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萬曆定陵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曆前期,張居正主導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在萬曆執政期間, 李時珍撰寫了《本草綱目》 , 利瑪竇繪製第一張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圖》, 楊繼洲撰寫《針灸大成》 。軍事上發動了“萬曆三大徵”,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 但其執政後期荒於政事,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下面讓老豬帶大家走進這裡,在實地講講關於這座神秘陵寢背後的故事。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打卡點:北京,昌平區,明定陵。

行腳系列之走進帝陵地宮。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定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 定陵的佔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官方主動發掘的陵墓。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陵區的主要建築有石橋、碑亭、陵門、裬恩門、裬恩殿、明樓、寶城和地下宮殿等,主體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此外,在陵墓四周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祠祭屬、神宮監等附屬建築。很多都已經不存,只剩基址。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此為隆恩門遺址,目前只剩下基址和漢白玉欄杆,主體已經坍塌。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過了此門,便是隆恩殿,很遺憾隆恩殿也已無存,目前僅剩基址和一塊漢白玉丹壁石。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過了隆恩殿基址,映入眼簾的便是兩柱牌樓門-欞星門(因為欞星門俗稱陰陽門,過了這道門就好比是進了陰間了) 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後戧以石抱鼓。 後面是一組石五供。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 石五供始見於明永樂帝長陵,後為定製,從佛教中借用的供養祭器。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地表建築物很多都已經頃頹,但唯獨這座方城明樓卻倖存了下來,隨歷經數百年,但依舊完好無損。老豬爬上明樓後,才發現其奧秘,原來遠處看這座建築特別酷似木構建築,然而它竟然無片木寸板。它所有的結構全都是巨石雕刻拼砌而成,採用了磚券頂結構,故而無木構樑架,所以幾百年來它一直堅固完好如初,厲害!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 在這座恢弘的重簷歇山頂式明樓之內,“萬曆聖號碑”矗立於此,碑高6.195米,碑首為方形,前後刻雙龍戲珠圖案,正面有篆額“大明”兩字。碑身正面刻“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個徑尺楷書大字。細看碑趺竟然採用了上小下大五級方臺式,設計精巧,在其上雕刻雙龍戲珠等皇家專屬的浮雕圖案,可謂絕倫。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 定陵的打開是一個極其偶然的事兒,因為在開始最想打開的是明十三陵中最大最宏偉的朱棣的長陵,當年有郭沫若,吳晗領頭開始挖掘,結果由於沒任何經驗,鼓搗了很久在長陵也沒有找到頭緒,後來這才把目光轉移到了定陵,他們想先從一個比長陵小一點的陵墓練手,搞清楚明帝陵的規制,從而給發掘長陵指明方向。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 為了找到地宮的入口,可是費了大勁,明陵的入口不像清陵簡單,因為清陵的地宮入口都設計在明樓正下方,琉璃影壁位置處,而明陵地宮的入口則沒有規律可言,找到入口成為極為關鍵的一步,而就是這一步,足足讓考古隊在定陵發掘耗費了一年的時間,他們在定陵明樓旁邊挖了三條探溝,每條探溝足有二十多米深,一百多米長,就這樣也沒能順利的找到他們夢寐以求的金剛牆,說來也巧了,正當人們打算放棄的時候,他們無意往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發掘做最後努力的時候,奇蹟出現了,竟然在地下探溝的不起眼的小角落,發現了最終找到地宮大門的刻有一行字指路石,上面文字為“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於是大家興奮的按圖索驥開挖下去,結果一堵他們夢寐以求的金剛牆出現在了他們眼前。金剛牆是指拱腳下的垂直承重牆,又稱“平水牆”,是一種加固性質的牆。古建築對凡是看不見的加固牆都稱為金剛牆。梢孔(即邊孔)內側以內的金剛牆一般做成分水尖形,故稱為“分水金剛牆”。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 地宮的大門就在這金剛牆的背後,打開金剛牆一座明陵的秘密馬上就會展現在眾人的眼前。由於金剛牆沒有被澆築,很容易就被拆開了,拆開後一座漢白玉的地宮大門出現在人們面前。 如何打開這個大門,最後在一些資料中終於找到了破解密碼-,在這個鑰匙緩緩開啟下,這座封存了幾百年的定陵地宮,緩緩向眾人打開了。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定陵地下宮殿在地下27米處,規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組成(前室、中室、左配殿、右配殿、後室)。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整個地宮的建築面積在1195平方米左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對稱的兩個殿,中間各自有一個用漢白玉壘砌的棺床,兩配殿有甬道與中殿相通。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中殿內有3個漢白玉石座,並擺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長明燈。五殿均為石條起券,十分堅固。前殿縱深20米,寬6米,頂高7.2米。中殿縱深32米,寬6米,頂高7.2米。後殿縱深9.1米,寬30.1米,頂高9.5米。左右配殿各縱深7米,寬26米,頂高7.4米。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其中,前、中、後三殿特別高大,而且尊居中路,殿前各建有精緻的漢白玉石門和門樓。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 門樓均為冰盤簷、廡殿頂。簷下有匾額,門垛基座為俯仰蓮花須彌座。兩扇石門左右對開,各高3.3米,寬1.7米,重約4噸。門扇的正面各雕刻有縱橫各為9排的乳狀門釘,以及刻有獸頭紋飾的鋪首銜環。門扇的設計,不僅圖案規整,而且十分符合力學原理。萬燝《陵工紀事》記載, 門扇為“門之樞紐”,“冶造甚艱”,多由皇帝的親信太監督造。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神座之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香爐一、燭臺二、花瓶二)。五供之前各有一口嘉靖年款的青花雲龍大瓷缸,口徑約為0.7米。缸裡原有香油,油麵上有銅製圓瓢,瓢裡放燈芯,帝后棺槨安放後點燃,名為“長明燈”或“萬年燈”。但玄宮閉合掩土後,由於缺氧,燈也就自然熄滅了。由於年代久遠,玄宮打開時,缸內的香油已經凝結為固體狀。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後殿是地宮內最大的一個殿,殿內棺床正中央放置有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棺槨。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後殿室內設有白石鑲邊的棺床(明代又稱為“寶座”)一座。棺床之上鋪砌著打磨光滑的花斑石,正中部位留有方形孔穴,內填黃土,名為“金井”。金井之上,停放著萬曆皇帝的棺槨。其左,停放著孝端皇后的棺槨,右邊停放著孝靖皇后的棺槨。棺槨之上放有木製儀仗、銘旌等隨葬物,周圍散放玉料。26只裝滿隨葬品的朱漆木箱和孝靖皇后的壙志分別停放在棺槨兩端。 出土的隨葬品包括帝后服飾、冊寶、明器、木俑、甲冑、刀、箭、金、銀、玉、瓷器皿以及大量絲織品。


地下玄宮,探訪明十三陵之萬曆定陵


​探古思幽,這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舊物是一襲月光,透著平靜的氣息。正如哲人黑格爾所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探古便是讀史, 我始終這樣認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