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元朝的制度遠勝於明朝,為什麼元朝僅僅存在了98年?

古俠仙風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偏激,綜合分析一下:

明朝不如元朝的方面:

1、改海運為漕運,增加了無數的物流成本,卻沒有帶來任何的額外效益。

2、明代發行銅錢,收稅卻用銀子,而且還是生銀,導致銀稀缺,銅不值錢,變相加大了農民的負擔。

元朝的巨大缺點;

1、元朝把人分等級,歧視漢人,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殺蒙古人償命,殺回回人罰銀八十兩,殺漢人罰交一餐頭毛驢價錢。

2、漢人村裡新媳婦的頭一夜一定要給蒙古保長,中國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只能幾家合用一把菜刀。

這兩條巳經讓漢人的生命與尊嚴都沒了,哪個民族可以忍受啊?

正因為這兩點,漢人才不堪忍受起來反抗,加上元朝統治集團分裂,政治腐敗,朝廷內部奪權鬥爭異常慘烈,對百姓橫徵暴斂,致使民不聊生。 元末,連續出現的嚴重自然災害造成經濟崩潰,為活命老百姓都易子相食,人們面對的不是因自然災害而死就是被元朝欺壓致死。所以才有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起義快速推翻元朝。


楓橋寒山寺


元朝相對明朝,談不上誰先進,誰落後,他們的統治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元朝是個行政管理效率極其低下的小政府,自然很容易滅亡,但是元朝商業經濟非常繁榮,政府的稅收相對明朝也低很多,老百姓的負擔很低,雖然政治地位低,但老百姓的日子舒服,所以大元滅亡之後,還有很多老百姓是很“思元”的。

明朝強化了中央集權,這是延續千年的中國帝制社會的傳統,中央政府對國家的統治力很強,也同樣“重農抑商”,老百姓交的稅也比元朝要多的多,負擔沉重,相對元朝,明朝的商業一度被壓抑的很厲害,直到中後期才逐漸恢復和興起,但論與世界經濟的接軌,則遠不如元朝。

即使明朝建立後,元朝的一整套體制,大多數也都被棄之不用,而是繼續使用傳統漢族王朝的一整套體制,即使元朝的“行省”制度也被改成了“承宣布政使司”制度,當然其核心其實也沒什麼大變化,反正儘量不用蒙古人搞的一套東西。

而元朝建立後,說實在的,傳統中原王朝的那一套政治體制,蒙古人談不上消化吸收,只用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導致最後的體制設計非常混亂,既有傳統草原蒙古時期的“忽裡臺大會”的草原貴族議會的影子,也有漢族的中央集權體制,最後弄得四不像。

而在皇位繼承上,經常是“叔侄繼承”的不規律式傳位方式,結果為了爭奪皇位,貴族們、皇子們不是搞宮鬥,而是直接帶著兵馬打群架,每一個新皇帝上臺,就代表一次次兵戎相見,搞得元帝國一片混亂。

這樣的結果就是,元朝的皇帝權威不足、權力不足,一旦遇到民間造反,中央政府連派出鎮壓力量的能力都缺乏。

元朝的皇族和貴族們普遍信奉喇嘛教,皇帝們對喇嘛教的熱愛甚至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元朝特地設立“宣政院”,最早它只管西藏政務,最後居然發展到和中書省分庭抗禮的程度。結果互相掣肘,使得政令廢弛。喇嘛教的僧侶們在宮裡面大搞各種崇教之風,元朝的皇帝們也紛紛把精力都投入到宗教事業中了,那還有心思治國。

作為千年傳統的科舉制,元朝統治者也特別不感冒,90多年也沒組織過幾次科舉考試,這導致讀書人在元朝的上升渠道很有限,他們也只好搞搞戲劇聊以自慰了。

在制度設計上,正常的中央王朝都會弄一些類似於三省六部制等比較完備的制度,既能保證權力分割和制衡,又能確保政策的執行到位,而元朝三省合一,中央只設立中書省,地方卻設立行中書省,導致後期權力過度集中,制衡不足,皇權和中央的權威受到了極大損害。

而到了元朝後期,諸多左右丞相大權獨攬,把持朝政,架空皇帝,政出一門,使得元朝吏治徹底敗壞。

最後,當天下一旦大亂,元朝這個巨大帝國的崩塌幾乎是一瞬之間,沒了。


雲中史記


這話說得太滿了,說頭了!

