這種病波及世界很多國家,如法國、巴西、愛爾蘭、加拿大、丹麥、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國。不過大家的放心,咱中國沒有這種瘋牛,也皮沒有瘋牛肉,要有也是外國進口的,所以別迷信,外國的東西也不一定怎麼樣。
咱說的“風肉”是中國特有的,屬醃製豬肉中的一種,又名“風吹肉”,就是掛於屋簷下自然風乾的豬肉。風肉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鹹肉,也不是火腿肉,顧名思義是醃製後經過風乾的肉, 是江南一帶的傳統名菜。介於火腿和鹹肉之間的一種醃製豬肉。只有江南一帶盛產風肉,風肉分“南風及北風”之肉。產於江蘇如皋等地,名北風肉,產在金華、蘭溪的風肉叫南風肉,就如火腿,浙江金華的火腿叫南腿,江蘇如皋的火腿叫北腿。當然湖南、貴州都有風肉,其他地方就不像江浙分的那麼細了。 
在江南除了風肉還有風雞、風魚、風鵝,一般冬季醃製,春夏季食用,由其是風雞,南方几乎家家醃製。到了臘月,街道兩旁齊刷刷地掛出了竹竿,上面掛滿了不拔毛的風雞、野鴨,碩大的鹹鵝,不刮鱗的大草魚,還有紅嘟嘟的一串串的香腸,看起來像是笑模樣的豬頭,整個街道的氣氛不一樣起來。風雞、風鵝、鹹豬頭、鹹魚、香腸,在揚州統鹹貨,是揚州人新春的必備品,幾乎都是民間製法,不太見於菜譜,可是做成的菜品,很可以登大雅之堂,甚至屢次出現在《紅樓夢》的賈家食譜中。
製作風雞,雞在宰殺前12~24小時不喂飼料,只喂清水。停食後宰殺的雞出血乾淨,肉質鮮嫩;做風雞最好選用當年的雛雞,尤其以閹割後的肥雞為最好;雞在風乾時,要掛在無日光直照、通風涼爽的地方。注意刀口朝上,防止漏滷,使風雞變老;風雞也可與肉類同燉,鮮香四溢,味厚純美。風雞也可先放入冷水中浸透,然後放入涼水鍋內,用旺火頂沸,慢火燉熟,然後端下鍋,使其慢慢冷涼,撈出剔骨,切條裝盤,淋花椒油即成。
還有一種帶毛的風雞,是正宗農家土菜之一,加工時間,一般是在冬至後到春節前。原料配方:去內臟雞100公斤食鹽6~7公斤白糖1公斤花椒麵200~300克五香粉100克。在雞頸上(緊靠頭部)殺一小口,放乾淨血,注意不要汙染羽毛,影響美觀。在頸背部開一小口,取出嗉子。在雞襠處開一小口,掏淨內臟,特別注意挖淨雞肺及軟硬喉管,以免腐敗變質。用乾淨布將腹內擦乾淨。然後將粗鹽、花椒、八角放在炒勺內,炒至變色後,倒在案子上壓碎,晾冷;趁剛宰過的雞體內不涼,從刀口處將炒過的花椒鹽放進腹腔內,再用兩個手指伸進去,把調料抹在雞內膛周圍,從雞頸刀口處填入少許椒鹽;都抹好後,把雞頭插入翅下刀口,再將兩翅兩腳合攏起來,在刀口以前處,用麻繩把翅腿捆紮緊,吊到風涼處風乾,一般一個月醃透後即可取出食用;把風雞取下,解去繩子,拔淨雞毛,剩下的細毛用火燎淨,但不要燒焦雞皮; 然後用溫水浸泡,再剃去汙垢並洗淨,從脊背開刀割開,放到大海碗裡,再加蔥段、薑片,清湯入籠蒸熟,取出剔去雞骨,晾涼後,切條裝盤,淋上香油即成。風乾的大公雞,具有臘香馥郁,雞肉鮮嫩的特點,使酒助食,別有風味。 

