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論語》146:如何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讀懂《論語》146:如何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評述】

樊遲,孔子弟子。

什麼樣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能抓住事情本質的人。

如何找到事情的本質?

王陽明說: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這句話說成白話就是:良知事己是善,贍養父母是孝,事兄弟是悌,對領導是忠,於事是智……

可見, 要找到事物的本質,就必須根據對象,然後把自己良知轉化成具體的良知(孝、悌、忠、友、信、仁……),才算抓住事物的本質。

就如“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家想想看,面對廣大民眾,如何治理?事物的本質是什麼?

是民生。民生做好了,什麼事情都好了。

再如“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如何做到仁?

“務民之義”(先難)。

再比如要如何做好餐廳服務員招聘?

要做好服務員招聘,救必須弄清楚服務員(服務員的良知)與點單、掃地、做飯等等工作(具體對象)。

通過分析,服務員的具體良知就是——勤奮!

試問人勤奮,哪有做不好衛生、點單、做飯的道理?

事情都做好了,不是智者是什麼?

讀懂《論語》146:如何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可見,要做好事情,就必須抓住事物的本質。而要抓住事物本質,就必須把良知轉化成具體良知(孝、悌、仁、義、勤奮、愛崗敬業……)。能做到這些,就是智者!成為了智者,就可以成為仁者。

讀懂《論語》146:如何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