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復興所帶來的文物文化思考

建盞的復興,讓千年前的瑰寶重回大眾視線,讓文玩愛好者的鑑賞收藏之路多了一抹亮色。建盞的迴歸讓人激動,它的盛衰走向也值得令人深思。下面想跟大家一同從建盞出發,去探討其背後所承載的關於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等更大的問題。

建盞復興所帶來的文物文化思考

歷史回顧

細數建盞的歷史,我們能欣賞到它在兩宋時期的興盛:茶文化的發展催生了鬥茶之風,鬥茶又讓最適合該項活動的建盞風靡一時,各階層各行業幾乎人人持盞,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順著建盞的發展往前走,我們也看到了它的衰落:頻繁戰亂和朝代更迭導致鬥茶文化式微,點茶失勢,建盞也隨之失寵,一度還退出了中國歷史舞臺,甚至流失到了日本。

日本茶道發達,最初起源實際上是來自中國。自隋唐以來,前來中國留學的日僧們紛紛將中國茶道帶回家鄉,加上自己的發展,日本茶道開始蓬勃。因此在當時中國社會發生變動之時,一向重視文物文化的日本便有了得到建盞的機會。

如今,說起頂級的建盞,國內已無法尋得,得去日本博物館才能一睹真容了。中國的建盞,放在日本博物館,成為了日本國寶,這種話看上去總歸有點彆扭,而我們除了感慨歷史變遷之外,更應該做的是從中領悟到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建盞復興所帶來的文物文化思考

引發思考

從建盞流失這一史實中,我們看到了在文化習俗更替的背後,是對文物的重視不再和隨意處置,這其中不僅折射出當時社會對大勢已去的建盞歷史價值的低估,也體現了在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傳承能力的薄弱。

文物印證文化的存在,是我們探究歷史的重要載體,文化解讀文物的價值,是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堅實基礎。由此,我們重點思考:如果一種文化不再流行之後,我們對其遺留下來的文物以及這種文化本身該持有怎樣的態度與做法?

建盞復興所帶來的文物文化思考

保護文物

文物是一段時期的見證,其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雖然很多歷史典籍也有對當時人文社會的記錄,但由於各種侷限性,有些記載可能並不全面甚至是錯誤的,這樣就體現出了文物本體無法被替代的價值。只有保留好文物,我們才能更真實地觸摸歷史。

除了歷史的研究價值,文物也代表了當時人們的工藝水平。在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製成的令人拍案叫絕的藝術成果往往再難複製,比如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曜變天目盞,在技術發達的今天也幾乎不可能再重現這一奇蹟。因為絕無僅有,所以珍貴。

回看歷史,很多文物都經歷了被販賣、在戰爭中被掠奪的遭遇,比如建盞、十二生肖獸首、洛神賦圖等,中國製造成了他人的寶貝,令人痛心。歷史的前車之鑑告訴我們,對歷史文物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不僅要用嚴肅全面地認識它們,更要做好嚴格的保護工作,讓遺憾不再上演。

建盞復興所帶來的文物文化思考

傳承文化

人們常說,盞因茶而生,也因茶而亡,可見,文物的興衰很大程度上依存於文化。而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其漸漸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時候,就是需要跟上時代步伐開始改變的時候,吸收精華,摒除糟粕,將文化在潛移默化的改變中傳承下去。

文化需要進步,社會也要具備足夠的包容性,要能夠海納各種精彩紛呈的文化,傳統或新穎,正經或有趣,時刻保持著文化多樣性才能避免損失珍貴的文物。為什麼日本能保留大量完整的建盞?就是因為他們一直傳承著點茶法,這才讓建盞得以在他們的茶文化中熠熠生輝。

關於文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樹立文化自信,這也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這樣的高度認識下,我們才能用最飽滿的激情和最創新的態度去包容和傳承文化。

建盞復興所帶來的文物文化思考

結語

文物文化象徵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與科技經濟等硬實力一起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並駕齊驅,軟實力落後的國家勢必缺乏足夠的民族自豪感,顯得浮躁缺乏底蘊,這樣的國家即使硬實力再發達也難以可持續發展下去。

正如臺灣學者南懷瑾先生在30多年前的預言:一個國家的科技落後了,可以很快迎頭趕上;一個國家的經濟衰落了,也能補救。唯獨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復存在了,也就是意味著亡國後,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復活了。

在對建盞等文物文化流失的歷史有了一定了解後,想必大家都會痛心疾首,甚至恨不得重回當時糾正愚蠢錯誤,但是已經發生的無法改變了,我們能做的也就只有從自己做起,從當下做起,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注入一份堅實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