風肉冬日醃製,夏日取食最佳

風肉冬日醃製,夏日取食最佳

風法歷史悠久,椐記載風肉由來久遠,宋代抗金名將宗澤用風肉犒軍。宗澤來婺州招兵買馬時,品嚐過轉輪巖風肉。他率領以八婺健兒為主力軍的宋兵與金兵作戰,用風肉犒軍。宋兵受到激勵,風馳電掣般把金兀朮的金兵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虧輸。元代名儒柳貫用風肉款待得意門生。曾擔任元朝翰林待制、有“儒林四傑”之譽的柳貫,晚年結廬梅溪上游橫溪鎮境內的麂獅巖,著書立說。他平常非常節約,以吃蔬菜為主。一日,當他與翻山越嶺從金東前來拜師的宋濂一番對話,發現了他的才氣,就拿出珍藏的風肉,款待宋濂。宋濂非常感動,研究學問更加勤勉,後來投靠朱元璋,成了大明開國文臣之首。

風肉冬日醃製,夏日取食最佳

明代朱元璋定風肉為貢品。有一回,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失利,單槍匹馬逃到轉輪巖寺躲藏。寺院主持見朱元璋器宇軒昂,談吐不俗,破例用風肉招待他。朱元璋後來橫掃敵手,定鼎金陵,念念不忘轉輪巖風肉。同時曾品嚐過風肉滋味的翰林學士宋濂也力薦,就把風肉定為貢品,定期讓當地官員進獻。清代李漁推風肉為特等南貨。大戲劇家李漁有一年新春佳節到墩頭訪友,吃到了轉輪巖風肉,覺得風味獨特,於是委託友人買了數十公斤風肉,進行精心包裝。一次,以喬王兩姬為臺柱子的李家班到京城演出,李漁攜帶的風肉被京城名流視為特等南貨,賣了好價錢。

風肉冬日醃製,夏日取食最佳

袁枚先生也酷愛風肉,在《與隨園主人書》中,尹繼善還提及:風肉一盤送上,謝代筆者之勞,兼謝在旁磨墨者之勞。對此,袁枚答書,寫下《答相國》:蒙賜風肉一盤,古人所謂千里脯,註疏中所謂涼州烏翅者是也,公食大夫禮中最為珍貴,夫子頻頻頒來,且雲以勞有功者,枚聞之瞿然。下面製做隨園菜尹文端公家風肉: “殺豬一口,斬成八塊,每塊炒鹽四錢,細細揉擦,使之無微不到。然後高掛有風無日處。偶有蟲蝕,以香油塗之。夏日取用,先放水中泡一宵,再煮,水亦不可太少,以蓋肉面為度。削片時,用快刀橫切,不可順肉絲而斬也。此物惟尹府至精,常以進貢。今徐州風肉不及,亦不知何故。”

風肉冬日醃製,夏日取食最佳

其實袁枚在原文中已介紹的十分清楚,為大家制做,作幾點說明,首先風肉是冬季製做的,殺豬一口,斬成八塊,豬選嫩豬不宜過大,而江南豬如兩頭烏平均70一75公斤正好,絕不能用重二百多斤的豬,醃製時,先用鹽擦皮抹腳爪及刀口處,並將胸骨處血管中的餘血擠出,上小鹽,鹽上好後,堆缸,將肉堆成長方形肉堆。次日,再從堆子上拿下來,倒淨血滷,再擠胸骨處的血管,排盡餘血。然後再上大鹽,到第8天后即可翻缸、然後上盤將肉置於乾燥通風處晾掛,偶有蟲蝕,要以香油塗之。風后取出切小塊另放,吃時先放水中泡一宵,再煮,水亦不可太少,以蓋肉面為度。然後削片時,要用快刀橫切,不可順肉絲而斬也。。湯加冬瓜塊,燒滾關火,不用加鹽,絕對不要加味精。吃時把肉小塊放在湯上面,吃多少放多少。風肉清淡而味鮮,鮮香四溢,味厚純美、肉肌細嫩、脂肪豐滿,爽口不膩,最宜夏季煮食。袁枚吃遍江浙各地風肉,認為此物惟尹府至精,尹府常以風肉進貢聖上食用。而且徐州風肉就不及金陖、楊州的風肉好吃,但其製法相同,不知是何緣故。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

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