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病十年的司馬懿是如何通過高平陵之變取得曹魏政權的?

正始十年的高平陵之變,已經被剝奪實權的司馬懿,乘執掌朝政的大將軍曹爽攜魏帝曹芳到洛陽外的高平陵祭拜之機,用果敢的軍事行動在首都洛陽城幾個戰略要點發動政變,推翻了曹爽一家壟斷朝政的局面,從此司馬懿開始掌握曹魏政權。


臥病十年的司馬懿是如何通過高平陵之變取得曹魏政權的?


在中國封建時代,政變相較於大規模用兵的次數要少得多,而武裝政變則更少,這就更不用提武裝政變成功的次數了。

所謂“攻心為上,攻城如下”。在狹小的都城內,要在短時間內同時剷除掉敵人的關鍵,不是從數量上通過個體完全的消滅,而是通過壟斷信息和斷絕後路,通過震懾和恐嚇使敵人明白不投降只有死一條。

那麼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是如何通過斷絕後路和壟斷信息,以周密的軍事部署險中求勝的呢?

司馬懿的安排中,自己負責佔領武庫,命令長子司馬師、弟弟司馬孚屯兵攻打司馬門,次子司馬昭在宮中監視兩宮,部下司徒大將軍高柔領佔曹爽軍營。在這些據點都被控制的情況下,最後才與太尉蔣濟一起率兵行往洛水浮橋,逼迫曹爽投降。

司馬懿不急於攻取曹爽的府邸,也不急於在京城內搜捕曹爽的黨羽,因為他知道十年不參主政,他沒有足夠的兵力和力量來控制京城內的曹爽勢力。因此整個事變的成敗,就在於“打蛇七寸”,掌握關鍵點位後,切斷每個點位的信息溝通。


臥病十年的司馬懿是如何通過高平陵之變取得曹魏政權的?


如果從司馬懿對每個信息點位的戰略價值做個判斷,不難看出排列順序如下:

武庫——司馬門——二宮——曹爽營

武庫顧名思義,是國家儲存兵器的軍事重地。武庫的得失對於司馬懿政變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依據漢制,京城的禁軍部隊的武器一般集中保管於武庫中。因此,一方面控制了武庫,可以使司馬懿私自豢養的三千死士瞬間得到甲冑兵器的武裝,另一方面可迫使京城中的禁軍放棄沒有武器的抵抗。

可見攻打武庫這一一石二鳥的重要步驟,其得失關係到政變的得失,司馬懿只能隻身前往。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曹爽的府邸恰好就在武庫的南面。司馬懿要攻佔武庫,就必須經過曹爽的府邸。而在司馬懿經過曹爽府門的時候,被情勢所恐慌的曹府將士險些大打出手。司馬懿利用府中將士猶豫不決的機會,未與糾纏,迅速通過直達武庫。


臥病十年的司馬懿是如何通過高平陵之變取得曹魏政權的?


後來的實際證明,攻取武庫的確是釜底抽薪之舉,沒有武裝的曹爽軍隊,根本沒有抵抗的意志。

除武庫之外,司馬懿最關切的就是司馬門的得失。

在電視劇《軍師聯盟》裡曾經有這麼一段劇情:在曹丕與曹植競爭世子之位白熱化的階段,曹植因為酒後胡鬧擅闖司馬門,行車與馳道中,鬧得曹操怒不可遏,差點要當場將其斬首。

曹操定然不會殺了自己的兒子,但是極為生氣是肯定的。一方面是因為酒後遊蕩有失本就被譽為竊取漢政的曹家人臉面;但另一方面則更為關鍵,那就是闖了掉十個腦袋都不為過的司馬門。

司馬懿正是通過這個當年差點要了曹植命的司馬門,竊取了曹魏政權的政治果實。

司馬門從漢代開始創制,一般所指的司馬門就是宮城外的大門,以守宮司馬得名。從所處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得知它作為宮廷門禁的必經之路的重要性。而且司馬門的規模十分龐大,可以屯兵,是宮內禁軍力量的集中地,因此它是宮廷門禁的核心,也是守衛城中天子安全的最重要門戶。


臥病十年的司馬懿是如何通過高平陵之變取得曹魏政權的?


曹魏實行的由兩支軍隊分別負責警戒宮城內外的制度更加提升了司馬門在宮廷政變中的重要性。所以一旦控制了司馬門,就起到了隔絕中外的效果,使得城內外的禁軍之間無法互相呼應,及時救援。

往往城外的部隊因為缺乏消息,不明事變情理,不能有所動作,最終只能坐觀事件成敗。

因此發動政變的司馬懿十分關切司馬門的得失,只要能控制司馬門,宮外的從由曹爽控制的軍營就無法掀起波瀾。

從政變的人員安排上,唯有攻擊司馬門安排了兒子司馬師、弟弟司馬孚兩個人,其他各處政變要點都只有一個人負責。而且司馬昭控制二宮的行動也與司馬門的得失有著直接的關聯。

在控制了司馬門,打開了通向宮中的道路之後,便是授命司馬昭進宮控制二宮。這主要是為了控制郭太后,以便挾太后之命為這次政變染上合法的色彩。


臥病十年的司馬懿是如何通過高平陵之變取得曹魏政權的?


郭太后的地位雖然是在曹叡彌留之際才確定,對曹魏政權的實際影響力遠遠不及太后的名字那樣威嚴。但郭太后與司馬懿同為政治上被曹爽排擠的人。敵人的敵人便是我的朋友,因此控制了司馬門,進入了宮中,郭太后與司馬懿合作也不是難事。

面對掌握禁軍的曹爽,司馬懿所能控制的軍事力量明顯處於劣勢。但曹爽輕易帶著少帝出城,致使發生政變後城內禁軍立刻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

司馬懿用自己豐富的政治經驗,把握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時刻,放棄曹爽府邸這樣可以控為人質的地方,把有限的力量集中於武庫、司馬門這樣的要衝之地,雖然鋌而走險,但奮力一擊卻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臥病十年的司馬懿是如何通過高平陵之變取得曹魏政權的?


整個事變的過程行程緊湊、換環環相扣。這些短時間內每個點位上的成果,離不開司馬懿在平時做的工作。比如讓他的兒子司馬師私自蓄養的三千民間死士,通過聯姻和提攜得到的曹魏老臣的支持等等。

因此,如果我們從政變的結果向前再分析司馬懿為政變所付出的十年準備工作,不難看出,司馬懿的性格是多麼的堅韌和老成。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用在司馬懿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