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勾践捐命的死士是怎么来的?

为勾践捐命的死士是怎么来的?

越王勾践刚即位那年,与吴王阖闾有一场大战,在死士的帮助下,他大败吴军。吴王阖闾重伤而死,自此才有了后来那许许多多的故事。

战场上,攻其不备是惯用手法,如果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这场吴越大战中,勾践派出死士,排成三排冲到吴军阵前,大呼大叫然后抹脖子,血花四溅。或许是莫名其妙,或许是莫名的恐惧,这阵仗让吴军失了神。勾践抓住这空挡,一顿猛攻,然后大胜到手。

在这里我脑补了一个玄幻的场景:吴越交战之地,是个上古战场,封印着一头凶兽。在战场的某个位置,布置仪式,以勇士的鲜血为引可以松动封印,让凶兽获得短暂的自由。于是越国的死士,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唤醒了远古的生灵。一无所知的吴军,大部分成了脱困凶兽新鲜的血食。肆虐过后,胜负的天平无可挽回地倾斜了……

收拢一下思绪,有个疑问浮上心头:为什么有些人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做死士?他们从何而来,又是怎么培养的呢?当然这里并不适合做展开,我猜想有以下几种:为钱财,为报恩,为理想。

为钱财,乱世的人活得不如和平年代的狗,为了自己或者家人或者其它什么人有一份生活保障,将命卖给了帝王家;为报恩,大人物的一点施舍,对小百姓来说就是生与死的区别。义字当头,你有恩于我,无以为报,此身为报。为理想,这个可能与“义”有重合的地方,我这里倾向于“洗脑”,如果一个人成长过程冲一直被灌输作为一个死士的行为准则,而且不断有人言传身教着,那么到他的时候,也就是伸头一刀的事情。

活着不好吗?粗暴地拿这句话问去死士,有点俯视的傲慢,想必也不会有什么答案。不是不能生,只是有了死的理由。无论为何,这便是我坚持的真理。至于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说法,或许只是在想开的情况下,从容地做了选择。

死士,是一群有故事的人。So, to be continu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