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雕栏玉砌 檐牙高啄

到清代后期,深井岛和长洲岛成为朝廷指定的外国商船船员可以登陆的休憩之地。深井村靠近黄埔古港及长洲的修船企业,又靠近晚清洋务军工企业、民初军事工业和军事教育重镇,更靠近海防要塞,因而海舶鳞辏,商贾云集,店铺兴隆。

大约二百年前,深井村凌氏家族在村子东北的河道岸边兴建了一座集市,名曰“安来市”,意为“安心进来做生意”。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昔日安来市上有200米左右的街市,竹筒屋式的建筑分布在街市两侧,金铺、茶楼以及药材铺、理发店、粮油百货店、布匹成衣店、中西医馆、烟馆赌场等应有尽有。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其中一个理发店至今犹在。清末竹筒屋格局一仍其旧,百年历史的理发转椅、当年的木板门窗、放置理发工具的木桌、墙面上的大镜子等原封不动。店主潘伯出生于1924年,十二三岁时从河源老家来深井村做理发店学徒。20世纪50年代初期,潘太太把从香港带回的金条首饰等换成钱买下店铺,用了两千银圆,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从那以后,学徒成了老板,潘伯就在店里做了一辈子理发师,直到90岁那年才停止营业。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市井的繁华带来了工商业的发展。到民国初年,深井有糖寮、榨油厂、船栏以及碾米、酿酒、造酱、漂染、刺绣、制衣、礼饼等工厂和作坊,还有武馆、会所、当铺等行当,被外人称为“小金山”。

深井开村之初,因山多地少,村民多离岛从事工商业,可以说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清代后期村里工商业发展起来,更使村民的经商天赋得到尽情发挥。村民多得地利之便,主要从事码头搬运、造船、经商等,由是富甲一方,族人丰殷。

经商致富之后,便投资建筑华屋美宅,村里的西关式大屋和碉楼式民居成片出现。这些民宅大都是红砂岩石基底、青砖防火墙、龙船脊或硬山脊,配以石板街巷,齐整壮美。进入大门,山花墙、 拱券窗、 阳台栏杆、西式券廊等建筑元素立刻映入眼帘,中式庭院和西式建筑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尽显奢华气派。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些大屋的红砂石墙脚平整如镜,有的人家甚至连长方形的巨石墙脚的边角处都雕有装饰花边。大门口两侧的青砖烧制精美,砌墙之前都经过二次打磨,光滑平顺。大门口两侧是砖雕的墀头,屋檐下有精致的木雕封檐板,向着街巷的窗户顶部都有凸起的窗檐,并以灰塑和壁画装饰。有的碉楼式大屋屋顶居然中间有屋脊,两侧屋檐仍然起脊,并且与镬耳山墙连接在一起。二楼窗子上方再建窗檐,屋檐下和院墙外侧更装有立体灰塑图案,整座房屋富丽华美,气派典雅。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村里的宗祠建筑更是格外讲究。丛桂西街的肖兰凌公祠博古脊上绘制着双龙夺珠的灰塑,细腻生动,分外传神。外墙上方飘檐下以卷叶浮雕图案挑檐,排列工整,玲珑剔透。飘檐上方再加博古脊,又加灰塑图案,古朴大方。挑檐下方,雕塑着立体灰塑山水画。祠堂院内有一个巨大的照壁,照壁的后墙就是祠堂的外墙,上面有一幅灰塑山水画,除山水画之外,还塑有石榴牡丹等各色花卉及鳌鱼、蝙蝠、狮子等吉兽,是一幅少见的立体灰塑艺术精品,极为惊艳。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村中规模最大的凌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号“笃惠堂”。面阔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脊人字封火墙,灰塑龙船脊,石脚青砖,碌灰瓦筒,两边有青云巷,右边的青云巷侧还有衬祠。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宗祠地脚石基高达2米,花岗石门框,柚木门板,厚2寸,护以黄铜板,并有推闸。头门饰以砖雕墀头,屋顶双层栋梁,盖成“品”字形,覆以双重青瓦,十分坚固。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下先人的牌位。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同治元年(1862)修葺,2008年全面大修,焕然一新。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面朝大海 西风东渐

宋代以后,广州外港扶胥港因泥沙淤积失去深水港条件,港区转移到长洲岛、深井岛和对岸黄埔村一带水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限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两年后,更指定黄埔为外国商船唯一的停泊口,凡抵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一律碇泊于黄埔水域,这就使“南洋开禁后,夷商来粤省……市舶皆聚于黄埔”。外国商船在这里接受粤海关黄埔挂号口检查、登记注册,并按船舶吨位交缴船钞,未经许可不得入境贸易。

早在18世纪中期,深井村就被清政府指定为法国海员的休憩地,故深井岛被称为“法国人岛”。深井村周边的江水因靠近狮子洋,均带咸味,而村里挖井则多为甘泉,于是明清时期外国海员及各路商贾,在回航时多在深井村买淡水储船备用。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从那时起,深井村民就有了与外国人交流、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当时的深井村里,到处都有前来通商贸易的外国人采购生活或其他用品,随处都可以听到广东味的“番语”和洋味的汉语。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广东巡抚杨永斌给皇帝的奏折中专门有“洋船进口俱在黄埔湾泊,其附近之深井村民多有能番语者”之语。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从这份奏折可以看到,因为很多村民懂得外语,和洋人打交道毫不费力,所以就在河边搭建棚寮,白天卖一些蔬菜、食物给洋人,也做一些洗衣、剃头之类的服务,到了晚上就串通洋人将外国货物偷藏在棚内,然后乘小船运往省城或佛山销售或交换,这种走私行为被杨永斌察觉,他下令地方官严禁深井村民晚上在棚寮活动,以杜绝走私。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各国商船跨越海浪滔天的大洋,颠簸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才到广州,加之船上生活条件恶劣,生病和死亡是常有的事情。再者,来广州经商的各国商人众多,经常有外商客死广州。

为解决这些死者的安葬问题,清政府指定深井和长洲两个小岛为外国人安葬之处。埋葬在这里的外国人,大多为西方国家派遣广州的官员、经贸人员和船员等。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深井外国人公墓建在竹岗山腰,这里俗称马鞍山或番鬼山。山岗上翠竹丛生,郁郁葱葱,在青枝绿叶掩映下的山坡上,错落地竖着大小不等、文字各异的墓碑。这里原有外国人墓237座,后被破坏严重,1998年经修复后仅存26座。

被安葬在这里的有英国、瑞典、荷兰、美国、丹麦、西班牙等国家的官员、船员、水手,或为其他职员。船员等级有差别,有船长、大副、二副、三副等。

其中最显眼的一座是美国首任驻华公使亚历山大·义华业(Alexander Hill Everett)的墓地。该墓坐东向西,形似梯状,由底石、中间石和高高耸立的四面棱柱等三块花岗岩石砌筑。碑文阴刻在中间石上,正面为英文,背面为中文。中文内容为“亚美理驾合众国奉命始驻中国钦差大臣义华业之墓,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九日,即我主耶稣基理督隆生纪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九年五月初一立”。

在这里,华夏文明与西洋文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英文碑文大意为:亚历山大·义华业,第一任美利坚合众国驻中国公使,于1790年3月19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806年毕业于美国坎布里奇市剑桥大学,曾在国内多个商业机构供职,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深受尊重和爱戴。在广州著名的伯驾(PARKER)医院治疗,于1847年6月28日病逝,终年58岁。

时至今日,美国驻广州领事馆每年都派员前往墓地致祭,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高来恩曾到这里拜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