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司马懿: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诸葛亮与司马懿: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诸葛亮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相爱相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两人的智谋和功业也被无数三国迷反复对比,往往争得难解难分。其实,“是非成败转头空“,与其在这些层面一争高低,不如比较一下他们的性格气质和人生轨迹,以及对后人的影响和启迪,似乎更有意义。

总的来说,诸葛亮身上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司马懿则倾向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者会对自己的理想忠贞不渝,而且这种理想往往与现实有着极大的差距,但他们的信念正是竭尽全力来实现理想,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以理想主义者多少有些“迂”;

现实主义者则不同,他们不会刻意美化和丑化任何事物。他们审时度势,根据现实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来指导自己;如果理想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他们的底线是保护好自己。由于理性主导了他们的思维,所以现实主义者往往有些“冷”。

诸葛亮与司马懿: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司马懿

理想

其实,在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带有几分理想主义色彩。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显然是渴望治国平天下的;而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显然也是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出道前的司马懿和诸葛亮,至少在理想抱负上的差别还不是很明显。

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司马懿二十岁时就做了郡里的小官,而此时诸葛亮还在南阳耕地读书。但司马懿正式出道是在建安十三年被曹操强征为文学掾,而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左右,所以两人出道时间是差不多的。而两人真正的差别,从出道的经过就看出来了。

诸葛亮与司马懿: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三顾茅庐

出道

诸葛亮怎么出道的?是刘备顶风冒雪,三顾茅庐,哭着喊着“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感动了诸葛亮,也共同演绎了一段“君臣相知”的千古佳话。所以,他的出道,依然笼罩着理想主义光环;

相比之下,司马懿觉得汉室衰微,曹操又是宦官之后,所以先是装病不出,为怕真相泄露还不惜杀人灭口,最后是曹操实在不耐烦,放话“再不应召就办了你”,把他硬从家里拽了出来。所以司马懿的出道可以说是现实权衡的结果,还透着几分无奈与狼狈。

诸葛亮与司马懿: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曹操

仕途

再看出道之后两人的仕途轨迹。

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不是做大官,而是要做“帝王师”,像姜子牙、张良那种。按这个标准,诸葛亮几乎是一出道就当上了“帝王师”,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运筹帷幄,挥斥方遒,还与刘备“情好甚密”;

而司马懿出道后的第一个岗位是文学椽,虽也属于重用,但在群星闪耀的曹魏阵营里并不那么显眼。最要命的是曹操还一直防着他,动不动就在背后猛地喊一嗓子,看他是不是“鹰视狼顾”。这让司马懿从出道那天起就得夹着尾巴做人,每天尽职尽责,爱岗奉献,逐渐解除曹操的戒心,也让自己一步步往上走;到后来,干脆明目张胆劝曹操当皇帝。此时的司马懿,早已没有了年少时的棱角与情怀。

诸葛亮与司马懿: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白帝城托孤

托孤

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举全蜀之兵攻打东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个精光。刘备逃到白帝城,一病不起,临死前向诸葛亮托付后事。可以说,刘备的托孤,是历朝托孤事件中最具悲情色彩的一幕。它给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佳话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推着诸葛亮走上理想主义的祭坛。从此,诸葛亮以对蜀国和刘禅无限的责任感,开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始终不渝地践行着“光复汉室”的理想。

强烈的责任感,对理想的执著和坚守,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典型特征。

诸葛亮与司马懿: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诈病赚曹爽

理想主义的诸葛亮,成就了现实主义的司马懿。在连年领兵抵抗诸葛亮并取得胜利之后,司马懿已经成为魏国的柱石。他熬死了曹操、曹丕,又熬死了年轻的曹叡。只不过,他一开始并未进入权力核心,只是在曹叡宠臣刘放和孙资的极力游说下,奄奄一息的曹叡才同意召回司马懿,行托孤之事。当时司马懿也和刘备床前的诸葛亮一样,握着皇帝的手,痛哭流涕,大表忠心。

其实,司马懿后来发动政变,也可以说是逼出来的。如果不是曹爽实在作得不像,他不会轻易出手。政变之前,他已经忍了十年,本可以再忍几年,反正自己已时日无多,完全能以一个德刚望重的元老身份走进历史。然而,有两个问题是他不得不考虑的:

曹爽跋扈又无能,朝政日非,而吴蜀未灭,长此以往,魏国必将衰落,自己一生的事业也将付诸东流;

曹爽只敢夺他的权,却不敢要他的命,然而两个儿子羽翼未丰,自己一死,曹爽会不会对他们下手?或是一直压着他们,让司马家族再无出头之日?

面对现实的残酷拷问,司马懿终于露出了凌厉的獠牙,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曹魏的权力天平,彻底向他倾斜了。

诸葛亮与司马懿: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死亡

诸葛亮的死,依然是理想主义的。

秋风五丈原,单看这几个字就透着一种莫名的悲壮。死于北伐的军中,死于为理想奋斗的征途上,这让诸葛亮的死充满了悲情而浪漫的色彩。以至于几百年后还有诗人为他感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死后,蜀地举国哀哭,百姓自发立庙祭祀。他去世好多天,居然还能上演“死诸葛走活仲达”的戏码。这让他的死在悲情之外,又平添了几分神奇。

为国尽忠,死而后已,流芳百世——诸葛亮之死,是为理想的殉道,也是对理想的成全。他从此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被后世无数百姓敬仰礼拜,被无数戏曲和文学作品演绎歌颂。

相比之下,司马懿的死平静了许多。

公元251年,高平陵之变两年之后,司马懿在洛阳病逝。这个冷静、隐忍的现实主义者,击败了所有对手,然后像无数普通老人一样,躺在自家的床上,寿终正寝。似乎没有百姓为他立庙,也没有谁为他写诗。只是在孙子做皇帝之后,给了他一个“宣皇帝”的尊号。当然,这就够了。

诸葛亮与司马懿: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晋武帝 司马炎

最值得关注的是他的遗嘱。

诸葛亮死前,只给刘禅上了遗表,规劝他亲贤远佞,勤政爱民,还特别叮嘱不要让自己的儿孙享受特殊待遇,“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依然一派高风亮节,不改理想主义本色;

而司马懿给儿子们留下了遗嘱:

“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这封遗嘱,言简而意深,尽显权谋家的老辣。他一面承认被人怀疑“有异志”,而且“尝怀恐惧”,为自己洗白,一面却不说怎么让儿子们平息这种怀疑,反倒话锋一转,让儿子们“善理国政”,实际上就是告诉他们,权力才是最好的护身符,必须牢牢抓在手中,苦心经营。所谓“慎之”,也不只是小心用兵理政,更是严防政治对手暗算。

至于以后怎么办,已经不言自明……

理想主义的诸葛亮,早已登上神坛,被人顶礼膜拜,千古传颂;

现实主义的司马懿,一直活在人间,也同样收获了无数拥趸。

一个成了竭忠尽智、高风亮节的人格标杆;

一个成了审时度势、隐忍机变的经典教材。

两种人生,两种抉择,时也,运也,命也。真的能分出高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