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进香群众络绎不绝、各地信众纷至沓来、商贸云集比肩接踵……”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和三月初十,河南淮阳太昊陵和登封中岳庙就变得热闹起来,中原祭祖和祈福的盛会在这里拉开帷幕。

在中原庙会中,数太昊陵人祖庙会和中岳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信众之多、香火之旺,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称得上是独一无二。

庙会作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大地。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注定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2016年3月10日和4月16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分别来到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和登封中岳庙会。在这里,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原庙会的盛况,并置身其中,体会中原始祖文化与运河的传承。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01两大特色引领太昊陵人祖庙会

 考察组驱车前往太昊陵,还未真正到达陵园正门,就已经被喧天的锣鼓和嘈杂的叫卖声所吸引了。进香的老老少少向潮水一样涌来。下车没走多远,一群身着红色服装,胸前背着花鼓,肩挑花篮和手持快板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在这里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经过采访,考察组了解到,原来这是淮阳县民间艺术协会大连乡平粮台分会的成员们,为迎接和庆祝太昊陵伏羲庙会的成功举办而进行的表演,均为公益演出。演出成员来自大连乡平粮台的四面八方。

“平时我们都忙活自己的事,有活动大家聚在一块蹦蹦跳跳,既锻炼身体又娱乐身心,大伙都挺乐意的,也是传承华夏文明嘛!”一名表演者边走边快活地说。

这就是太昊陵人祖庙会特色之一的“担经挑”,是比较原始的祭祖悦神的舞蹈。庙会期间,每天都可以看到来太吴陵进香祭祖悦神求福的“经挑班子”。这些“经挑班子”在太吴陵前载歌载舞,吸引许多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驻足观看。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经挑舞每班四人,三人担花篮,一人打竹板,以数唱形式伴舞,三副经挑,六种花篮,边舞边唱。舞者现一改过去的黑衣黑裤,现着装大红大绿,彩带飘飘,大多是老年妇女。

经歌的内容把人祖崇拜和劝人向善巧妙联系起来,每一段唱完之后都有一个拖的唱腔“哼呀哪哼嗨呀嗨”,反复几遍,待走了一个“八字’之后再唱下一段。情感热烈奔放,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考察组了解到,传说“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这个花会可能与人祖有关。花篮舞传女不传男,主要是娱悦人祖奶女娲(太昊陵现仍有有女娲祠)。

担花篮”舞到兴处,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身相碰,象征伏羲女蜗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个舞蹈的一些动作,与汉代画像石中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下部交尾的图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一种习俗。”一名舞者介绍说。

在考察组成员看来,庙会上第二个独特的地方就随处可见的“泥泥狗”。泥泥狗也称“太吴陵狗”“陵狗”,是庙会上出售的一种泥玩具,吹之有声。每年的太吴陵庙会上,都布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摊点。

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样,有斑鸠、蛇、蛙、独角兽、双头狗、人面猴、抱桃猴、草帽老虎、龟、燕等几十种之多。其形象夸张,神态各异,于古拙中见寓意。据考,这些泥玩具是流传至今的原始社会后期的活文物。也有人认为这些泥玩具是伏羲女娲婚配以后“捏泥人”留下来的习俗。

02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

“人祖庙会信众之广、香火之旺、声势浩大,不愧为中原庙会的鼻祖。”站在庙会主会场,张秉政教授感叹道。

人祖伏羲陵墓是香火最为旺盛的地方,人们拿着纸钱元宝和祈福香,围在伏羲陵墓前的空地上燃烧祈福,跪拜行李。在纸钱香火充分燃烧过后,两辆大铲车开过来将烧完的香火残渣铲进卡车内。

远处的几颗树木歪斜着依靠在一棵主木上,已经没有任何枝杈,被烟熏火燎的变成了黑色。“每天都会运走几个卡车的香火残渣,院子里的两颗柏树都让香火烤焦了。”庙会管理员说。

在一处香火旁,人们争先恐后的往火堆里扔鸡蛋、烧饼。还有善男信女们将陵墓上的土挖一小块,小心的包在袋子中,带回自己的家乡。“吃了鸡蛋,病就能减轻,这灵得很。”一名老人边祈祷着,对考察组成员讲。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在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的青石台基上,有一个圆空,游人香客称之为“窑”。凡是来太昊陵的游人,尤其是女性,都要用手摸一摸这个“窑”,以祈求子孙兴旺、健康。所以称为“子孙窑”。

“伏羲崇拜体现出民间信仰在老百姓的心中的位置,它的确证明了,也体现了浓厚的乡土资源,民俗传统。”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教授靠在已经发烫的墓室前,看着向潮水般涌来涌去的人流激动地说。

