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只有梦,小城市有「春梦」

“逃离北上广深”和“逃回北上广深”,我们逃的究竟是什么?

最终又回到北上广深的人说:

习惯了大城市的契约和规则,不适应小地方的人情世故。

渴望大城市的朝气蓬勃和学习状态,不能忍受小城市的慵懒和慢节奏。

大城市只有梦,小城市有「春梦」

最终选择回到故乡的人说:

我们用一生最能奋斗的年华,拉动了大城市的GDP,一年的工资却只够买大城市的一平米。

外面的世界越繁华,我在出租屋里越孤独。

“逃离”还是“逃回”,都是在选择自己能掌控的生活节奏,能适应的最好状态。

回到小城市,是很多人最舒服的状态。

年轻时梦想在远方

长大了只想不孤单

橙子在上海奋斗5年,一个月收入几乎抵老家隔壁小翠一年的收入,但生活质量却没有比小翠高多少。

发量日益减少,颈椎也不太好了。

明明缺觉,每到晚上12点却特别清醒,总是享受这种孤独,挺可怕的。

亲戚眼中的高工资,并没带来太多幸福感。

只有再看支付宝年度账单的时候,才觉得原来自己已经挣了这么多了?(但每次吃饭垫钱的时候,都只敢刷信用卡,怕储蓄卡显示余额不足。)

橙子出生在一个四线小城市,高考的时候,瞒着家里人,把所有志愿都填在了离家很远的地方。

那个时候她觉得,只有远方才能实现梦想。

她如愿去到了一个离家2000公里的大城市上大学,毕业后又只身一人去了上海。

她妈给她去算过命,说她是拴不住的,以后会飞很远。

在橙子心中,在高耸入云的玻璃大楼里奋斗,才是追求梦想的感觉。

如果在老家听爸妈的话考个公务员或乡村教师,一眼都能看穿一辈子,有什么意思。

如今橙子28岁,却打算回老家了。

要离开的最后一个晚上,橙子又听到了隔壁出租屋发出不可描述的声音。

“这是离开的仪式感吗”橙子自嘲:“情趣产业在老家说不定能挣来第一桶金呢”。

大城市只有梦,小城市有「春梦」

大城市的繁华,老家的城市也有了。

一家人团聚的幸福感,在上海的出租屋或者写字楼却找不到。

小城市其实不缺机会

陈伟在北京一个MCN机构做活动策划,经常熬夜写方案,却没太多成就感。

有一次为了拼一个重要客户的节日营销活动方案,他熬了两个通宵出了6份详细的策划案。

上司却觉得太老套,客户不会买单。

大城市只有梦,小城市有「春梦」

他是在一次喝醉之后决定回昆明的。

那天晚上他和同事吃饭,多喝了几杯,期间跑了几次卫生间偷偷抠吐。

保持清醒才能记得回家的路,他不想钥匙还没插进锁孔就倒在门口,太丢人了。

回老家后经朋友介绍,他进了一家培训公司。

在新员工转正述职报告的时候,他靠以前在北京做方案的积累,做了一个高逼格的PPT,并且在家练习了好几次述职演讲。

老板一眼就看中他了,把几个重要项目的PPT都给他做。

一个月后,他就升职成为项目经理,并且不久,就为公司签下了大单。

在北京熬的夜,成了他职场上升的助推剂,两年后他成为了市场总监。

大城市只有梦,小城市有「春梦」

“在北京我离世界很近,但那些繁华的喧嚣却与我无关,在昆明,我才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原来只有大城市的漂泊者才谈苟且,小城市的生活,就是诗和远方。

痛都一样

爽的地方小城市更爽

比如“穷”“中年压力”并不存在地域差异。

差别只是,穷对于大城市的白领,是在高收入高消费的负债状态中追求“精致”的折磨;

