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二十歲就闖蕩天下的趙匡胤,經歷過五代十國最為黑暗的歲月。

咱們先來說趙匡胤的功勞有多大,要弄明白這一點,就得先搞清楚五代十國有多“”。

首先,“五代”和“十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五代指的是:自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在中原地區依次定都的五個朝代,即: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這五個朝代簡直亂成一碗臘八粥,打從後梁開始,中原的老百姓們,就沒過上幾天安穩的好日子。

(注:“五代十國”“十國”,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以及河東等地的十餘個政權,“五代”與此十餘政權,合稱為“五代十國

。)

先是梁王朱溫謀反篡位,滅唐稱帝,定國號為大梁,因朱溫姓“”,所以也稱“朱梁”,史稱:“後梁”。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圖中橙色部分:後梁

朱溫除了建立後梁以外,同時宣告延續三百年國祚的唐朝,正式滅亡。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朱溫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天祐元年正月己酉,帝發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師聞之,為之震懼。

往後只過了十五年,北方胡人族群“沙陀族”南下中原,便將後梁打敗,李存勖登基稱帝,建立“後唐”。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圖中黃色部分:後唐

這裡要補充一點,李存勖原本不姓“”,他本姓“朱邪”,此乃沙陀族姓氏。

《新五代史·卷四·唐莊宗紀》:其先本號朱邪,蓋出於西突厥。

因為他的爺爺朱邪赤心是唐朝平叛功臣,被唐皇賜姓李,且編入宗親族譜,所以從他爺爺那時候開始,家族就都改成賜姓的“”。

《永樂大典·卷七一五四·五代史補》:太祖武皇,本朱邪(yē)赤心之後,沙陀部人也。

更由於家族被編入李唐宗親族譜,因此李存勖等人認可自己身為“李家人”的身份,同時他的父親李克用也是唐末時期獲封的“

晉王”,後來大梁開國,李克用統轄的晉國,成為後梁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那時候李克用家族,仍舊把唐朝視為正統,而把後梁視為“閏朝”,即“偽朝”。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晉王李克用

《新五代史·唐本紀第四》:昭宗慰勞克用,使與茂貞解仇以紓難,拜克用“忠正平難功臣”,封晉王。

也就是說,李家人從來沒把後梁當回事兒,認為後梁只是暫時掌權的“偽朝”,有朝一日李唐皇室終會復辟,而且李克用自為“晉王”,佔據北方,擁兵眾多,短時間內後梁也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建立後唐時,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仍舊奉“唐朝”為正統,這也是他為何將國號沿用於“”的原因。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李存勖

《舊唐書·本紀第二十下·哀帝》全忠建國,奉帝為濟陰王,遷於曹州,處前刺史氏叔琮之第。時太原、幽州、鳳翔、西川猶稱天祐正朔。

——

此處所說“帝”,為唐昭宗李曄(yè)。

(注:天祐,為唐末皇帝唐昭宗年號。正朔,為正統之意。)

不過二十多年的時間,已經改換兩朝,對於天下百姓來說,何止一個“苦”字了得!

尤其是改朝換代這種天翻地覆的時刻,戰亂頻繁,各地饑荒,死傷更是無數,然而後唐建立之後,還算小小繁榮了一段時間,因為後唐統治的疆域為五代之最,而且趕上其中的明宗非常勤勉,所以到長興二年,也就是公元931年之後,原本日漸衰弱的國勢,竟然被明宗慢慢扭轉,乃至出現了一小段時期國民富強的光景。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舊五代史·明宗紀十》:明宗出自邊地,老於戰陳,即位之歲,年已六旬,純厚仁慈,本乎天性。故天成、長興間,比歲豐登,中原無事,言於五代,粗為小康。

然而好景不長,最鬧騰的事情接踵而至。

即使國民富強,但後唐朝廷內部卻極不穩定,先是秦王李從榮謀反,雖然很快被平復,更迅速將其處決,但引起的朝野震盪,在後唐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連鎖反應。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秦王·李從榮

