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呼喚跨界的“廣度”和“深度”合作

2月22日,在2019工業互聯網峰會“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論壇”舉辦期間,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於海斌、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接受了媒體採訪。於海斌指出,工業互聯網顛覆了原有的工業模式和商業模式,企業要從市場需求、市場競爭、行業發展的角度找到痛點。

劉松表示,消費互聯網通過智能手機可以服務數十億人,但工業互聯網則複雜得多。工業互聯網跨界融合的知識難度、細分市場的專業性要求都更高,但反過來,通過數據協同和數據智能給工業帶來的價值槓桿也高得多。簡單地說,工業互聯網週期更長、影響面更多、垂直領域知識體系更復雜,是一片更高門檻的“藍海”。因此,工業互聯網需要長期的耐性和持續的積累,才能逐步發現各種各樣的高槓杆價值。

工业互联网呼唤跨界的“广度”和“深度”合作

互聯網新的生長模式非常有價值

於海斌介紹,工業從設計、生產到服務整個環節的聯通,靠原來的一般局域網絡已經解決不了。它需要更大範圍的協作:一個是廣度,就是跨領域之間的協作;一個是深度,就是對物理世界進行深度感知。原來工業生產都是本地化的一種精巧操作,現代工業則是大規模的採用機器和機器系統生產連續化、均衡化和自動化,實際靠的是數字化控制和網絡協同。但現在,網絡協同還侷限在機器系統層面,而且相對比較多一些。

劉松認為,工業互聯網是工業體系和互聯網體系的深度融合,有新的力量、新的元素和新的模式。未來工業互聯網不是工業界沿著原來的慣性疊加一些互聯網的模式和技術,也不是簡單平移消費互聯網的用戶習慣和基本要素,而是雙方共同“結婚生子”,衍生出一個新的生長模式。新的生長模式對雙方都非常有價值,比如,消費互聯網沉澱的技術會在那些更高價值的研發、生產、製造、服務等環節產生更大的價值。

於海斌表示,工業互聯網帶來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信息量的劇增。信息量特別大以後,全社會需要一個標識解析,相當於一個通用的路條、密碼,或者是字典,但是工業互聯網標識體系和互聯網標識體系有很大的區別。現在,一方面繼續繼承和融合互聯網的標識體系,另一方面還要兼顧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需求,涉及的問題比較多,既要有全面推進,又要有關鍵突破。

劉松認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是一套面向對象的邏輯構建,再映射到計算平臺上,形成一個體系規劃。可以說,工業互聯網標識體系就像人有一個身份(ID)以後,在整個生命週期有幾百甚至上千個標籤,並且加載在ID上。在工業互聯網整個生命週期裡經過組合會有更多標籤和邏輯,因此可以構建一些衍生應用。比如在離散製造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對於備件造成的問題或者上游材料的問題,可以根據一個“知識樹”去拆解過去。

互聯網形成了一個“新的物種”

劉松表示,目前社會上把互聯網理解成消費互聯網,而且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成熟、廣泛滲透的階段,進入到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一方面消費側對商品與服務的需求在發展,這對生產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製造商、品牌商希望與客戶建立互動,從而對產品甚至生產過程做出深入的再設計、再製造。

劉松強調,整個互聯網體系和新工業體系之間的融合,既不是互聯網的慣性,也不是原有工業體系的慣性,而是碰撞出來新方向,就是兩個體系把互聯網擅長的網絡協同,數據智能,包括運營模式,和工業體系裡的知識模型沉澱之間,形成了一個“新的物種”。

劉鬆解釋說,由智能手機應用帶動的上一輪的互聯網技術創新,已經形成了一個包括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的技術底座,這些底座給工業尤其是生產製造,包括供應鏈甚至研發製造,都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工業界因此有了一個新的信息技術設施,這是今天工業互聯網能夠產生創新模式的時代基礎。

於海斌對中國工業報記者表示,工業互聯網的關鍵是技術,現在已經看到一點端倪,未來可能會有一些顛覆性的進步,但過程多長確實說不清楚。因為,原來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沒有這麼大。所以,第一,企業還得堅持需求導向,當然這個需求不是簡單的需求。第二,從場景入手,然後進行商業化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