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

張議潮(799一872)沙州(敦煌)人,張家是當地豪強大戶,張議潮從小就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演兵習武,精通孫吳之略。唐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散盡家財,率沙洲各族人民起義驅逐了盤踞河西地區的吐蕃勢力,光復十一州,使丟失七八十年的河西走廊地區繁盛地區重回大唐的懷報,在華夏曆史上書寫一幅壯麗雄渾的新篇章。

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

吐蕃是唐初興起於青藏高源的奴隸制王國,松贊干布是一個偉大讚普。吐蕃王國有很強的領土野心,在王國東西兩側同大唐和阿拉伯帝國開戰。吐蕃同唐帝國互相攻伐了上百年,吐蕃因內訌起義不斷分崩離析,最後還是大唐帝國笑到最後。唐安史之亂爆發後,河西走廊地區的精兵良將全被調到內地鎮壓安綠山,史思明的叛軍,造成河西走廊地區兵力空虛。

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

吐蕃趁機出兵攻佔河西重鎮涼州,將河西重地與大唐本土聯糸斷絕。河西軍民進行殊死抵抗,僅沙州(敦煌)軍民就艱守十一年才淪陷。吐蕃人不善於經營被佔領的土地,也不重用漢人豪酋為官,知只道無盡無休的巧取豪奪,引起廣泛反對浪潮。此時大唐也在風雨飄搖之中無暇西顧,數十年己後,鄉音已雜,服色己變。唐使韋倫同吐蕃會盟之後途經河西故地,河西遺民聞唐使至扶老攜相見,哭聲震天:"問天子安居否?今孑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

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

張議潮出生時沙洲已淪陷,他自幼目睹了吐蕃人的種種暴行,張議潮從小立有大志,希望能夠收復漢家故土,他長拳短打,馬上步下無一不精,兵書戰策孫吳之法盡得精髓。張議潮對吐蕃殘暴統治非常不滿,對大唐故國無限想往。大中二年(848)張議潮散盡家財組織歸義軍,驅逐吐蕃勢力,收復瓜州,沙洲等地。張議潮寫了十份相同文書,派出十路使節前往長安,當有一路使節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長安時,唐庭上下為張議潮的壯舉驚歎連連。

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

張議潮也知道唐朝無力派兵援助自己,他整軍備武日夜操練,組織百姓發展生產增強實力,做好獨自抗擊吐蕃人的準備。吐渾王不甘心失敗趁九月麥熟時搶收糧食,張議潮得知消息後點兵相迎。吐渾王知道張議潮精通戰陣不敢正面交鋒,率軍逃走。張議潮率軍追擊千里生擒吐渾宰相三人,在軍前當眾梟首示眾。歸義軍將士高唱《大陣樂》凱旋而歸。幾年間,張議潮率歸義軍收復西州,沙洲(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樂都),廓州(化隆),岷州(岷縣)等十一州。

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

大中五年八月(851),張議潮派兄長張議潭奉沙州等十一州地圖入長安告捷,張議潭做人質留在長安,封金吾衛大將軍。唐朝自憲宗以來幾次想收復河西故地未果,沒想到萬里之外有人憑一己之力收復十一州。唐宣宗李忱慨嘆:"關出西將,豈虛也哉!"封張議潮沙州防禦使。大中十二年,張議潮派侄子張淮率七千騎兵攻打涼州,經過三年多苦戰在鹹通二年(861年)才收復涼州。“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

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

鹹通八年(867年)張議潮把河西軍務委託張淮管理入朝,唐庭敕封張議潮為河西十一州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河西萬戶侯,金吾衛大將軍等受盡恩寵。鹹通十三牛(872年)張議潮病逝,享年七十四歲,贈太保。張議潮是中國歷史上蓋世名將,以一已之力收復大唐數千裡江山,功高日月,班定遠,張博望之功尚可及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