又趕上明宗李嗣源病危,果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的第三個兒子李從厚即位,誰知不等一年,李嗣源的養子——璐王李從珂起兵謀反,剛剛即位的李從厚無力抵擋,被視若破竹的李從珂一路殺進帝都洛陽,當即廢黜了李從厚的帝位,而後李從珂自立為帝。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李從珂

《新五代史·唐廢帝紀》:魏氏有子阿三,已十餘歲,明宗養以為子,名曰從珂。

而李從珂剛改了年號沒多久,大遼又南下,這也就是說,李從珂好不容易勞兵傷財的把他弟弟幹趴下,龍椅還沒坐熱乎,就又要跟契丹人幹。

《新五代史·卷八·晉本紀八》:潞王從珂反於鳳翔,愍帝出奔,遇敬瑭於道。

結果可想而知,強兵如虎的大遼一路所向睥睨,幾乎沒費大力氣,便攻佔了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隨之後唐宣告滅亡。

於是又迎來了“後晉”,有的朋友可能就問了,誒你剛才不是說,是大遼南下攻佔洛陽嗎?怎麼又成“後晉”了?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圖中藍色部分為:後晉

原因正是當時的大遼只是援助,真正謀反篡位的人,是河東節度使石敬瑭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石敬瑭

因造反作戰時指揮不利,石敬瑭被後唐大軍圍困於太原,於是石敬瑭兵行險招,立即求援契丹,石敬瑭更甘願認耶律皇族為“

”,自己稱“”,請求契丹派兵解圍。

結果契丹派兵援助,一舉打敗了圍困石敬瑭的後唐軍隊,於是乎,在契丹的扶持下,這位自願認“”的“兒皇帝”,就坐上了龍椅,並開國稱帝,是為“後晉高祖”。

《新五代史·卷八·晉本紀第八》:敬瑭夜出北門見耶律德光,約為父子。


我給大家捋一捋啊,好傢伙這麼一大幫人,你方唱罷我登臺。

先是朱溫篡權,建立後梁,老百姓剛嘆口氣,說唐朝亡了,改天換地了。

結果沒過二十年,老百姓剛種上幾畝安穩地,沙陀族又南下了

老百姓還沒反應過來咋回事兒,

沙陀族就跟後梁幹上了受封於前唐皇室的李存勖又登基稱帝,建立後唐。

老百姓心想,這下俺們終於能吃上一口好飯了吧?

李存勖的兒子明宗笑著點點頭,當然沒問題,於是勵精圖治了幾年,國內經濟形勢一片大好。

沒曾想,又又又,又亂了!

老百姓倒抽一口涼氣兒,哆嗦著問:這,這回又是誰啊。。?

“我!”璐王李從珂大手一揮,又把他弟弟幹趴下,自己登基當皇帝。

可還沒兩年,老百姓剛喘口氣兒,還沒休息好,石敬瑭又帶著他的乾爹契丹,兩拳把李從珂給幹趴下了,於是建立起“後晉”。

《新五代史·卷八·晉本紀八》:敬瑭殺帝(李從珂)從者百餘人,幽帝於衛州而去。

天底下的老百姓這回都要吐血了,到底還有完沒完了?!

結果石敬瑭的兒子晉少帝,小聲嘟囔了一句:“怎麼可能。。。”

然後整個後晉只延續了十二年,乾爹契丹終於坐不住了,乾脆把乾兒子一家都給廢了,率領契丹大軍第三次南下,一舉滅了後晉,還把後晉皇室的全體成員綁回契丹當俘虜。

這回老百姓們已經被餓的皮包骨了,連問都不敢問,果然,不等契丹人穩定兩天,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馬不停蹄的在太原稱帝,又建立起“後漢”。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然而,真的還沒完。。。

不出三年,後漢即宣告滅亡。。。

於是五代十國中的最後一“”,華麗登場了,正是鄴都留守郭威所建立的“後周”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圖中橙色部分為:後周

本來後漢隱帝劉承祐,忌憚功高蓋主的郭威,要派人秘密將其處決,但郭威真不是吃素的,不僅把來臣殺死,更藉此緣由直接起兵譁然,於是剛剛開國三年的後漢,就被郭威打敗,隨之郭威建立後周,稱“後周太祖”。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周太祖·郭威

老百姓們終於吐著血問,這回,總算是完了吧。。?

