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國為什麼不首先進攻日本,而是選擇進攻德國

美國其實對二戰局勢早有自己的判斷,之所以遲遲不對德國日本動手主要是在等待介入的時機,日本偷襲珍珠港只能說是美國參戰的一個誘因

一戰結束後歐洲大陸對德國發起了瘋狂的報復,以法國為首的協約國對德國索要了數額龐大的戰爭賠款,1921年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列出一份賬單,德國需向協約國賠償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這份戰爭賠款即便是放在今天那也是一筆天文數字,德國的老百姓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這也為日後希特勒的崛起埋下了伏筆。1939年德國經過多年的準備和隱忍利用閃電戰迅速佔領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當時的西方世界彼此各懷鬼胎,在戰爭開始初期英法雖然對德宣戰但是形式感卻大於實際,因為當時波蘭的鄰國就是蘇聯英法本意是想禍水東引,但是怎奈蘇聯技高一籌,在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正是因為這份條約讓波蘭成為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也正是因為這份條約為蘇聯爭取了備戰時間。

而蘇聯之所以要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其實是有自己考量的,因為在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國、法國、納粹德國、意大利四國首腦率先在慕尼黑會議上籤訂《慕尼黑協定》,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臺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同時也極大的助長了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囂張氣焰,更引起了蘇聯人的警惕,所以才有後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誕生。

看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二戰前的整個歐洲大陸彼此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考量,日本專心在亞洲搞侵略,德國在歐洲開疆拓土,英法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在歐洲推行綏靖政策,面對各自為戰的西方世界美國自然沒有必要引火燒身,坐山觀虎鬥就成了美國在戰爭初期最好的選擇,因為無論誰是勝負一方其實都是幫美國剷除了一個對手。

正是因為英法隊友的出賣捷克割讓了大片領土,然後德國對波蘭形成了包圍緊接著波蘭淪陷、丹麥淪陷、挪威淪陷、荷蘭和比利時等半數歐洲國家接連投降,這個時候英法才意識到德國的目標不是蘇聯而是自己。

但是面對德軍在歐洲大陸的閃電戰英法顯然準備不足,無論是在戰略戰術還是戰鬥意志上英法完全處於劣勢地位。

法國的馬其頓防線形同虛設沒有擋住德國的鐵甲洪流,英國遠離本土作戰的士兵面對強大的德軍早已無心戀戰,因此締造了世界戰爭史著名的“敦刻爾克大逃亡”(官方說法是大撤退),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佈向德國投降標註著二戰進入到了一個極其困難的時期。

二戰美國為什麼不首先進攻日本,而是選擇進攻德國


(德軍通過凱旋門)

此時的歐洲除了海峽對岸的英倫三島和蘇聯,整個歐洲大陸已經都在德國的掌控之內了,同時英國也開始了近現代史最為艱難的歲月。

因為當時德軍的優勢在於陸軍相對來說海軍和空軍相對偏弱,所以英倫海峽就成了保護英國的最後一道屏障,德國為了迫使英國投降發動了世界戰爭史規模最為龐大的“大不列顛空戰”,當時除了英、德兩國之外,英國的同盟國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但是龜縮一偶的英軍在面對德軍的進攻時只能是被動防守,所以在萬般無奈之下英國開始向美國求援。

當時的美國因為戰火併沒有燒到本土,再加上歐洲國家曾經對美國的欺壓,雖然美國很多民眾都是歐洲的遠親,但是在內心當中美國的民眾還是希望政府保持中立,不要過早的介入到戰爭中去。

美國政客之所以漠視歐洲的處境其實還有自己的小心思,當時的西方美國雖然在一戰後成功崛起,但是在面對這些老牌西歐強國面前彼此差距依然不太明顯,如果美國想要成功崛起就必須要把歐洲這些老牌強國踩在腳下,所以讓歐洲繼續內耗就成了當時美國對外政策的唯一選擇,事實的結果證明美國當時所奉行的這種政策是正確的,英國人在德國圍攻之下國力迅速衰敗,在這之前英國是向美國購買物資,但是打到最後英國外匯儲備早已空虛,美國又假裝好人把物資免費送給英國,其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繼續加大英國和德國彼此的內耗,或者換個角度想其實美國就是藉著英國的手在消耗當時勢大的德國。

