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國號出自一位僧人,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文|小雨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的王朝,這些王朝的命名大多都是以地名為依據來命名的。

商朝後一個朝代,周朝就是“周武王”從“周”起兵出發,在滅了商朝逼死商紂王,登上大統後,他以地名取國號為“周”;秦始皇嬴政在一統六國後,也是用曾經的國名“秦”作新王朝的國號,漢朝之所以命名為漢朝,也是因為漢高祖劉邦生於漢地,而且他還做過漢王,也難怪用“漢”做國號了。

元朝的國號出自一位僧人,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曹操在東漢時曾經被受封為魏王,後來他的次子曹丕滅東漢後,也是將定國號為“魏”,楊堅作為隋王朝的開創者,他是因為在北周擔任過隋王,大唐王朝所取國號為“唐”是因為李淵曾經是唐王,宋太祖趙匡胤雖未擔任過宋王,但是他曾經擔任過“宋州節度使”,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王朝國號都是用地名或者是王朝開創者曾有的職稱。

元朝的國號出自一位僧人,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自趙匡胤開創宋朝後,漢族人民和北方民族就開始對峙,並且長達三百多年,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北方民族政權“金”、“遼”先後將宋朝大片的領土搶奪走,雖然他們很彪悍,但是卻被少數民族蒙古族消滅了,本來,按照以往王朝的慣例,由蒙古族所建立的政權不該取名“元”,應該是取名為“蒙古國”才符合邏輯,但作為蒙古政權的創立者忽必烈卻不這樣想,他有著自己的想法。

元朝的國號出自一位僧人,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成吉思汗這一個家族,作為一個好戰的家族與民族,他們的故事自然是數不勝數的,想想看,他們四處南征北戰,亞歐大陸都快被他們橫掃完了,後來,他們家族的繼任者忽必烈,最終開創了蒙古一族的新王朝,在滅了宋朝後,定京都在北京,取國號為“元”又稱“胡元”和“蒙元”。

元朝的國號出自一位僧人,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一個國號的制定可不是一件開玩笑的事情,是需要好好研究商討的,想想看,如果一個國號不取得高大上一些,怎麼讓別人關注和重視?作為大佬的忽必烈心裡清楚,自己作為一個外來民族,如果想要一統中原,困難程度上比漢族人統治不知難了多少倍,這也就是為什麼沒有取國號“蒙古”,而是取《易經》裡“大哉乾元”中的“元”為國號的原因了。

“大哉乾元”的大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希望自己所統治的疆域猶如上天那樣安穩平和,無邊無際,這個國家能充滿著美好”。像這種水平的名字,自然不會是忽必烈這個蒙古族的人想得出來的。“元”這個國號的來由是漢人想的名字。

元朝的國號出自一位僧人,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當忽必烈還在大草原上征戰時,他便生出一統天下這一壯志,忽必烈的能力遠超同齡人,身邊少不了有很多厲害的能人異士作為幕僚,而且這些幕僚的水平絕對不差,忽必烈對漢文化感興趣正是因為這些人。忽必烈建立政權後,對漢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他甚至有一個瘋狂的想法,那就是建立以漢族文化為主的新王朝,如此一來,他就沒辦法滿於現狀,開始招攬能人異士,而此時出現了一個名為“子聰”的僧人。

他就是劉秉忠,元朝知名漢臣,元朝的國號就是他想出來的。

元朝的國號出自一位僧人,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劉秉忠雖曾為僧人,但學問極高,對《易經》更是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對天文、地理、律歷、占卜也頗為精通。劉秉忠在元朝初年就當上了太保,參與中書省的事務。

公元1271年,忽必烈打下的江山已經基本穩定,劉秉忠就上奏,按照帝君,也就是忽必烈的意願,已經初步決定好國號的命名和相關的儀式的準備,已經可以立國號了。

元朝的國號出自一位僧人,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忽必烈知道後很高興,因為自己理想中的王朝終於就要建成了,他立刻批奏了劉秉忠的奏摺。不僅是國號,忽必烈覺得自己還要寫一個開國詔書來昭告天下,但想想自己的那點水平,忽必烈就找來了當時的大文豪來幫自己寫詔書,《開國詔書》就這樣被寫了出來。

而這篇詔書,百姓看過之後都很是感慨,現在就一起看看詔書的內容吧。

“朕既太祖皇帝,握乾符得起朔土,以神勇而徵大業,名震四方,得方土無數,涉及之廣,古今皆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朕既成大業,宜早定鴻名。以古制當為蒙古,但朕心不願。既此,建國號大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

元朝的國號出自一位僧人,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雖然後來由於暴政,朱元璋起義建立明朝,元朝被明朝趕出中原回到大漠,但他們的國號還是“元”。

總的來說,就是元朝長達九十八年的統治,是少數不用地名或者職稱來命名國號的一個朝代。

最後感謝您閱讀小編的文章,如果您喜歡小編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小編會如期地給大家帶來更好的作品!文章如有不對之處,歡迎大家批評糾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