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人还须要阅读经书吗?

经书,那几本过于古老的书籍,摆在书桌上,从久远得有些模糊的春秋战国,到现在我们已经差不多可以去火星的时候,一摆就是两千年!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中国文化精髓,中国哲学经典,《十三经》…….说来说去,无非还是那几本:《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礼记》,《老子》,《易经》……..几千年读下来,几千年翻下来,那几页残破的书页,也应该泛黄了吧?

是的,读来读去,翻来翻去,经书的书页业已泛着历史的泥黄了。从经书诞生迄今,它被我们写在战国的竹简上,划在汉朝的木简上;蔡邕将之刻在石头上,匠人把它雕在石碑上,王羲之则是写在锦帛上——用毛笔,用同样古老的毛笔;许多人,把它写在纸上——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纸上;还印在了宋代的线装书上(我们伟大的毕升,也应该印过它吧?)…….而现在,用孔老夫子无法想象的激光排版出来的书籍,依旧有《论语》——不知孔子泉下该做何感想:骄傲自豪乎?微微太息乎?还是若有大悲焉?

现在的中国人还须要阅读经书吗?

一卷《论语》,不过百页,司马迁读过,曹操读过,陶潜读过,杜甫读过,秦桧读过(应该还可以倒背如流);英雄读过,佳人读过;帝皇读过,乞丐读过;忠臣读过,奸贼读过……就连最痛恨仕途经济的贾宝玉,他读的《南华真经》,也依然是经书……

汩汩地流在中国人身体里的血液,有孔夫子微微的叹息——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但这事实这是福是祸,却又有谁说能清道明?

悲壮如文天祥,他可能永远无法想象,也无法接受:奸臣贾似道在人面前,手执书卷讲起仁义道德来,也依然头头是道,一句不爽!同样一部《论语》,给文天祥的,是一股充天塞地的浩然正气,而给奸佞若贾似道之辈的,却是涂抹了罪孽的权柄与金钱!

这是经书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但不管如何,这显示了经书的力量,非凡的文化力量!

现在的中国人还须要阅读经书吗?

中国人过于温顺,中华民族是一个过于温顺的民族。这种温顺造就了孔子,也造就了这个民族两千载的摇头晃脑的读经史。两千年是一个漫长的秋季,我们这个民族手执书卷,摇摇头,晃晃脑,高声吟诵,于是乎,读出了董仲舒,读出了刘德玄,读出了朱熹,读出了苏轼,读出了王阳明,读出了王国维,也读出了孙中山,毛泽东…….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峨冠博带,轻挥羽扇的儒生,成了我们民族尊敬的对象,成了知识与文明的象征,成了整个社会的宠儿!而今,峨冠博带换成了西装革履,“仁义”变成了“主义”,“非也非也”也改成了“no,no”;但是,中国人的精神没变,中华民族的血液没换——依旧是“仁”的精神,血液里依旧流淌着孔子的太息!

支撑我们这个民族走过两千年风雨路,使我们历无数内战而不分,经百年耻辱而涅磐,正是这“仁”的精神!这种精神,孔子说是“生无所息”,孟子说是“浩然之气”,朱熹说是“天理”,文天祥说是“正气”,孙中山说是“天下为公”……我们完全有理由如是说:中华民族是读经读出来的民族!

科举时代,人们读经带有强烈的功利的意识与目的,“经济”与“文章”并举,仕途与读经相连。而明清的皇帝们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把经书的地位空前地提高,将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这种荒唐加愚蠢的举措,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八股取士,取的“士”大多都是思想僵化,呆劲十足的“奴才”,比之唐宋的文士,既少了李白的“野性”,又缺乏苏轼的“灵气”。

但就是这帮人,肩头却担着整个赤县神州——他们如何能担得起?这可悲的状况,使中国江河日下。直到1840年,英国人“用基督的名义”,挥舞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火枪,在我们的国土横冲直撞为所欲为之时,埋头在旧纸堆的读书人,才渐渐睁开尚未清醒的双眼,打量这个正在天翻地覆,一日千里的世界。他们慢慢发现:我们这样读经,读错了,大错特错了!于是乎,康有为梁启超出来了,要维新;孙中山出来了,要革命!而后来在一场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扫荡”运动里,胡适,鲁迅等人拿起从西方借来的“利剑”,终于把挂了两千多年的“孔家店”的招牌,砍得支离破碎!

从“新文化运动”到荒谬兼滑稽”的“文革“,一场”文化之战“打了数十年,读经者输得彻头彻尾,一败涂地。作为失败者阵营里的王国维,以生命来祭奠他们那个群体的失败——无声的投水,却是轰轰烈烈——这里依旧有孔子的太息!

现在的中国人还须要阅读经书吗?

但是,这种失败是暂时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惯性,终究会显示它的力量,会带领这民族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在这条轨道里,经书,仍然有引导我们前进的力量!

一个读经逾千年的民族,失却经书是无法想象的,正如西方的基督世界失却了《圣经》一样无法想象。当然,读经不能效尤当年的八股士子,今日的读经,应当是取其精邃处,弃其糟粕物,应当是悟其大道,用以修身,用以报国。勉旃,中华学子!

孔子的太息,勉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生无所息”,“任重而道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