正是因為美國的援助英國才頑強的抵禦住了德軍的進攻,希特勒也感覺到佔領英倫三島的目標短期內是無法實現的,所以迅速改變作戰計劃進攻的方向轉向了歐洲大陸最後一個國家“蘇聯”。

此時的希特勒已經預感到自己已經是四面楚歌,也知道美國是不會無限的縱容德國不斷的強大起來,他把與美國之間的戰鬥當成了自己最後的決鬥,但是在這之前德國要做的就是拿下蘇聯,所以1940年6月22日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開始了全面進攻。

進攻蘇聯其實對於德國來講其實就是一場豪賭,當時美國的總統羅斯福也知道蘇德戰爭基本上是五五開,但是如果蘇聯打敗德國那麼美國將失去一個讓自己國家崛起的機會,所以羅斯福當時參戰的決心其實是十分急迫的,因為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總統想要參戰這件事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決定的,所以他需要等待一個契機。

當時的蘇聯可以說是腹背受敵,既要防範遠東地區的日本也要防範強大的德國,所以蘇聯當時的軍隊的部署是極為分散的,這也導致了在與德國作戰初期前沿部隊一潰千里的局面發生。

但是當時德國也有危機感因為當時對於德國來說也怕腹背受敵,因為德國進攻蘇聯可謂是拼盡了全力,如果美國突然對德發動攻擊那麼希特拉的處境將會是極其危險的,而且從所有的情報彙總來看美國對德宣戰其實是早晚的事情,如果德國一舉拿下蘇聯那麼德日的佔領區將會連成一片,到時美國即便是國力再強也難同時抵禦德日的聯手進攻,所以牽制美國就成了當時德日達成的一項密謀。

因為從蘇德戰場的局面來看希特勒認為打敗蘇聯其實只是時間問題,德國最擔心的其實還是美國,而現在希特勒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所以鼓動日本出兵牽制美國為德國爭取時間就成為了首要任務。

其實日本當時有“北上”和“南下”兩個戰略,在蘇德交戰前期其實日本已經成功的利用北上策略把蘇聯半數主力部隊吸引到了遠東地區,雖然這次交戰日本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但是也成功的把蘇聯主力吸引到了遠東地區,為德軍進攻蘇聯也做出了自己的犧牲。

咱們在說說南下政策,當時的美國如果想要馳援歐洲和亞洲所以依靠的就是其強大的海軍,因為當時的戰場主要還是以艦炮為主,並沒有現如今這種超視距攻擊武器,所以無論是兵力運輸還是物質補給都需要強大的海軍進行護航,所以日本自然把美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列為了主要目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

二戰美國為什麼不首先進攻日本,而是選擇進攻德國


(濃煙滾滾的珍珠港)

對於珍珠港事件其實歷史上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美國故意而為之,另一種是日本真正的偷襲了珍珠港。

可以說珍珠港事件徹底的激怒了美國民眾,曾經以反戰為主的情緒逐漸被憤怒的情緒所取代,攻擊過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聲明。幾日之內,德國依照《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向美國宣戰,而美國也迅即予以了宣戰回應。

二戰美國為什麼不首先進攻日本,而是選擇進攻德國


(盟軍諾曼底登陸)

美國之所以對德國首先開戰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美國和日本相隔一個遼闊的太平洋,美國想要進攻日本本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因為日本和德國盟友的關係美國很可能還會受到德國的攻擊,所以要想打敗日本首先先要消除德國這個隱患。

第二,當時的歐洲是世界的中心,當時的蘇聯已經對德國進行了大舉反攻,如果此時美國選擇攻打日本勢必會喪失控制歐洲的先機,如果讓蘇聯人解放了全歐洲勢必會影響美國的在這些國家心中的地位,所以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美國也必須先要協助歐洲國家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一切。

第三,當時的美國在戰爭中大發橫財,雖然為自己積蓄了大量的財富,但是無論是實戰經驗還有戰術素養都與英法俄等國有著不小的差距,與其去和日本進行單挑相比還不如聯合英法俄等大國群毆德國來的穩妥,美國的對外準則也一直遵循著"用最小的代價,追求最大的利益"所以聯合其他國家群毆德國完全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