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鬱症研究新進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研究新进展

抑鬱

目前抑鬱症多采用西藥治療,但常規西藥治療有效率和治癒率分別在64%、30%左右,特別是難治性抑鬱症,由於治療效果差且患者恢復社會功能不良,而成為臨床上的一大難題。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將中西醫藥物聯合應用治療抑鬱,用藥治療越早,臨床效果越好,不良反應少,現將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研究新进展

劉蘭英

撰寫 | 劉蘭英(浙江省精神衛生中心)

● ● ●

1

臨床研究

抑鬱症是複發性疾病,在某些患者之中,其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病理學基礎與現有的抗抑鬱藥不存在關聯,所以使用目前的抗抑鬱藥治療無效。研究發現,抗抑鬱藥起效時間將嚴重影響自殺風險及預後,快速起效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此外,物理治療也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但這些治療仍存在諸多問題,如起效慢、治療效果侷限導致病程延長、自殺風險增加、經濟負擔加重、推廣應用困難。

目前臨床研究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較單純西藥治療更能提高治療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研究報道,病證結合方法聯合西藥治療抑鬱症1周,比單用西藥組更好的療效;筆者的研究團隊發現,病證結合方法聯合文拉法辛不僅能顯著提高抗抑鬱藥的治癒率,同時結合中藥還可以縮短文拉法辛的起效時間;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鬱症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縮短起效時間,降低藥物不良反應,降低疾病複發率。動物實驗證明,中藥越鞠丸可以通過調控前額葉的NMDA受體和海馬的CREB信號系統發揮快速持久的抗抑鬱作用,臨床研究結果也支持越鞠丸與西藥氟西汀聯用可快速起效,發揮抗抑鬱作用,針灸、梔子、遠志提取物均能起到快速抗抑鬱樣作用,所以病證結合、針藥聯用、藥物與非藥物聯用等中西醫結合方法,將是未來抗抑鬱臨床治療的方向。

2

基礎研究

1.神經影像學研究:

神經影像學研究為中西結合微觀病理和宏觀辨證理論,從不同的層次、不同角度研究抑鬱症患者腦結構、功能改變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張一帆等研究發現,柴胡疏肝散加西藥組與安慰劑加西藥組雙側Cho/Cr治療後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性升高,認為柴胡疏肝散加基礎藥物組改善率優於安慰劑加西藥組,認為磁共振波譜技術可以為柴胡疏肝散防治抑鬱症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另外,目前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針刺不同穴位可以影響不同的腦功能區,穴位與腦功能區之間可能存在某種特異性對應關係,如陳尚傑等發現,針刺神門穴主要激活了右側額葉的中央後回和左側額下回;養老穴主要激活左頂葉的頂下小葉和右側額葉的額下回,認為針刺神門穴和養老穴所激活的腦區是不同的,為進一步揭示腹針治療抑鬱症中樞機制提供影像學依據。

2 .神經化學研究:

研究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能顯著改善神經遞質異常,如王欣君等研究認為,電針和針藥結合可使抗抑鬱的作用快速起效,其機制可能是通過升高海馬5-HT2A受體水平,降低5-HT1A受體水平,避免激發中縫核的負反饋機制而起作用;呂靜靜等研究認為,穩心顆粒聯合米氮平治療抑鬱症,通過增加NE能的作用並抑制血清5-HT的分泌而達到抗抑鬱作用。

3 .基因組學研究:

目前認為,5-HT系統功能異常被認為是抑鬱症發病的關鍵因素之一,其中位於突觸前膜的5-羥色胺轉運蛋白在5-HT傳遞中起重要作用。5-羥色胺相關基因和抑鬱症的關係是近幾年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熱點。楊春梅等研究發現,開鬱安神湯具有良好的抗抑鬱功效,其功效至少與氟西汀相當,其抗抑鬱原理可能與BDNF表達增加有一定聯繫。趙博等研究顯示,抗鬱散明顯提高CUMS大鼠腦內海馬5-HT-AR的基因表達水平,提示抗鬱散可能通過提高大鼠腦內海馬5-HT-AR的基因表達水平,提高5-HT的活性從而達到治療抑鬱症的目的。慢性輕度不可預知應激導致大鼠腦內神經元結構異常及神經細胞數量減少,TH的蛋白及基因表達水平下調;逍遙散和氟西汀能改善因應激導致的藍斑神經元結構的損傷,提高應激大鼠藍斑TH的蛋白及基因表達水平,這可能是逍遙散抗抑鬱的機制之一。

4.代謝組學研究:

代謝組學的方法符合中西醫結合醫學整體性、複雜性的特點,已廣泛應用到中西醫結合的研究中。其研究方法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念、系統觀念甚至辨證論治思維具有相通性,與中醫證候的整體動態性相一致,通過現有的代謝組學,有望可以尋找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鬱症的作用機制及療效評價生物學指標。Fiehn等研究報道了敏感型與非敏感型患者甘氨酸的代謝差異,並通過進一步實驗表明,表達甘氨酸脫氫酶的基因多態性與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療效有關。由於代謝組學近年被用於疾病病機的研究迅速增加,在抑鬱症方面應用CUMS 模型發現內源性代謝產物相對空白組發生顯著變化,認為可能參與神經生化機制,被認為是潛在的生物標誌物。另外,研究報道牛磺酸和甜菜鹼含量的異常可能與肝鬱氣滯有關,逍遙散石油醚部位可以通過牛磺酸和甜菜鹼含量來改善抑鬱症狀。王偉明等應用代謝組學研究肝氣鬱結證,結果發現,肝氣鬱結髮生機制“怒傷肝”的生物學基礎為煙酸代謝。其抑鬱症狀與色氨酸代謝降低密切相關,柴胡疏肝散能夠部分調控平抑肝氣鬱結證中發生異常的代謝產物,初步發現肝氣鬱結證生物體的生理與病理發生變化的代謝機制基礎是具有整體特徵的多個代謝途徑。

3

展望

目前人類抑鬱症治療等臨床科學問題至今還沒有取得關鍵性的突破,2010年Nature 提出未來10年最需要突破的是抑鬱症病理機制和早期識別標記和高效的治療方法。由於抑鬱症的異質性,個體化治療將會是未來治療的方向,中醫辨證分型是個體化診療的範式,所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將在將來佔據重要地位,但是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鬱症的研究還有待迸一步加深。如目前仍缺乏可推廣、規範的病證結合方案治療抑鬱症診療方案.

缺乏規範性的中西醫結合療效評價方法。中藥發揮“增效”的作用機制、作用靶點仍不清楚,缺乏綜合現有的神經影像學、神經化學、代謝組學、基因組學方法對腦功能的影響進行綜合研究,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研究新进展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8年第2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