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學裡的涅槃?知道了你就可以瞭解生死

上次講阿羅漢與佛的成就是否一樣時,講到阿羅漢入的無餘涅槃與佛證的無餘涅槃的區別,因篇幅所限,所以就簡單講了一下小乘佛法中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內容。此篇就來說說有關涅槃的詳細內容。

首先什麼是涅槃?

這一名詞在佛教未創立前,其他宗教派別就有,在印度《奧義書》中,涅槃為迴歸"清淨梵我"的意思。而釋迦得道開創佛教後,亦引用了涅槃一詞,但其內含已發生了改變,變成為滅盡五陰纏繞後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常,樂,我,淨"。後部派佛教,小乘佛教又延伸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兩種。而到大乘佛法期,中觀派認為"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因緣故,是名為涅槃″。到大乘佛法中後期,瑜伽行派興起,唯識學認為涅槃是修證佛法所得的果位,有本來清淨自性涅槃,自性清淨染汙涅槃,無住處涅槃。到大乘佛法後期,如來藏學派在此基礎上,又加了一種涅槃,為究竟圓滿的佛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又稱"如來大般若涅槃″,"如來大菩提究竟涅槃″。

什麼是佛學裡的涅槃?知道了你就可以瞭解生死

瞭解了以上內容,我們就會知道,同樣是涅槃兩字,其的概念內含,是隨著佛教佛法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延伸,擴展的,是佛法思想發展完善的必然。所以要弄清楚"涅槃″的意思,必須是動態的,必須結合當時佛教狀況,佛法宗派的佛學思想,才能明白。明白了涅槃,就明白了佛教發展史,就明白了佛學發展史,就明白了佛法發展史。

在下比較認同唯識學派,關於涅槃的觀點,其諸種涅槃不僅詳細,同時對應著修證的各境界結果,這樣更能準確說明描述,實證過程中的境界階梯。印度佛教前期,涅槃的概念比較籠統粗略,而隨著佛法的發展,使涅槃的概念更為具體精細。為具體說明,先把涅槃的種類,按照時間先後列一下。

涅槃寂靜(原始佛教)

涅槃常樂我淨(原始佛教)

有餘涅槃(小乘佛教)

無餘涅槃(小乘佛教)

真如涅槃(大乘佛教)

自性涅槃(大乘佛教)

無住涅槃(大乘佛教)

究竟涅槃(大乘佛教)

下面來看一下各種涅槃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在原始佛教期,釋迦前期提出的"涅槃寂靜″,此涅槃實則為大乘佛法中的"無住涅槃″,因為已實證自性本來清淨,又證涅槃法界寂靜(無住涅槃方證達)。雖至"涅槃寂靜",但因習氣與願力,一定會再來此娑婆弘法利生,因尚有肉身在所以為有餘涅槃。而釋迦入涅槃前,提出的"常樂我淨″,此涅槃實則為大乘佛法中的究竟涅槃。因究竟圓滿成就無上智慧,不會再來,所以為無餘涅槃。

什麼是佛學裡的涅槃?知道了你就可以瞭解生死

接著來看大乘佛法的涅槃。真如涅槃,是指真如本源,其是隨眠無記,被汙染有漏的。實則是一切眾生,死後去的地方,因是汙染有漏,所以神識迷昧,隨業輪迴受生,墮生死輪迴。普通眾生死後至此,又從此而生,所以有生死即是涅槃之說。阿羅漢無念無知,徹除貪嗔而入真如涅槃後,與真如和合,斷間斷生死,未斷變異生死。(勉強說為入無餘涅槃)。而真如雖絕大部分為汙染的,但其中也有一絲清淨的覺,所以為真妄和合,如能在真如涅槃中時,一絲淨念現前,依靠的是願力,和以往修的觀照般若功夫,是人則會在真如涅槃中重生,而能至自性涅槃,證得不生不滅(無生法忍)本來清淨(自性清淨)的自性。

證入自性涅槃後,一定要依利他的願力(若只利己,自性涅槃已證自,不生不滅,本來清淨,就已解脫,就不能再上一步,至無住涅槃),再依靠往日的觀照般若功夫,感十方一切。照見自性亦無一個實體的自性,但卻盡一切處,幻化出瞬間生滅的一切法,而其自靈動,包融著一切法,卻又不被一切法所染,心無住即能與其融,無住而感所幻法,則皆是自。以上即為實相般若,無住涅槃之境,三身四智五眼五通俱足。(菩薩未得漏盡通)因為願望還未實現,還有眾生要度,還有很多事未做,所以念頭一動則神識入肉體,又來到這世間。

實證無住涅槃再來,就是果地菩薩,因地佛。他們知道,只要能永住無住涅槃,即可究竟解脫生死輪迴,成就無上菩提,入究竟涅槃成佛。所以再來的他們,積極完成自己所發的願望,積極的度人,一切處一切時修般若波羅蜜,轉用識變用智,一旦圓滿得漏盡通,則入究竟涅槃而成佛。

什麼是佛學裡的涅槃?知道了你就可以瞭解生死

最後再說兩句,要徹底清楚明白"涅槃",及諸涅槃的真正含義境界,唯有實修親證。若能歷釋迦菩提樹下所歷,則會親歷以上諸涅槃境,生如來家,一旦習氣除盡,得漏盡通,則成就無上菩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