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最近又有一部愛情電影火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朋友圈、微博、抖音,到處都看到有人在討論。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抖音和微博和的評價。

這話題度,讓我想起了前年的《前任3》和去年的《後來的我們》。

每年我們的社交媒體,總會有一部愛情電影爆火。

這三部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和遺憾有關:

兩個彼此相愛的人,卻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在一起。

而觀眾的觀感,也都很類似,有人會嫌太矯情,但有更多的人,抱著吐槽的心態去,最後卻忍不住掉眼淚。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前任3》評論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後來的我們》評論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評論

為什麼這些和遺憾有關的電影總能成為爆款?

(並不是只有內地票房是這樣,香港臺灣也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2018臺灣票房冠軍)

用電影技術分析,不靠譜。

你得從情感角度去理解。

故事可以是假的,但故事裡一再錯過的愛情,卻真真實實戳中了部分觀眾的心。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那裡面,有愛情的美好。

《前任3》是個關於分手的故事,但孟雲(韓庚)和林佳(於文文)卻是藕斷絲連的一對,孟雲會記得,林佳換季時總咳嗽發燒,即便吵架分開,他仍偷偷打電話給林佳閨蜜讓她送藥。

《後來的我們》是說北漂的,林見清(井柏然)方小曉(周冬雨)兩個小鎮青年,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他們一開始擠在不到10平方的地下室依然浪漫開心,是因為空氣中瀰漫著喜歡的荷爾蒙。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要更特別一點,張哲凱(劉以豪)和宋媛媛(陳意涵)兩個人16歲就沒有了家人,他們彼此相伴,因為愛,讓兩個孤單的生命,找到了存在的理由。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這些經歷,我們或許都未曾有過。

但是,看到他們吃泡麵時天真對著對方傻笑,下雨時一起哆嗦著啃冰棍,還有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肆無忌憚地和對方分享自己的心情,就算是像我這樣單身多年的人,都會忍不住懷念,那發生在遠古時代的戀愛啊。

是啊,無論最後那段戀愛是不是圓滿,在一起的時光,回想起來,終究是甜蜜的比較多。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但是,愛情肯定不是隻有美好的瞬間。

這些電影,能引起話題,是因為它們在甜甜甜的戀愛之外,又展現了愛情的無奈。

《前任3》孟雲和林佳真正決定放過彼此那一段,拍得很真實,沒有撕逼沒有吵架,只是因為林佳看到了孟雲的小女友眼裡的堅定,而孟雲則是看到林佳門前的一雙男式皮鞋。

也就是這兩個瞬間,讓孟雲和林佳明白,他們已經不再是對方最需要的彼此。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後來的我們》,沒有明著說過分手的理由。

但是當見清事業有成買了房子努力成為小曉理想的另一半時,小曉卻再一次拒絕了他。

“我真的已經努力變成你理想的樣子了。”“可是我現在已經不是我以前那個樣子了。”


時間,讓他們再也無法靠近彼此。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則更傷感一些。

男主角張哲凱的病,讓他始終沒有辦法對女主角宋媛媛說出“我愛你”三個字。

他可以做宋媛媛最好的朋友,陪她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開心的時候和她一起笑。

傷心的時候抱著她哭。

工作失意了,摸摸她的頭,給她靈感,幫她打氣。

但唯獨沒有辦法的,是給她一輩子的承諾。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單向犧牲的故事。

但是,電影后面20分鐘,女主角視角的版本,又把劇情反轉了一次。

(在這裡為了給沒看過的人觀影體驗,我就不劇透了)

彼此欺瞞是為了讓彼此得到幸福。

愛情有時候就是這麼的不合邏輯。

明明16歲開始就是彼此的唯一,可這份堅定的愛,還是無法敵過殘忍的現實。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當然,在男女主角互相相愛又互相欺騙的過程裡,會有一些引發爭議的地方。

比如會有網友覺得,男主根本不偉大,如果是為了女主著想,為什麼不直接搬出去再也不見女主呢?

也有人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要為了實現對方眼裡的幸福,就「介入」男二的感情?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我承認,這樣的愛情是有點「自私」

可認真想想,我們現實中的愛情,不也是這般矛盾嗎?

儘管發自內心地希望愛的人可以幸福,可是自己又無法做到瀟灑退出。

明明決定放手,卻又自私地希望留在她身邊多一點點時間再多一點點時間。

欲言又止,想放開又忍不住靠近,不停在理智和情感中徘徊糾結,這才是愛情中更無奈又更悲傷的一件事。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愛情如果需要解釋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人因此而痛苦。”


用三觀或者對錯來衡量愛情,是非常理想化的行為。

電影裡夾雜著幽暗人性的關係探討,才更接近於真實。

雖然我們未必都經歷過生死相離,我們也未必可以完全認同戲中人的行為,但男女主角在這段關係中的糾結與痛苦,卻是和我們身邊那些遺憾錯過的愛情是一樣的。

會哭的人,也只是在這對用力掙扎卻始終無法掙脫命運的男女身上,看到了自己愛而不得的過去。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包括我也是。

電影讓我想起了曾經在季羨林的《留德十年》裡讀到的一段故事:

在1935-1945年,季羨林在德國哥根廷大學留學期間,認識了一個叫伊姆加德的當地女孩。季羨林因為論文需要打印版,可自己不會打字也沒有打字機,只能請伊姆加德幫忙。兩人經常一起工作到深夜,也漸漸地產生了一些曖昧的情愫。在季羨林回國的那天,“她勸我不要離開德國,她今天晚上特別活潑可愛,我真有點捨不得離開她“,可季羨林在中國早就成家了,“像我這樣一個人不配愛她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孩”。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因為責任,季羨林離開了,兩人再也沒有聯繫過。2000年,有香港記者找到伊姆加德,發現她仍單身,桌上還放著那臺老式打印機。而季羨林,則把對女方的思念,濃縮成書裡的一段話:“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這應該就是真實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相愛,卻因為現實原因無法在一起。

明知不可能,但彼此的羈絆,依然長達一輩子。

所有這些關於愛而不得的故事,並不是要去歌頌男女主角的行為,而是他們就像一個警鐘,不時提醒我們:

請珍惜那些現在能夠陪在你身邊的人。

因為一旦錯過了,很可能就是你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而我,作為一隻很久沒有愛情滋潤的單身狗,看到最後20分鐘反轉,也在電影院裡很不爭氣地掉眼淚。

雖然一開始我很不想承認這麼丟臉的事情,但後來想想,這有什麼好羞恥的。

愛情,有時候,不就和這些愛情電影一樣。

在沒有經歷過的人看來,可能會有點矯情、有點傻、有點不可理喻。

但對當事人來說,那便是他最真情實感也最忘乎所以的一瞬間。


那些爆款「愛情電影」教會我的事


花痴女王 | 文

關注微信公眾號: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收看更多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