元朝拿得出手的只有三樣東西:一個制度,一個機構,一個軍隊。

一個制度:行省制度

元朝實行的“行中書省”制度,即行省制度,開創了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和管理的新模式,為後世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行省制度,在實質上確立了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和基本原型。

行省制度減少了地方行政機構編制,確定了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文化、風俗、飲食等的特點。減少了行省之前地方行政制度的龐雜、職權混亂的情況。


一個機構:宣政院

元朝設立宣政院,專司管理西藏、新疆等地軍政事務及少數民族事務(主要是西藏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事務)。這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和少數民族事務的首次進行中央管理。是對中國對部分地區的主權的一個歷史佐證。

宣政院的設立,改變了元朝以前中國對少數民族事務的看法和管理。特別是對中國的多民族融合和和平發展,奠定了歷史基礎和原型。


一個軍隊:蒙古鐵騎

蒙古鐵騎是蒙古征服亞歐大陸的第一尖兵利器,也是蒙古和元朝最大的倚仗。雖然蒙元的對外征伐很多時候是帶著文明的毀滅和血腥屠殺,但也是13世紀中國對世界的再一次征服,也是強大的東方文明和東方古國的強大的一次見證。


而元朝的毀滅,最大的原因也是一個政策:四等人制度

蒙元將人口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個類別。這個制度堪稱蒙元自掘墳墓,最噁心的一個政策。四等人制度,在政治、法律、經濟、賦稅等各個方面進行了不平等的規定。特別是對漢人(原金朝區域內的漢族人、女真人等,及較早被蒙元征服地區的漢人)和南人(主要是原南宋治下的漢族人)極為不平等。

這個制度為元末農民起義和元朝的覆滅,埋下了歷史根源。同時,加上又逢百年難遇的自然災害,元朝政府處置不當和不利,導致了元朝的直接覆滅。


志軍翔宇


元朝簡單粗暴的制度什麼時候遠勝於明朝了?元朝制度優越那豈不是說,朱元璋的起義是把人民往火坑裡推,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元朝從建立起就不停的鎮壓農民起義,一直就沒消停過,這足以證明元朝制度十分劣質。

元朝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治理國家方面似乎也只是把人民當羊放,羊身上有毛了就薅掉,羊身上長肉了就割掉。

一、元朝統治階級隨意剝奪人民土地和自由。

底層人民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要有口飯吃,誰管哪個當皇帝?可元朝從沒做到過,蒙古人粗暴的封邑制度就是管理一縣就當縣長,這個縣的土地和漢人就是他私人的,漢人就是他的農奴。這下好了漢人莫名其妙不僅沒了土地,而且還當奴隸了,更惡劣的是漢人結婚女人初夜要給蒙古村長。

元朝的“皇賜制度”更狠,皇家看到哪家土地好就賞給大臣。蒙古人好放牧,看到田地裡漢人礙事就趕走,把田地當馬場,漢人管他死活。

於是流民四野沒土地,農奴活著沒希望,這讓底層人民不翻暴元反誰?

二、元朝“四等人制度”讓人沒活路。

“四等人”就是蒙古人、色目人(大多為西域人)、漢人(淮河以北最先被征服的人)、南人(最後被征服的南宋人)。蒙古人、色目人打死一個漢人,賠一頭驢錢就可以了,打死一個閒散南人和死一條狗沒區別。當人民連過著像條狗一樣的生活都成為奢望時就該起義了,不是你死就是你亡。

三、元朝賦稅太多,頒發經濟政策不思考。

元朝雜稅太多,簡直是變著法的要錢,除了基本人頭稅和徭役,過節要收“過節錢”、幹活要收“常例錢”、打官司要收“公事錢”……哪怕你窩在家裡不動,也要收你“撒花錢”。元朝通常思維是缺錢就玩命印錢,拋向市場,你敢不收就強買強,最後通貨膨脹農民一月工資都買不了一斗米。

(感興趣的小夥伴,記得點關注哦!)


