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都看好!跨境電商迎來第二春?

互聯網巨頭都看好!跨境電商迎來第二春?

首屆進口博覽會開幕後,上海大媽們的嘴角開始上揚,不只是兩天的調休,還有前一天押注的進博會概念股全線上漲。

比大媽們更興奮的恐怕是跨境進口電商,進博會是經濟尋求再平衡的積極信號,當出口導向轉向進口時,跨境進口市場勢必會迎來3-4年的“黃金期”。

電商平臺們紛紛放開錢包:洋碼頭計劃投入1億元採購,京東放言要採購近千億元的進口商品,蘇寧直接把預計採購額增加到了150億歐元,網易考拉已經完成了200億元的採購協議,也僅僅是200億美金直採計劃的一部分……

前段時間還在為跨境電商新政和《電商法》頭疼的玩家們,轉眼間就做好了在新風口中掘金的準備。

三個“難以想象”

中國有史可靠的“進口”發生在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20年後一條延續了近千年的“絲綢之路”正式開通。時間過渡到2000多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貨物貿易進口國、第二大服務貿易進口國,貨物和服務年進口值均佔全球10%左右。

進博會或許預示著這樣一個轉折點:中國的進口貿易已然走過了萌芽階段,下一階段將是積極擴大進口。對中國消費者而言,不失為一樁好事,對跨境電商平臺來說,不失為看得見的窗口期,以至於網易創始人丁磊連續用了三個“難以想象”

中國的消費市場之大、消費人群之多、消費層級之廣,超出所有人想象;中國人民對“新消費”的需求,超出所有人想象;中國政府對於擴大內需和跨境電商的支持,也將超出所有人想象。

丁磊的感慨與三個背景不無關係:

1、官方的預測數據顯示,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這個預測似乎還有些保留,中國有近14億人口,每年吃掉的豬肉就有6億多頭,加上衣食住行用和旅遊等精神消費,市場需求“超出所有人想象”。

2、德勤發佈的《中國進口消費市場報告》指出,跨境電商進口消費人數三年來增長10倍,其中90後和95後成為最大的進口消費群體。同時有數據顯示,中國有2-3億中產階級,2020年有望超過歐洲人口總和。新生代的崛起和消費升級,早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3、中國以往的形象是“世界工廠”,以破壞生態和資源消耗的低端製造業為主。但中國經濟模式正在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進口商品就像是扔進市場裡的鯰魚,刺激諸多沙丁魚的求生欲,用一次不可避免的陣痛,加速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進博會是一針提神的藥,中國的工廠和品牌不可能是待在溫室裡的巨嬰,也就意味著經濟全球化是無法規避的趨勢。在“吸納進口商品、降低貿易壁壘”的大環境下,電商平臺們的瘋狂下注,或是新一輪戰備競賽的信號,也為海外品牌提供了在中國市場紮根發芽的機會。

第二次品牌認知

互聯網巨頭都看好!跨境電商迎來第二春?

1984年4月30日,《時代》週刊的配圖是一箇中國小夥子,拿著可口可樂,站在長城上,而標題是“中國的新面孔,里根會看到什麼”。彼時正值里根總統訪華,可口可樂也已經在中國建廠投產。

就像可口可樂和中糧集團的合資公司,進口品牌想要在中國落地生根,合資是不二選擇。松下、東芝、日立、索尼等一批日本電子企業巨頭登陸中國,麥當勞、肯德基等也趁著東風進入中國市場。

這時候的品牌認知還沒那麼複雜,多半是在報紙、電視上投廣告,線下馬路邊也隨處可見外國品牌的廣告牌。《芳華》裡劉峰退役時走過可口可樂廣告牌,大概可以品出那時候建立品牌認知的味道,簡單粗暴卻很高效。彼時中國還沒有太多的自主品牌,進口品牌有著先入為主的優勢,就如同90年代開始聽索尼Walkman的年輕人,至今仍然有“索尼大法好”的信仰。

如今改革開放進行到第40個年頭,中國的製造業從無到有,國產品牌也從0到1,進口品牌已經沒有過去那麼搶手了。典型的就是智能手機市場,OPPO、vivo、華為、小米等在網絡、電視和線下市場的廣告曝光不輸於蘋果和三星,折射到銷量上,市場排名前三的手機品牌已經是清一色的國內廠商。

