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中國茶文化簡史(三)

「原創連載」中國茶文化簡史(三)

宋人茶事

自《茶經·四之器》出,瓷與茶就緣定三生。至宋代,這二者的緣分達到了更高境界。

宋代一改唐代之煮茶法,而盛行點茶之法。宋是中國古代的經濟高峰和文化享樂高峰,此時的茶事中也處處體現著這種講究雍容華貴和娛樂精神的氣息。宋代的高級茶是龍鳳團餅,製法與唐類似不過極度注重外形,描金鉤銀、飛龍舞鳳,甚至還要打蠟並加入香料,屬於典型的“過度包裝”以至茶本身的品質下降。

宋蔡襄《茶錄》:

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

另《宣和北苑貢茶錄》載:

北苑初造研膏,繼造蠟面。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原創連載」中國茶文化簡史(三)

《宣和北苑貢茶錄》所載宋代龍鳳團餅模具之“大龍”

此時的飲茶法為點茶,將茶碾成細末放入盞中,水燒微沸即衝入盞中,此時用特製的茶筅(亦稱攪茶公子)用力攪打以使水茶交融。此時同樣會出現沫餑,而一盞好茶的標準有三:沫餑出現快而不散;水面露出的慢;喝完後“咬盞”。可以看出這三點不是來自茶的好壞而是來自點茶技術高低,於是PK點茶技術之風大盛。《延福宮曲宴記》描述徽宗時北宋宮廷茶事說: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執、親王、學士曲宴於延福宮。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傾,白乳浮盞面,如踈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烹茶飲畢。皆頓首謝。

從宮廷到民間,“鬥茶”成了宋代盛事,但這裡已經瀰漫了娛樂主義氣息。直到現代,日本的茶道依然是用的宋代傳過去的點茶法,但日本茶道“清、寂”的精神內涵卻得自唐,因此日本茶道是得唐意而得宋法。

從對宋代點茶法的介紹,大約可知,宋代的茶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泡沫紅茶。客觀地說,這種茶是不會有多好喝的。但是宋代的富貴文人們似乎關注的並不是茶的本身,而是熱衷於把茶事變成一種用金錢和閒情堆砌起來的遊戲。這個遊戲的核心要素就是用茶筅攪打出來的沫餑。這些細膩的白色沫子既要厚,又要存在的時間長,還要能與茶器相得益彰、看起來美觀。這明顯是有錢、有閒而又酸腐階層的遊戲。在這種遊戲裡的茶並不一定好喝,因為連茶最重要的溫度,他們都已經不顧及了。對於宋代茶事這種重奢靡而離真趣的傾向,明人李日華所撰《六研齋筆記》中有所評價:

茶事於唐末未甚興,不過幽人雅士,手擷荒園雜穢中,拔其精英以屬靈爽,所以饒雲露自然之味。至於宋,設茗綱充天家玉食,士大夫益復貴之。民間服習寖廣以為不可缺之物。於是營殖者擁溉孳糞等於蔬䔫,而茶亦隤其品味矣。

「原創連載」中國茶文化簡史(三)

《宣和北苑貢茶錄》所載宋代龍鳳團餅模具之“大鳳”


在宋代這種富貴遊戲般的茶事裡,茶器的作用就非常的明顯了。要想讓打出來的茶沫長時間積聚,很顯然茶器的內壁最好是一個緩坡。於是,茶器就從唐代盛行的瓷盌變成了瓷盞。宋代也因為鬥茶法成為了一個茶盞的國度,盞這種瓷器器形也就在宋代定型並達到了美學頂峰。

「原創連載」中國茶文化簡史(三)

上海博物館藏北宋定窯醬釉盞託

但是光有瓷盞還不夠,因為鬥茶遊戲的勝負要求還有一項,就是茶沫和茶器的組合要美觀。茶沫是白色而細膩的(也即《茶錄》所言之“茶色貴白”),從美學角度來說,從來就是黑白相配最為洗練與深邃。於是,唐代煮茶法下的茶器之王青瓷盌,就讓位給了點茶法下的黑瓷盞。

黑釉瓷器在中國源遠流長,三國時期,現在的德清地區就兼燒青瓷與黑瓷,之後各個時期都有燒製黑釉瓷的知名瓷窯。青釉與黑釉,或者再加上醬釉,從本質上說都是以鐵元素作為著色劑的瓷種,不同的顏色差別只取決於鐵元素含量的不同而已。因為黑色不夠靚麗,在宋代以前的各個時期,黑釉瓷從來沒有成為過頂級名瓷。在宋代,因為鬥茶而黑釉茶盞成為了等級很高的器物。同時,一個在過去從沒有成為過著名瓷產區的地區,也就此登上瓷史舞臺,這個地區是福建,準確地講是福建之建州。

建窯盞是宋代最知名的鬥茶神器,它是一種黑釉瓷,同時它還以其他幾個名稱著稱瓷史:兔毫盞;油滴盞等。北宋陶榖《清異錄》載:

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陶榖是五代至宋初開國時人,卒於970年。此時閩王尚未納土,福建還不在大宋朝廷掌控之內,而建窯盞卻已經在宋地大名鼎鼎,這裡所說的鷓鴣斑點指的就是油滴釉的一種。

「原創連載」中國茶文化簡史(三)

宋代建窯兔毫紋盞

南宋祝穆所撰的地理學名著《方輿勝覽》中記:

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黃魯直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

又君謨《茶錄》:

“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然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又難得之。

祝穆是朱熹的表侄和弟子,已經是南宋後期的人物。在他的這條記載裡出場的兩位,都是赫赫有名的文人領袖:黃庭堅、蔡襄。宋代書法四大家,於此有其半矣。可見,從北宋到南宋,建窯茶盞都是頂級文人追捧的對象。

「原創連載」中國茶文化簡史(三)

宋代建窯黑釉灰兔毫紋盞

這些著名的宋代黑釉窯變斑瓷種,到了明初也就衰落了。因為明代開國即廢龍鳳團餅,中國飲茶進入沖泡散茶時代直至於今。鬥茶法消失,自然這種曾經風光無兩的茶盞也就淡出了國人視線,成為了一種邊緣瓷種。但因為日本茶道承襲了中國宋代之風,這種黑釉窯變斑的茶盞在日本卻一直被當做寶物一級的瓷種,被統稱為“天目釉”而珍視至今。

但在宋本朝,因建窯盞而建州(今福建建甌)成為茶之重鎮,閩北武夷山也一躍而為首屈一指的茶產區。最重要的宋代貢茶生產者“北苑”,即是在建州龍焙面北之處。

宋代本朝的《夢溪筆談》稱:

古人論茶唯言陽羨、顧渚、天柱、蒙頂之類,都未嘗言建溪。然唐人重串茶,粘墨者而已,近乎餅矣。建茶皆喬木,吳、蜀唯叢茇而已,品自居下。

明代許次杼的《茶疏》亦稱:

唐人首稱陽羨,宋人最重建州。

宋代雖然在文化、經濟和美學上都處於古中國的巔峰,但在茶事上卻不得不遺憾地被視為是一段相對扭曲的時期。與在書畫、古琴、瓷器等方面重意境的美學選擇不同,宋代的茶事卻背離了中國傳統中“天人合一”的核心追求,走上了矯揉造作的路徑,不免讓人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