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衍生“奇怪生意”,只因整車銷售真的不賺錢?

相信大家都會從網上、銷售人員或者朋友等等地方聽說過現在的4S店賣車都不怎麼賺錢了。一開始你以為聽聽而已,沒想到最近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中國4S經銷商門店還在衍生一些“奇怪生意”。特別是一些豪華汽車品牌,開始和按摩座椅、茶葉等公司進行異業合作,在一二線城市,有很多茶葉生產公司將4S店當作主要銷售場景。


4S店衍生“奇怪生意”,只因整車銷售真的不賺錢?


事情還不僅僅只是異業合作,就在今年,眾泰、Jeep、寶沃、觀致等4S汽車經銷商相繼上演“逼宮”的戲碼。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難道4S店真的開始不賺錢了?

正常情況: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正常年限,BBA(奔馳、寶馬和奧迪)為代表的中高端汽車品牌可以擁有5000-10000元的單車銷售毛利。而合資品牌也有 2000-10000元的單車毛利,當然,極具性價比的國產車利潤就比較低了。甚至部分車型是賠錢銷售。當然,這所謂的“賣車不賺錢”,其實是一種對比的說法,並不是真的一點利潤都沒有,只是說非常的少。

4S店衍生“奇怪生意”,只因整車銷售真的不賺錢?

近兩年的衝擊

而近兩年,創業領域對汽車金融和二手車業務爆發了很高的熱情,尤其是二手車行業捲入近兩百億的資本。而在汽車售後方面,“快修連鎖”和“O2O模式”也對傳統4S經銷商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據有關數據報道,中國新車銷售業務在1999年可以佔到經銷商收入的82%,2006年下降到63%,而到2016年僅剩下49%。而2018年更是遭遇車市寒冬,整體銷售情況不太樂觀。所以導致新車銷售對利潤的貢獻度將逐步降低。才會出現說4S店不賺錢的說法。

4S店衍生“奇怪生意”,只因整車銷售真的不賺錢?

廠商庫存積壓

主機廠壓庫的“惡習”已經由來已久。主機廠產能過剩和一二線城市4S渠道過剩都成為導致經銷商難以盈利的根源問題。許多4S店的資金被用於庫存車,從而現金流運行不便。盈利能力下降。一位4S從業者坦言,廠家如果沒有辦法讓超過60%的經銷商賺錢,經銷商就會出來造成負面影響。

4S店衍生“奇怪生意”,只因整車銷售真的不賺錢?

隨著今年中國新車市場銷量下滑,在低線城市的國產自主品牌下滑情況也遠高於其他品牌。

面對不同的市場環境,4S體系的盈利結構也不能一概而論。

面對日益複雜的汽車市場,4S體系在變革上也並非沒有意識,主要受上游高度捆綁的現實制約,因此大多數4S經營者更注重內部運營,管理好資源,利用經銷商集團支撐和廠家的金融政策,掌握好廠家的補貼政策成為他們生存的關鍵。

為了實現盈利,多數4S經營者的思維只能放在如何最大化拿到“遊戲規則”的獎勵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