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脊髓空洞症是脊髓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 其特点是脊髓内形成囊肿(cyst)样改变,这种囊肿随时间由内向外不断扩大,压迫并损伤脊髓神经组织,导致四肢力量逐渐减弱,背部、肩部、手臂及腿部僵硬,并出现慢性疼痛;也可出现头痛、温感觉消失、膀胱及括约肌功能丧失等表现。

美国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将脊髓空洞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 Chiari 畸形的脊髓空洞;另一类是不伴随 Chiari 畸形,即由于创伤、脑膜炎、脑出血、肿瘤或者蛛网膜炎等引起的脊髓空洞。

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一些拟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特别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患者被发现伴发有椎管内的病理变化, 除了常见的Chiari 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CM)和/或

脊髓空洞(syringomyelia,SM)外、还有神经管闭合不全、脊髓纵裂、脊膜扩张、脊髓栓系等。其中脊髓空洞较为常见,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一、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病机:

1、骨骼肌的不对称失神经支配:空洞囊腔不对称扩张,导致脊髓灰质前背角内侧或腹内侧神经核团被侵犯,引起躯干椎旁肌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神经支配,引起椎旁肌肌力的不对称,从而发生脊柱侧凸。

2、脊髓牵张:脊髓受到牵拉,终丝紧张导致牵拉小脑扁桃体下移形成Chiari畸形(CM),有相关研究提示脊髓/脊柱长度比值在重度侧弯者中显著低于正常对组者。牵张的来源通常来自两端头侧(小脑扁桃体)或尾侧(脊髓圆锥或终丝)的相对固定

3、其他学说:姿势反射紊乱、遗传等等

二、脊柱侧凸伴发脊髓空洞的常见临床特点:

1、神经损害症状

脊髓空洞的患者中约44%可表现有神经损害症状,并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脊柱侧凸患者若表现有不对称的腹壁反射或腱反射、进展性的下肢畸形、肌肉无力、强直、挛缩(斜颈)、肢体发育不对称、感觉减退、枕部或上颈椎疼痛,以及显著的背痛等症状或体征,则提示患者伴发脊髓空洞等椎管内畸形的可能性较大。对于不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则需要依靠X 线的侧凸形态学表现及MRI 明确诊断。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临床医师需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辅助该病的诊断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2、侧凸常呈持续进展性:空洞减小并非预示侧凸会停止进展或好转,且侧凸患者骨骼发育停止后仍会进展。

3、空洞偏离的方向与侧凸顶椎方向的关系:空洞偏于脊髓一侧,并不一定会发生单侧的感觉或运动障碍,而空洞偏离的方向与侧凸顶椎的方向间亦无相关性。

4、不典型侧凸形态:伴有脊髓空洞的侧凸可表现为不典型的侧凸形态:左胸弯、左胸/右腰弯、左胸/右胸腰弯、双胸弯、三弯或长胸弯等,或在典型侧凸形态中不典型的特征(上下端椎或顶椎位置偏离对称性特点、胸椎后凸过大

等)。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患者有胸椎后凸加大的趋势, 且矢状面顶椎与冠状面顶椎往往不居于同一个节段,胸椎后凸>40°或出现颈椎过度前凸。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对继发于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临床特点主要有:发病年龄小、男多于女、侧凸一旦发生常表现为持续性进展且僵硬、侧凸形态不典型、常伴发神经损害症状、空洞偏离的方向与侧凸顶椎的方向间无相关性,侧凸快速进展(>1°/月)、保守治疗支具治疗失败率高等临床特征。

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研究已揭示了畸形发展及变化的一些规律,对脊髓空洞和脊柱侧凸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有利于临床决策,在临床中进行详细的神经学评估获得明确诊断,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国著,解京明,等.伴发脊髓空洞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J]. 2012, 22(4): 370-373.

2、Magge SN, Smyth MD, Governale LS, et al. Idiopathic syrinx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a combined center experience [J].Neurosurg Pediatr, 2011, 7(1): 30-3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