离开大庙前张秉政与考察组人员交流起来,他说,“伏羲庙会不仅体现出中原地区的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也告诉了我们,民间文化研究者必须深入民间,认真地进行田野考察。那种躲在书斋里,仅靠典籍文献的研究是非常局限的,苍白的,植根于社会底层的草根文化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03民间文艺助力登封中岳庙会

“糖葫芦、古玩字画,糖人儿……”,考察组刚刚走进中岳庙前,叫卖声、吆喝声乱成一团,当地的小贩将自己制作的各种小饰品,土特产都拿到庙会现场贩卖,在这里还可以淘到长命锁、玉如意、宝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传统纪念品,在美食方面品尝到铁板炒凉粉、水煎包、羊肉汤、烩面、登封烧饼、道口烧鸡、牛肉汤、胡辣汤等河南各地的风味小吃。

“这才是真正的千年庙会,各地相亲父老把看家本领都拿了出来,真是让我们开了眼界。”各地香客边用相机拍照,边发出感叹。在庙会的四周草地上,几位评书艺人在说唱河南评书,周围围满了前来观看的老百姓们。

“我是登封本地人,是河洛大鼓的第六代传承人,也是河南省文化厅批准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在庙会现场的西北角,一名大鼓说唱者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身世,原来,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传承人叫郝总善,从14岁开始学习河洛大鼓,并在全省各地进行表演,现在已经70岁的他已经培养了众多的弟子。

“河洛大鼓很难唱,特别是在农村唱的难度更大,很多青年不愿意听我们说唱,他们心里太浮躁,所以我编写了《尊老爱幼十大劝》,希望能够唱给那些不喜欢传统文化的青年们。”说起自己学习河洛大鼓的心路历程,郝老先生一脸的惆怅,一开始学习时由于资金有限,只能自己攒钱买乐器,在心里难受的时候一直能往肚子里咽。

 在大家的簇拥下,老先生为现场观众表演了自己创作的《尊老爱幼十大劝》,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04拜干爹,摸铁人 庙会习俗多种多样

“一炉真香炉中焚,我跟财神把话云,奉请财神来附位,你给众人添金银,一添荣华和富贵,二添子孙长命人……。”在中岳庙崇圣门,只见财神殿前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们正在排队上香,几名女士手持经文在大声朗诵,时不时的抬头瞻仰财神殿。

“我来自河南郑州,做一些小生意,今天来庙会主要是拜一拜财神,给家里的生意添一点财气”,郑女士告诉考察组,诵读请财神经文能够平静内心,也是祭拜财神前必须经过的一个程序,现在很多人嫌麻烦不在诵读,而她却依然保持这个习俗,因为她觉得,这样能使内心虔诚,心里会踏实一点。

在中岳庙的崇圣门东有座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据史料记载,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在这里,考察组看到了中岳庙会的传统习俗“拜干爹”。

只见祭拜者带着自己的孩子,在铁人面前拜了拜,用红绳栓着铜锁在铁人手臂上挂上之后迅速拿下来挂在自己孩子们的脖子上,口中还默念着祈福。

“来这里拴娃娃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也是找个彩头希望能有个好的运气。”一名母亲抱着孩子告诉我们,她们来自山东,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就是来祈福的,希望中岳庙之行可以给她们带来好运气。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而在另外一个铁人旁边,一群老年人正往铁人腿上摸了几下,然后在自己的腿上再摸几下。一经打听才知道,这也是中岳庙会传统的习俗“摸铁人”,传说身体的哪个部位疼痛不适,只要摸摸铁人与自己相同的部位,这样,病痛就会减轻甚至痊愈。

“庙会丰富的习俗满足了广大老百姓的祈福要求,这样的精彩的习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张秉政教授观看完“摸铁人”后感慨地说。在东侧铁人旁,男男女女们开始在福寿殿前用红绳捆“姻缘锁”,锁上刻有男女生的名字,表示恩爱甜蜜到天长地久。

“我们此次之行观赏到了中原地区最大的两场庙会,也看到了古老人祖陵和中岳庙古建筑保存的完整及其雄壮和魅力,香客及众多游人在寻神访道,祈福许愿,游览胜景,仿佛在翻阅着一部形象的道教文化教科书。”

走出中岳庙,张秉政教授感慨地说道,下一站,他还要带着考察组继续沿着大运河的足迹行走下去。

我们是大运河文化在线,专注于文化传承,讲述故事,搭建文创,在我们这里,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调味品,关注我们,在闲惬的生活中品尝文化带来的悠扬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