鹹魚專撕雞


元朝的制度遠勝於明朝?這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呢?需要商榷一下。

糾正一個小錯誤哦,元朝存在的時間不是98年,而是89年,始於1279年,結束於1368年。

元朝在制度上的確有很多開創性的地方,比如元朝開始推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一直影響中國到如今,並且也影響了中國周邊其他國家,作為管理大國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制度,行省制度數百年來一直受到好評。

不過明朝也有一些制度是落後於時代和歷史的,比如元朝的四等人制度,元朝的選官制度等等都是負面影響佔主流的。

元朝的滅亡和它的制度斷裂有很大關係,因為沒有正常的選官制度,所以元朝的用人制度很隨意,以至於後來的各級政府的權力都被吏員給壟斷了,而這些吏一般素質都比較差,時間一長,民憤就慢慢就積累了,最終導致了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的大爆發。

元朝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最終走入歷史。

明朝繼承了元朝的許多制度,但也恢復了很多被元朝廢除的制度,因而明朝能夠存續的時間接近300年。


青年史學家


我有個論斷,在更先進的生產力沒有出現之前,中國歷史往往表現為朝代更迭時對前朝的“反向運動”,比如漢唐的男女關係隨意,在宋得到了“糾正”,對女性的束縛更緊,男權更彰。

這種“反動”,偶爾是表現為“修正”,在中國歷史上一再出現,已經成為一種可以研究的現象。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說過一句話:“宋元寬縱,今宜肅紀綱”。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元代的法紀太寬容放縱老百姓了,“其失在於縱馳”。

的確,元朝的刑罰,即便從儒家的角度來看也是仁厚的。可以說,漢武帝之後,中國各朝各代都是儒皮法裡,是一頭披著儒家外皮的法家之狼。

但獨獨元朝例外。

元朝儒生是沒有地位的,法家事實上也沒有。

一言以蔽之,元朝速朽的關鍵詞是三個字:離心力。

元朝短命的原因之一:法紀鬆弛

因為從草原來的蒙古人,對中原的統治基本上是劉邦的“約法三章”一樣,條例少,刑罰輕。

少到什麼程度呢?

宋代的一半的樣子。蒙古人將宋代的罪名數從233條減少為135條。

而且,大家印象中嗜殺的蒙古人對死刑很謹慎,超過其他任何朝代。忽必烈在位34年,共有2400多死刑記錄,其中還有4年沒殺人——至少是沒有死刑記錄。這個記錄相比現代化的大國也不遑多讓。

至於酷刑,元朝當然也有,但官方是反對的,元朝的法典要求官員要有證據,要合理推斷而不是猜想和懷疑就可以用刑。

就算用刑,也只限於杖刑,過去漢人酷吏發明的請君入甕之類的玩法,蒙古人是瞧不上的。

老百姓犯罪了,可以交錢抵罪。哪怕是造反這樣在其他朝代必殺的大罪,元朝平定後也只是懲罰一兩個帶頭鬧事的,大多也是關一輩子牢房,管一輩子牢飯,其餘的人關一段時間就放了!

誅九族的大罪,朝廷竟然把人給放了!!!!

在那個砍根竹子就可以上戰場的冷兵器時代,能這麼做,統治者的心得是有多大!

明代修元史,其中有一句:“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

古人遣詞造句那是一流的,元代刑罰說白了就是這一句,得在仁厚,錯在緩馳。

老百姓都不畏法懼刑了,統治者怎麼好統治啊!(這是反話啊,反話!)

那時候,老百姓更懼怕的事士紳豪強,他們才是可以決定老百姓生死窮通的人。

這是元代短命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統治力不夠。

為了招攬民心,忽必烈宣佈保護治民的財產權,低稅,修路、架橋。不得不說元代朝廷還是做了不少與民休息的好事。

但要論統治力,在農耕時代,能比得上儒家的怕是沒有。經過春秋戰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後,儒家已經有一套非常熟悉的治理國家的方略。

但元朝統治者通通沒用上。

文化方面,蒙古人不統合,一味的放任。轄區內薩滿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拜火教亂七八糟的統統認賬,連儒學也作為一種宗教認下了,至聖先師孔子於是也沒在元代成為“絕學”。

漢人等級低下,從隋唐開始的科舉,蒙元自然是看不上的,科舉之路斷了,身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儒生沒有上升的通道,只好寄身豪門,成為地方豪強手下的謀士。

到清末,整個中國社會的政權是不下鄉的,鄉里的穩定全靠讀書人和富戶,權力讓渡給了富紳。

元朝做得更徹底,治權只到現在的市一級。

不下縣!

