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為何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淘汰的兩部著作是什麼?

解放後,為何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淘汰的兩部著作是什麼?

如今我們一聽到四大名著感到習以為常了,但是,你知道嗎,在最開始的時候,為大眾所熟知的是並不是現在的四大名著,還有兩部作品,那麼,另外的兩部名著是什麼呢?又是為什麼會被淘汰掉呢?

解放後,為何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淘汰的兩部著作是什麼?

其實,這件事說起來也是無奈之舉。那是在建國伊始,國家領導人考慮到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以及人們日常的文娛生活不能缺少或太單調,所以要求從我國古典優秀的小說中選取一些印刷出來供國民閱讀,提高一下國民的文化素養。而六大名著便成為首要之選,文化部就從其中挑選出四部印刷出版,不想人們閱讀慾望及其高漲,二十萬冊的印刷量一經出版就被搶購一空,沒有買到書的民眾甚至向出版社打電話或親自去出版社要求加大印刷量。看到民眾閱讀興趣如此高漲,印刷社便加大印刷量,因而,在那個時候,國民的閱讀的書籍除了毛主席的作品及一些相關的外,就是這四部小說,人們順口就將他們稱之為四大名著,久而久之,也就在全國普及了,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解放後,為何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淘汰的兩部著作是什麼?

而說起另外兩部作品的原因,說起來也是無可奈何,主要是由於當時國務院要求只選取四部小說,這種限制數量的要求使得另外兩部作品沒有被普及的印刷,當然,這不能說明另外兩部作品不優秀,相反,如今看來,另兩部作品比之四大名著有過而無不及。另外的兩部小說就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解放後,為何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淘汰的兩部著作是什麼?

說到《儒林外史》,它描述了晚清時期社會上無論官場還是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態,可以說是一副社會的百醜圖。其中的一些情節可以說是膾炙人口,讀來讓人愛不釋手,回味無窮,最經典的就是范進中舉這一情節,寫了落魄書生范進苦讀詩書,勞碌奔波數載,終於高中,致使他情緒難以控制,竟直接瘋癲了。而周圍人對待他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尤其是他岳父胡屠夫,讀來真是讓人感到可悲。

解放後,為何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淘汰的兩部著作是什麼?

至於《聊齋志異》同樣是家喻戶曉,作者蒲松齡可以說是深受科考的危害,幾十年未曾考中,索性不考,進而著書立言,他將一腔憂憤傾注於筆端,在一個個花鬼妖狐的故事裡,辛辣的諷刺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可謂是大快人心,文學價值非常高,想象力更是豐富。

因此,可以說這六本名著都非常的好,值得我們去深深品讀與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