不然你們這三天一小亂,五天一大亂,年年改朝換代,擱誰誰也承受不住啊!

眾所周知,國家只要有戰亂,最先受苦的就是天下百姓,經濟體系與社會體系崩潰首當其衝,所以五代十國看似皇權紛爭不斷,今天他登臺後天我唱戲,實則黎民百姓每天都深處水深火熱之中。

就是在如此複雜艱難的混亂時期,一個渾身閃耀著救世主光環的英雄人物,終於華麗登場了。

他就是發動陳橋事變,徹底終結五代十國亂世,建立起繁榮北宋的開國皇帝:

趙匡胤。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宋太祖·趙匡胤

所以看完上邊的內容,我想大家應該能理解,為何自古到今,在所有的皇帝裡面,唐太宗是公認的雄才大略,而經常跟唐太宗相提並論的漢人皇帝,只有趙匡胤。

縱觀古史,歷朝歷代文人史官對於趙匡胤的評價極高,我個人認為,對他的頌揚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第一,趙匡胤結束了長達近一百年的天下大亂。

在五代十國期間,中原地區幾乎無經濟穩定可言,由於長期的改朝換代,以及因為兵變所引起的戰亂頻發,黎民百姓始終無法安居樂業,甚至十分貧瘠。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正是由於趙匡胤發動了陳橋事變,率領大軍進駐開封,繼而滅亡後周,建立北宋,才徹底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後,長達整整兩百年的諸侯割據與列王混戰的艱難時局,使中華大地與華夏民族重歸大一統,百姓逐漸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享受戰爭過後的和諧安寧。

此乃一大作為。

我個人認為,這一點能夠稱得上是“偉大”,結合前文所說的“亂”來看,趙匡胤所做出的貢獻,幾乎就是千古帝王們夢寐以求的功績,足以名留青史。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圖中橙色部分為:北宋疆域


第二,為北宋文化與經濟的空前繁榮,定下了堅實的基礎。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是個武夫,年紀輕輕就武藝高強,乃至後來擔任後周的“都檢點”,為禁軍最高統帥,統領大軍,日夜操練。

可以說整個後周禁軍的強大,就是他一手操練出來的,所以一般認為趙匡胤是“武夫”,基本沒有爭議。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三·太祖顯德元年》:又以驍勇之士多為潘鎮所蓄,詔募天下壯士,鹹遣詣闕,命太祖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命將帥選之。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

但正因為他是武夫,卻提出了“文以靖國”的理念。

這一點在我看來,尤為了不起。

趙匡胤登基以後,先是恢復科舉制,在他的引導作用下,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文學家,再加上趙匡胤本人的以身作則,勤勉善學,雖然靠武力奪取了江山,但晚年沉浸學識,於是很快宋朝的文化就迎來了歷史上最輝煌的繁榮發展。

在那個時代,便湧現出令無數文人墨客所追逐的濃厚的文化氛圍。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宋朝文化

可能有人會問,趙匡胤提出“文以靖國”的同時,不是也提出“武以安邦”嗎?

但我想說,這其實是一個取捨的問題,文和武自古以來就難以真正的一碗水端平,尤其是在封建王朝,國家經濟仰仗的模式比較單一,養兵所要付出的代價與今天有大不同,雖然說是武以安邦,但趙匡胤還是在日後的取捨問題上,側重於文,以至於先把經濟搞上去,這一點現在來看,已經相當明智了,至於日後北宋的兵弱,乃至被金國屢屢侵擾,那就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故在此不再展開敘述。

再者,趙匡胤吸取前人的經驗,為了防止出現如唐朝末年“武夫專政”的問題,他把“文以靖國”的理念深入,實施“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也正是這一點,才最終使得北宋的文化經濟迅速發展。

況且趙匡胤在登基時就已經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他個人也認為,只有通過文化教育,使國民素質整體提高,帶動經濟發展,人人吃飽穿暖,自然就不會有人造反,這也是北宋長達一百年時間內都能保持較為穩定的原因之一。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同時趙匡胤本人的“武夫”名聲,也不是虛有其表,他在治軍時體現出的嚴明,以及麾下將士的作戰能力之彪悍,還有他本人的軍事思想,可是令契丹都有所忌憚。

