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商鞅變法與六國變法的不同,就明白了秦國一統天下根本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大將王賁率大軍攻齊,齊王投降,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明白商鞅變法與六國變法的不同,就明白了秦國一統天下根本原因

電視劇《大秦帝國》

漢代文學家賈誼《過秦論》提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大秦帝國自孝公用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強大之路開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一統華夏,結束了自春秋以來上百年的分裂割據。為什麼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戰國群雄都在為了國家的富強實行變法,而最終只有秦國成功了呢?秦國新法究竟優越性在哪?

明白商鞅變法與六國變法的不同,就明白了秦國一統天下根本原因

《大秦帝國》商鞅劇照

第一,天下大亂,急需形成新的秩序。我們先來看下當時的天下大勢,戰國時期,周王朝其實已經是名存實亡,天下經過數百年的戰亂,已經到了禮崩樂壞的地步,舊的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和發展,急需形成新的制度來統領天下。也因此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發展局面。而當時的戰國七雄也都急於找到一種新的學說法令來實現國家強大,統一華夏的宏偉目標。在那個兵戈不止的年代,那種學說能夠使國家長久的保持軍力強盛,糧食富足,那種學說便能夠立足於不敗。商鞅的新法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實現了國家持久的強盛。

明白商鞅變法與六國變法的不同,就明白了秦國一統天下根本原因

戰國時期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

第二,各國社會環境不同。秦國地處中原西部邊陲,往東自魏國佔領河西之後,被牢牢的封鎖在關中以西的地帶,遠離中原。但是這從另一方面說,也為秦國變法提供了便利,首先,由於進出中原不便,秦國受到的文化衝擊較小,人心更加容易統一。其次,列國當時爭霸的重心都在中原,認為秦國地偏國弱,不會對中原構成太大威脅。試想一個連大門都出不了的政權,能有什麼作為?反觀中原六國,每日征伐不斷,兵戈不止,朝堂之上各種學說林立,想要安穩變法強國,可以說難上加難。

明白商鞅變法與六國變法的不同,就明白了秦國一統天下根本原因

《大秦帝國》中的秦孝公

第三,君主是否能夠破除萬難,鼎立支持。秦孝公嬴渠梁是個胸懷天下的大有為之君,對秦國貧弱落後的原因有著深刻的認識,對強國強軍有著強烈的渴望。識人之明、用人之膽無人能力,有敢於和權臣分天下的魄力,對於自己認同的人和理念能夠給予堅定不移的支持力度。與商鞅的組合更是天下難找。加上其人在對魏的歷次戰爭中功勳卓著,因此根基深厚,在朝堂之上的地位無人撼動。反觀中原六國,要麼君主顧忌太多,不敢大刀闊斧,要麼國君根基軟弱,容易被權臣左右。總之,能夠做到孝公與商鞅那樣的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千難萬險,至死不渝的君臣千古難尋。

明白商鞅變法與六國變法的不同,就明白了秦國一統天下根本原因

《大秦帝國》中秦孝公與商鞅

第四、變法覆蓋更廣,更加深徹。以上三條因素,已經說明,商鞅變法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具備了成功的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商鞅的才華在秦國得以充分施展,最終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深徹變法。較之其他六國,商鞅的變法注重從國家底層構築根基,以充分調動底層百姓戰鬥、生產的積極性原則,打通當時底層群眾上升渠道。同時,以近乎嚴苛的法規在全國各個階層中嚴厲打擊影響新法推行,破壞生產發展的行為,為秦國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一套秦國在大爭之世能夠穩定、快速發展的新秩序。而其他六國的變法多是自上而下推進,主要以整肅吏治為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頂多算是在舊的政治制度上進行一些革新,變法深度、廣度遠遠不如秦國新法。這樣的新法其實還是人治,不是法治。用商鞅的話說就是“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

明白商鞅變法與六國變法的不同,就明白了秦國一統天下根本原因

《大秦帝國》中的商鞅

這就說明,秦國商鞅變法不是一時的暴起,而是一場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自下而上形成除舊佈新的偉大革命。在這場革命中,君明臣賢,君臣默契配合,生死相依,為戰時秦國夯實了根基,奠定了一統六國的雄厚基礎。

明白商鞅變法與六國變法的不同,就明白了秦國一統天下根本原因

上海博物館藏品商鞅方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