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電商第一股赴美上市,9個月虧損5750萬,被指過度依賴張大奕

文 | AI財經社 實習生 劉一諾

編 | 明萱

3月6日,中國網紅電商公司如涵控股向美國SEC遞交IPO招股書,擬在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上市,股票代碼為RUHN。

如涵控股被稱為“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2016年4月,如涵控股借殼克里愛,於新三板上市,卻於2018年2月退市。2018年11月,曾有消息稱,如涵控股退市原因是為蓄力赴美上市。現今,這個傳言已經變成現實。

電商轉型網紅孵化器

如涵控股的創始人馮敏被譽為“網紅電商孵化第一人”,80後的他來自溫州蒼南。2005年,基於通信領域的經驗,馮敏和幾個同事針對SP(服務提供商)相關內容進行創業,用兩年時間攢下人生第一桶金。

網紅電商第一股赴美上市,9個月虧損5750萬,被指過度依賴張大奕

如涵控股創始人馮敏

2007年,馮敏轉換思路,帶著通訊技術班底,創辦了一家郵購電商公司,通過自建電商平臺、開展郵購電商業務。到了2011年底,馮敏再次決定轉型,決定從自建電商平臺轉為淘寶電商,創辦品牌“莉貝琳”。憑著多年經營電商業務的經驗,“莉貝琳”的業績果然不負眾望,很快就做到了淘寶集市前十。

然而,好景不長,2014年“莉貝琳”出現業績下滑的情況,前景不容樂觀。同年7月,馮敏和模特張大奕一拍即合,一起開了家淘寶網店。彼時,張大奕的新浪微博就已有了近30萬的粉絲,被稱為“微博帶貨王”。

兩人的分工也十分明確,張大奕專注於網店風格和網紅品牌的塑造,馮敏團隊則專職負責運營、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等工作。這種模式在日後被馮敏稱為:“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

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二人合作的這家店鋪就成為了淘寶服裝品類的銷量冠軍。看到方向的馮敏再次果斷決定轉型,2015年,他將“莉貝琳”正式更名為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並把公司的經營模式確定為“網紅+孵化器+供應鏈”。

張大奕的“吸金”能力在此後一次又一次被驗證。在2016年“雙十一”期間,張大奕的淘寶店鋪創造了2小時成交額近2000萬元,銷量逾億元。到了2018年“雙十一”,張大奕的淘寶店鋪則創造了28分鐘銷售額過億的奇蹟。

不滿足於張大奕這個單一IP,如涵控股在成立後發掘了更多可供培養的網紅“潛力股”,截至到2019年年初,如涵控股旗下的簽約網紅就已達到113人。

網紅電商第一股赴美上市,9個月虧損5750萬,被指過度依賴張大奕

2年時間,從上市到退市

如涵迅猛發展的勢頭和旗下網紅巨大的吸金潛力,迅速吸引了資本的目光。2014年11月,如涵控股獲得賽富亞洲的A輪融資。2015年10月,如涵控股獲得君聯資本領投、賽富亞洲跟投的B輪融資,在這輪融資過後,如涵控股的估值已經超過5億元。

在2016年年初,由於仍需要更多資金,如涵控股啟動了C輪融資,此次融資如涵控股共募資4.3億元。其中,阿里巴巴以96.43元/股的價格,耗資3億元認購311.11萬股,獲得如涵控股9.58%的股份。

也正是在2016年,如涵控股借殼克里愛,在新三板上市。上市成功後,如涵馬上發佈了一個融資方案,按照該方案,如涵控股將非定向發行500萬股,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營銷推廣及服務體系建設、面料B2B項目開發及推廣、潮搭APP項目開發及推廣、購置辦公樓及研發中心,募集資金共計5億元。經計算,假如該融資方案獲得成功,如涵控股的估值將達到33億元。

網紅電商第一股赴美上市,9個月虧損5750萬,被指過度依賴張大奕

此時,馮敏的事業卻又一次出現危機。由於競爭加劇和網紅流失等風險,如涵控股的發展不再一路坦途。同時,如涵控股投入大量資金打造網紅,但卻始終難以再造張大奕的神話。

2017年8月,如涵控股發佈公告稱原定開發的面料B2B項目被放棄,募集的1.3億元費用全額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同年9月14日,如涵控股因簽訂重大合同停牌,並在2個月後宣告失敗。

2018年1月,公司股票擬申請摘牌,並最終獲得通過。對於申請摘牌的原因,如涵控股的公告表示,是為配合公司未來發展及戰略規劃的需要,外界猜測,如涵控股此舉是為未來IPO做準備。

過分依賴張大奕,赴美IPO前途未卜

一個張大奕就能帶來如此高額的收益,那麼孵化更多網紅,就能獲得更多收益,如涵控股打得一手如意算盤,卻在現實中落空。

截止至2019年3月7日,如涵旗下三大網紅張大奕、大金、管阿姨微博粉絲數分別為1053萬、383萬、229萬,其相應淘寶店鋪粉絲數分別為1009萬、326萬、71萬。但除了幾位頭部網紅外,如涵簽下的大量網紅“潛力股”都籍籍無名。

2017年上半年,如涵控股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93.48%,達到3.05億元,這本是一個喜人的成績,然而與此同時,如涵控股的淨虧損卻同比下滑287.64%至1532萬元。

網紅電商第一股赴美上市,9個月虧損5750萬,被指過度依賴張大奕

網絡紅人張大奕

對此,如涵在報告中給出了兩點理由:第一,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較上期大幅增長。以廣告費為例,2016年同期的廣告費僅為 600 多萬,2017年上半年則猛增到 3800 多萬,漲幅超過 500%。

第二,秋冬季服飾相比春夏季服飾普遍品類多、單價高,因此秋冬裝在整年的產品銷售收入中所佔比重較大,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一般均呈現下半年高而上半年低的態勢。

在同一時段,張大奕和如涵控股共同成立的子公司大奕電商卻營收1.32億元,佔到了母公司營業收入的一半,其中淨利潤1819萬元。

停牌後,如涵控股不再發布財報,直到3月6日發佈招股書,其2018年的經營狀況才被公之於眾。

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公司前9個月實現營業收入8.56億元,其中產品銷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56億元,服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億元,毛利則為2.9億元。在同一時間段,如涵控股9個月的淨虧損已達到5750萬元。

有消息稱,此次赴美IPO,如涵控股預計募資1億-2億美元,即使此次融資成功,如涵控股是否能改變虧損不斷擴大的發展態勢,仍有待觀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