对于小城市青年可能只是收入不高,结余不多。

但是爽的地方,小城市的爽点就高很多了。

加班熬夜亚健康在大城市习以为常,小城市的生活明显舒服健康得多。

网友小道尔,今年过完年就没回北京了。他说,在自家的南方小城虽然赚得不多,但从精神上放松多了,也比在北京的时候自信多了。

这里有家人,有发小,有熟悉的乡音,有从小吃到大的美食。

大城市只有梦,小城市有「春梦」

我的初中同学罗羽,大学毕业后回家乡考了公务员,也在城里买了房。老婆是同乡,在附近小镇当老师。

他老婆刚生完孩子那会儿,连着寒假修了一年的产假。

工作的时候,还能把孩子带到学校的宿舍,课间就能陪孩子玩。

大多数北上广深的职场妈妈,怀孕之前就要想好出路:

如何告知老板怀孕的事情,产假之后岗位的可替代性,牺牲家庭还是牺牲工作……。

我认识的朋友中,好几个妈妈产假只休了98天,产假结束之后,要么给娃断奶,要么每天去公司卫生间挤奶。

一线和四线城市,工资收入差距很大,但是生活质量却相差无几。

罗羽孩子所在的幼儿园5000元一学期,在当地算拔尖的了。幼儿园为了做口碑,推广一线城市的教学思路。

都是熟人,老师对孩子很照顾,幼儿园的饭食也很到位。

人情在这里特别重要,可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在老家,如果发生携程、红黄蓝幼儿园这种恶性虐童事件,乡里乡亲的就能把涉事人弄死。)

罗羽每天5:30就可以下班,接孩子下幼儿园。

如果有事,走路就能到单位。

忙的时候不多,经常三俩朋友出去喝个夜啤。

一线城市里如果说工作朝九晚五,要么是炫耀,要么是混吃等死。

大城市只有梦,小城市有「春梦」

小林在深圳工作,每天上班挤地铁挤公交的时间,单程是1.5小时,一天有3个小时花费在路上。

有时候加班到9点,回家已经快11点了,正常的睡觉时间是12点左右。

有一次忘记带钥匙,大半夜找开锁公司。

开锁的时候,电话是拨好110的预备状态。

抬价也不敢讲价,怕别人不来。

开一次锁的价钱,大概可以在7天连锁住一晚了。

几乎所有出来闯荡的年轻人,都是从一间出租屋开始的。

城中村,一根晾衣杆就能取到对面阳台的衣服。

大城市只有梦,小城市有「春梦」

小城市的狂欢

《蜗居》里海萍住着破旧拥挤的出租屋,也不愿回老家,她对海藻说:“上海有大剧院,有音乐会,有大型博物馆,有东方明珠……老家有嘛?”

享受高端城市配套,是年轻人前仆后继涌向大城市的一部分原因。

不过最近几年,这种落差正在缩小。

我过年回家,小区附近又新开了一个商业广场,视觉上硬件配套和一线城市相差无异。

带孩子在商场逛了一天,还以为自己在深圳。除了盒马鲜生这样的新生代商超,大城市常见的品牌商铺专柜、游乐设施、电影院应有尽有。

这几年,陆陆续续出现了沃尔玛、7-eleven、星巴克。

小城市可自由支配的财产和消费力,与一二线城市的搬砖白领们相差无几。

CBNData有调研数据显示,三至六线城市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件单价,在2015年已超过一二线城市,线上奢侈品消费增速前10位城市,也几乎均为三至六线城市。

三四线的城市青年,是最敢花钱的。

我朋友谭林,在万州开了一家串串店,在父母的帮助下全款买了房,自己买了辆十来万的小汽车。

他会在每年生意的淡季,出去旅游一次,最近一次去的是泰国清迈。

就在大年初一,我们约着看了《疯狂的外星人》,电影院爆满,文化消费资源的地域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以前有个段子:

“看你手机里装了快手,就知道你来自十八线小城市”。

但是现在,连老爸都开始玩抖音了。

大城市的喧哗和灯红酒绿,在这里都有了。

差别只是,深圳可以半夜两点在美团点杯奶茶,在我的家乡大街小巷都已打烊。

有人留在一线城市奋斗,因为习惯了“拥挤的站台自觉排队”“对面有车自觉关闭远光灯”的文明公约。

更多的人回到故乡小城寻找新的机会,享受“早睡早起身体好”“家人团圆朋友常聚”的幸福感。

小城市,正在变得更有诱惑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