所以在北宋開國初期,有趙匡胤坐鎮的宋朝,幾乎就沒有外族敢來進犯。

因此,在這種安定的環境下,我個人認為趙匡胤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採取“文以靖國”的方式,讓經濟得以迅速復甦,如此一來天下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和平帶來的幸福生活,使人人安居樂業,這才是一代英主的最大作為。


第三,保天下。

這一點尤為好理解,縱觀五代十國,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

所有皇帝都能打下江山,卻無法守住江山。

有的朝代如後漢,甚至只存在三年就宣告覆滅,放在歷史上看便如同笑話一般,所以趙匡胤基於這一點,吸取教訓,提出了“強幹弱支,內外相制”的集權理念。

強幹弱支,即是指:加強中央實權、削弱藩王勢力。

著名的歷史典故“杯酒釋兵權”算是一例,具體就不展開說了。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內外相制,即是指:全國軍隊在總體上一分為二,一半屯駐京城,一半戍守各地。

《上神宗皇帝書》:古者建國,使內外相制,輕重相權。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禁軍影視劇照

如此將半數重軍駐紮京城的優勢,是可以及時制止外地發生的叛亂,比如臨近的地區發生叛亂,就可以命令京城駐軍前去平判,因為京城有全部軍隊的半數,所以只要不是全國性的起兵,足以應付地方兵變。

反過來說,外地駐軍也可及時制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的內變,即使京城內部有人起兵造反,外地各駐軍也能迅速集結,將京城叛軍圍在城內。

這其實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措施,最大程度能夠保證政權的穩固。

同時再配合“中央集權”的政策,基本上只要皇帝本人不作,外地藩王基本沒有謀反的機會,對於從亂世中成長起來,見慣群雄割據與武夫專政的趙匡胤來說,此舉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可能會出現的反叛情況,從而使國家內部能夠長治久安。

綜上所述的這三點,就是我個人認為歷史對於趙匡胤的高度評價的原因,誠然還有許多點礙於篇幅沒有提到,但縱觀古史,能做到此三點的皇帝,已然不多。

而趙匡胤不止把這三點做到最好,甚至還在此基礎上有所發揚,實乃一代明君,名副其實。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趙匡胤

——————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接手的“爛攤子”,到底有多“亂”?


參考文獻: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天祐元年正月己酉,帝發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師聞之,為之震懼。

《新五代史·卷四·唐莊宗紀》:其先本號朱邪,蓋出於西突厥。

《永樂大典·卷七一五四·五代史補》:太祖武皇,本朱邪(yē)赤心之後,沙陀部人也。

《新五代史·唐本紀第四》:昭宗慰勞克用,使與茂貞解仇以紓難,拜克用“忠正平難功臣”,封晉王。

《舊唐書·本紀第二十下·哀帝》全忠建國,奉帝為濟陰王,遷於曹州,處前刺史氏叔琮之第。時太原、幽州、鳳翔、西川猶稱天祐正朔。

此處所說“帝”,為唐昭宗李曄(yè)。

《舊五代史·明宗紀十》:明宗出自邊地,老於戰陳,即位之歲,年已六旬,純厚仁慈,本乎天性。故天成、長興間,比歲豐登,中原無事,言於五代,粗為小康。

《新五代史·唐廢帝紀》:魏氏有子阿三,已十餘歲,明宗養以為子,名曰從珂。

《新五代史·卷八·晉本紀第八》:潞王從珂反於鳳翔,愍帝出奔,遇敬瑭於道。

《新五代史·卷八·晉本紀第八》:敬瑭夜出北門見耶律德光,約為父子。

《新五代史·卷八·晉本紀第八》:敬瑭殺帝(李從珂)從者百餘人,幽帝於衛州而去。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三·太祖顯德元年》:又以驍勇之士多為潘鎮所蓄,詔募天下壯士,鹹遣詣闕,命太祖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命將帥選之。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

《上神宗皇帝書》:古者建國,使內外相制,輕重相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