豪門富戶成了中國大地上的實際治理者,向心力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承繼大統的規則。在元朝奪取中原之前,中原漢人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嫡長子的傳承體系,不立賢,不立親,只有嫡長子

始皇帝兩個兒子的故事很有名吧,元朝的統治者不放在心上;太祖傳位太宗的隔窗燈影的故事吧,估計他們也沒聽過……所以元朝兄終弟及也搞,子承父業也有。

元武宗死了,傳位給弟弟(兄終弟及),並約定弟弟死後,皇位再傳給哥哥的後代。皇位是什麼,是財產繼承權,是話事權,決定了誰說話算話,弟弟元仁宗知道其中利害,自然不會傻傻地遵守誓言,皇位就沒哥哥後代的份,而是傳給了自己兒子。

皇位繼承製的混亂歷來是亂象的根源,早在商朝就有九世之亂,亂源恰好就是兄終弟及和子承父業之間的混亂,直到盤庚中興之後才搞清楚。所以漢人寧願不選賢能而選嫡長,就是降低傳承過程中的社會成本。

元代一系列的血腥政變都和傳承有關,南坡政變、兩都之戰、上都兵變層出不窮,刺殺、毒殺花樣百出。

結果就是元朝的繼承亂得很,為了皇帝之位,兄弟之間打架的有,叔侄之間開仗的也有,文臣武將紛紛站邊,久而久之,大家互相看不上眼,派系林立。

這就直接導致了元朝短命的第三個原因——

誰也不服誰,內鬥不斷

說到誰也不服誰,不得不提到元順帝。

這個皇帝管不到下面的人,一氣之下撂挑子不幹了。

元順帝幹什麼去了?作為皇帝,不理政事,當然做的事自己的愛好——匠作!

愛好使人進步!

元順帝是個好木匠,造船、架屋,一把好手藝,為自己贏得了美譽:

魯班天子!

這個評價,結合元順帝的皇帝崗位,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有個故事,是關於元朝一員悍將的。

答失八都魯與劉福通的紅巾軍在河南對戰,打得不亦樂乎,劉福通用了反間計,讓朝廷對答失八都魯很是忌憚,答失八都魯死後,他的兒子孛羅帖木兒(也是一名悍將)領兵,和朝廷更是相互猜忌,相互不信任。

紅巾軍打到上都,正好給朝廷一個藉口,將孛羅帖木兒從河南調走,給後起之秀察罕帖木兒騰地方。上都那時候可比河南差遠了,孛羅帖木兒於是對朝廷耿耿於懷,順帶著也恨上了察罕帖木兒。

察罕帖木兒很牛,在河南平定了幾乎所有的紅巾軍,這更讓身為勳貴的孛羅帖木兒心中不服,於是和察罕帖木兒幹上了。

蒙古人內鬥起來就是這麼任性。

任性到什麼程度呢?

在南方與漢人打來打去的朱元璋在南方成為了勝利者。

不說的話很多人都不會相信,朱元璋沒打幾個蒙古人。南方和蒙古朝廷之間隔了個劉福通,南方的蒙古人真不算多。朱元璋先是在江南和張士誠打來打去,後來和陳友諒(看過金庸小說的都應該知道這個人)打,打來打去反正不冒頭,不讓蒙古人的視線注意到自己的身上。

朱元璋躊躇滿志張眼北望,發現蒙元朝廷根本沒人注意他。被劉福通消耗得差不多的蒙古人,正在北方自己人打來打去打得熱鬧,沒人注意他。

朱元璋要面對的不是整個蒙古朝廷,而是一股一股分裂的蒙元勢力。但謹慎的朱元璋還在等待時機——直到名將察罕帖木兒死於反覆叛將之手。

得知察罕帖木兒死了,朱元璋跳腳大喊:

天下無人矣!

老子天下第一了!從此可以安心爭天下了!!