但在硬幣的另一面,海外品牌在中國建立品牌認知的門檻也在降低。網易考拉、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等跨境電商風生水起,加之線下眼花繚亂的跨境貿易,進口品牌不需要合資公司也能進入到中國市場。與此同時,海外旅行讓中國消費者與世界潮流接軌,對國外優質商品的需求不斷擴大,並對自我需求的認知更為明確和細緻。

一個直接的例子,以往國內消費者青睞的是進口奶粉、紙尿褲、免稅店奢侈品和高端美妝品牌,其實都是廣告砸出來的知名度。如今平價護膚品、個人護理、日常保健商品、進口食品等鮮有露出的平價品牌也有了大市場。

正如網易考拉CEO張蕾的觀點,“未來2-3年跨境進口貿易將幫助品牌打破原有行業壟斷,並重新建立各分類消費者品牌選擇的排名心智。”言外之意,進博會釋放出的紅利將是進口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第二春,也面臨著新一輪的品牌認知。

跨境進口的角力

諸如張蕾等跨境電商掌門人的表態,或是新一輪角力的開始。

2013年後的三四年裡,可以說是跨境進口電商的第一波春天,大批跨境電商平臺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在2016年跨境電商新政出臺後,網易考拉、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等頭部玩家已經牢牢佔據60%以上市場份額。

進博會帶來了又一個“黃金期”,跨境電商的領頭羊們自然虎視眈眈。海外品牌想要在中國尋找增量市場,一個強有力的合作伙伴是不可或缺的,於是除了跨境電商平臺間的“內鬥”,也瞄向了線下市場的競爭對手。

相比於線下的對手們,跨境電商平臺有著兩個固有優勢:

一個是海外商品的引進效率。“人肉代購”買一罐奶粉可能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跨境電商大多采取了保稅倉模式,從國內保稅倉發貨,物流時間可以縮短到24小時以內。

另一個是成本上的優勢。按照最新的稅率標準,跨境電商進口商品暫行關稅稅率為0%,跨境電商綜合稅降低到原先的70%。

不過,新一輪角力的核心恐怕還是品牌心智的重新建立。對於已經進入中國的海外大牌而言,有著成熟的渠道關係和一定的市場知名度,不至於對平臺有過度依賴。

但對於海外的中小品牌而言,在中國市場面臨品牌認知成本、渠道風險和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背靠大樹好乘涼”幾成共識。可以印證的是,澳洲知名嬰幼兒食品企業Bubs去年6月份和網易考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後,公司股價直線飆升46%。

品牌心智建立的典型路徑,先體驗、後認知、再到忠誠,這曾經是中國品牌進入全球市場的攔路虎,同樣適用於想要在中國落地的海外品牌。

跨境電商平臺看到的就是這一有利抓手。阿里和京東有著天然的流量優勢,開出鉅額採購訂單中儘可能押上了所有籌碼,比如阿里的進口採購計劃就包括旗下的天貓、天貓國際、B2B、盒馬、雲象、銀泰、大潤發、零售通等阿里系各業務。另一家跨境電商巨頭網易考拉則培養了“種草拔草”的用戶習慣,打造了一個個爆款產品。

諸如可口可樂等狂轟亂炸般的品牌建立已然不再適用,海外品牌想要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電商渠道幾乎可以說是最優選擇。不謀而合的是,從洋碼頭、網易考拉、蘇寧、京東等玩家大手筆的採購來看,跨境電商拋出的不只是橄欖枝,還有真金白銀。

結語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

2016年國內網上零售額51556億元,這一數字到2017年上升為7.18萬億,佔到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9.6%,相信在2018年勢必會繼續增長。即便是在消費降級和消費分級的噪聲下,人均消費水平的提升仍是不爭的事實。

擺在面前的一個問題:為什麼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會是可口可樂和索尼為代表的日本品牌?在紅利窗口面前,誰跑的最快,誰的機會就大。而從進博會的盛況來看,不計其數的海外品牌和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們,似乎已經做好了衝刺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