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先杀功臣后削藩,为何偏偏在云南留了个沐王爷?

洪溅


这个问题先要解决错误,首先沐英是追封的黔宁王,朱元璋给的封爵是西平侯。沐家的黔国公封号是沐英的次子沐晟在永乐年间得的,朱棣很大方,不但予世券(即世袭),还追封沐晟为定远王。后来沐家以黔国公世代镇守云南,其中也有被夺爵的,但基本上又很快给还回去了。传了十三代,最后一代沐天波(韦小宝的老丈人,沐剑屏的爹),在永历十五年殉国。从此云南沐府绝矣!

理清了问题点,再来回答朱元璋为啥留下沐家呢?首先沐英死在朱元璋之前,明史: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他的长子沐春袭爵,沐春深得老朱喜爱,在升他官的时候,有大臣奏请试职,就是先不实际授职,瞧瞧他干的咋样再说。老朱直接言道:子,我家人,勿试也。但他也短命,洪武三十一年也挂了,而且还没儿子。爵位被沐英次子沐晟继承了,这位沐晟就是第一位黔国公。

了解完他们家这些爵位的细节后,再谈一谈他们镇守的云南。云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虽说历代王朝都有相应的民族政策,但是毕竟不同文同种,而且距离又远。经常是这边都已称王了,边报才到朝廷,皇帝老子那个头疼啊😭明王朝从洪武十四年开始南征。那阵儿还是傅友德的主将,沐英算是三把手(二把手蓝玉)吧,打了两年才算基本平定,老朱下诏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留下来镇守云南。用明月兄的话就是由临时工变成了合同工,而这份合同长达二百多年。

老朱是很了解边远地区情况的,所以才会把沐英留下来,估计当时想也只是临时而已,但他也绝没料到西南的叛乱会那么的频繁。大概列一下洪武年间西南的叛乱大事记:洪武十七年,曲靖酋长叛乱;洪武二十年浪穹蛮族;洪武二十一年麓川国主思伦发,这家伙闹腾了好几年,降了又叛,直到被打残;洪武二十五年阿资叛乱……少数民族兄弟们终于在洪武二十五年把沐英耗死了,结果沐春又来了……无语了!有这么能力强的猎手帮老朱镇守边境,老朱何乐而不为呢?又怎么会动沐家的人呢?更何况沐家也会低调做人,两下相安,各有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寒云惆怅


这个问题要两说,首先朱元璋是否是有目的,有预谋的诛杀功臣,我认为是没有的。

首先,是人都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肯定是有这种想法的,但他不会无故诛杀有功之臣。看一下,有功之臣记录去世时间,

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卒,

鄂国公常遇春洪武二年卒,

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案死,除爵,

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获谴,卒

宋国公冯胜洪武二十八年赐死,除爵

卫国公邓愈洪武十一年卒,

信国公汤和洪武路二十八年卒

侯爵的就不列了太多,所以看看,朱元璋不是有预谋的诛杀功臣而是有人犯了事。再者如果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朱元璋是不会无辜诛戮功臣的。

另一个方面,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孝心可嘉。

沐英是太子朱标的坚定支持者,朱元璋要为后继者找好自己的一套有力的班子,虽然太子早逝,他还是留给孙子朱允炆。

沐英镇守云南,远离权利中心。

所以朱元璋杀功臣是为子孙扫清障碍,对于忠心耿耿的人,他是不会杀得。



半半仙


沐王爷懂进退,知分寸,据说沐英原本是朱元璋的义子,十二岁跟随朱元璋,为明朝的开国大业建立了不少大功,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念他功劳大,本欲赐他姓朱,可沐英不敢接受,让他留在京城附近的繁华之地当王爷,但他自愿去云南边境为国家戍边,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怕的是他死后有人篡他孙子的权,朱允炆削藩,也是怕的这个,而一个淡泊名利,自愿去偏远地区戍边,对皇室安全毫无威胁的一家人,朱元璋及朱允炆为什么要杀他们呢?


锦瑟888666


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本身就和朱元璋长子情同手足。沐英是朱元璋从小看着长大的,本身也是朱元璋的养子,也算是半个亲儿子,朱元璋也不忍心动手。沐英本身的威望也是无法同其他开国功臣相匹美的。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是朱元璋的结拜兄弟。按辈分比朱标,沐英要大一辈,军功,资历,都比他们大。朱元璋怕是自己百年后朱标无法掌控的了,那些与自己打江山的结拜兄弟们。而朱标与沐英是结拜兄弟,相比而言沐英的威胁则要小的多。再者朱标死后沐英也就去世了,沐英的后代更加对后世储君威胁更加小的多,云南也需要一个人去镇守。


上上落水


威胁不大,留着还能让人家感恩戴德。


历史戏语


沐家是公爵,不是王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