朱元璋這句,是對不世出的英雄由衷的讚美,是察罕帖木兒最好的墓誌銘。

察罕帖木兒這個名字不好記,但你可能知道他,在金庸的小說裡,他有個女兒,叫趙敏,是張無忌又愛又怕的人。

可惜察罕帖木兒自己並不能看到聽到。

可以說蒙古人才是戰鬥民族,有元一代,自始至終在打仗,但內鬥消耗更甚於對外戰爭。內部離心離德,這是蒙元短命的第三大原因。

第四個原因,自然是經濟。

這個答案夠長了,下面簡單說。

因為政權不下縣,豪強在基層獲得了極大的勢力,社會貧富懸殊極大。

事實上,元朝中期之前的稅賦不重。作為重商的蒙元,對農業稅並不感興趣。

但後期也不低。

關鍵是貧富差距,老百姓不受朝廷的壓榨,但身上的擔子並不輕。

從這個角度來說,元代豪強的日子真是好過,幾乎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當基層一旦掌控了幾乎能與朝廷抗衡的力量,離心力自然是必然發生的事。

第五,文化因素。

前面說過,什麼教在元朝都能生存,因此劉福通所在的紅巾軍就借白蓮教起事。

文化上,朝廷基本不管,完全處於放縱的狀態。

這並不壞,但在中國並不是好事。

就說大家都知道的元曲。

元曲的興盛、活潑,有文氣,接地氣,是前世所無,也是後世所無。更是當時世界的巔峰。

沒有打造文化上的統一認同,也是元代速朽的原因之一。

至於羅胖說,元朝短命是因為鼠疫,事實上,至少在黃河流域,這個是不成立的。

原因還有很多,但朝廷沒有向心力,包括宗親在內的各方勢力的離心力正是元朝短命的關鍵。

最後還要說一句,我其實對元朝的統治方式是有好感的:

寬仁的律法,寬鬆的生態。

如果向心力上用點功夫,老百姓還會多一些好日子。

至少比嚴苛的明清要好!


青果iyt


這個問題,朱元璋早說清楚了:"元以寬失天下。"也就是說:元對各級、各地的控制太過寬鬆,具體表現在:

一、財稅`明人就說:"前元取民最輕!"但馬上又加了一句:"不足法也",因為平時稅收輕,一遇大事如戰爭、災荒,國庫就沒錢應付,臨吋加派最引起民怨,而且國稅輕只惠及有地的人,而廣大佃戶、長工卻受到地主殘酷剝削,朱元璋小時候常常吃不飽飯;

二、行政:元的統治只到省一級,以下都是各地豪強自治,尤其江南大地主勢力很大,象土皇帝一樣,不但統治漢族農民,連許多貧苦的蒙古人也賣身給他們作奴婢;

三`軍事上派系林立,尤以元末為最嚴重,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都各有人馬,互不服氣,對朝廷之命愛聽不聽,形不成合力。

所以,當朱元璋消滅了南方各地割據勢力後,派出兩路大軍北伐,元朝迅速分崩離析,順帝北逃,大都陷落,元帝國不到百年,就此滅亡!


阿斌270202161


那個說的元朝制度比明朝完善

從根本上說元朝在中原施的就是現在印度的種姓制度 將人分為四等 漢人是最下賤第四等人但到了元朝中 後期 就走了樣 因為漢族的文化在當時的世界上來說 都是最先進的 在元后期

都有蒙古女人嫁漢人做小妾了

元朝的制度有什麼完善的 你看看成吉思汗建的四大汗國 三個都在一百年左右就亡國了 只有在印度建立的汗囯有幾百年 他們的制度都大同小異 談不上先進的


超超9918


好好洗洗你的腦子吧,元朝的制度遠勝明朝,你應該是無知加無恥之徒,元朝對漢族是怎樣統治的,幾十個漢族要護事一個蒙古人,任蒙古人欺負,連結婚都要蒙古人先適,看樣子你是想讓你妻子女兒送給別人,自己當王八蛋還沾沾自喜,可笑又可憐。無語。


cjr112803


元朝為遊牧民族政權它的制度不收稅,因為它不需要。朱元璋建立政權後,的確有老百姓罵他沒元朝好,要交稅了,哈哈。元把人按人種分三六九等,漢人為下等,江南漢人最次之,一個國家人口最多的種族最沒話語權的時候,統治者就等著被按在地上摩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