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殉国时,此人拥兵几十万却选择自保,更没有背上骂名!

在1642年,李自成二围开了封城。这时候的崇祯皇帝想出了一个计策,就是一边从牢里将已经关押3年的孙传庭放了出来,让他去河南救援;

则另一边派侯恂为督师拿着崇祯东拼西凑凑出来的五十万两白银犒赏左良玉所属部下,为了就是让左良玉出战去打已经坐大的李自成。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下面再现大明的小编就给史迷们介绍下究竟是怎么回事!

崇祯殉国时,此人拥兵几十万却选择自保,更没有背上骂名!

结果,左良玉的明军与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左良玉大败,一溃千里跑到襄阳。从此丧失了和农民军交战的勇气。但李自成没打算放过左良玉,跟着攻打襄阳,左良玉不敢应战只能带着军队逃跑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员、要粮饷,均没得到补给,愤恨之下左良玉纵兵掠夺武昌包括漕粮盐舶。

崇祯殉国时,此人拥兵几十万却选择自保,更没有背上骂名!

后来到了九江,左良玉拥兵二十万观望自保(其实也都是散兵游勇乌合之众,少有精锐)。后张献忠克武昌,朝廷严令出兵,才出战大败立足未稳的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出兵收复武昌,于是左良玉便在武昌立稳了脚跟,对外军队号称有八十万。

另一边的孙传庭,刚出来不了解农民军已壮大到动辄数十万规模,相继在柿园之役和郏县战役吃了败仗。1643年,孙传庭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结果再次大败,孙传庭这只秦军精锐被彻底歼灭。陕西秦军被李自成歼灭之后,左良玉这点人马,已经是明朝最后的生力军了。

崇祯殉国时,此人拥兵几十万却选择自保,更没有背上骂名!

等到李自成大军跨过黄河,进入山西,明廷形势已经危在旦夕。崇祯多次下命令让左良玉带兵进京勤王,但是左良玉已经被农民军打怕了,拒不奉诏,于是两边就在那扯皮。朝廷也没办法啊,等到李自成的军队已经降服了整个山西,进入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朝廷真的急了,你左良玉什么条件都给,只要你出兵就行。

崇祯殉国时,此人拥兵几十万却选择自保,更没有背上骂名!

崇祯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作战,左良玉于是慢吞吞的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后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就听说京师被攻陷了,崇祯帝殉国。

崇祯殉国时,此人拥兵几十万却选择自保,更没有背上骂名!

按理说,左良玉在明朝的最后时刻表现出来的作战态度,真的称不上积极。不过,更多人认为,明朝末年朝廷无力,沦落到皇帝要求着大臣出兵的份上;官官相斗,朝中文臣互斗也就罢了,偏偏要拉上在前线的将士。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没一个落得好下场。

崇祯殉国时,此人拥兵几十万却选择自保,更没有背上骂名!

再现大明的小编也认为,明末的武将,都沦落成政治的附属物,武将得有机会远离政治就远离,还管你皇帝的死活,除非是皇亲国戚。

左良玉有了前面袁崇焕、孙传庭的教训,虽然仍是大明武将,但要听皇上的命令,弄不好命早已丢掉,他心里自然也是盘算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